你知道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答案就在下面。
罗文大学教授斯蒂芬最近分析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最高的学院和大学毕业演讲中的措辞,通过逐字逐句地阅读,删去了演讲者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的非直接建议,得出了一个结论。
先猜猜看,演讲者的建议是“做自己”还是“帮助别人”?
在所有给应届毕业生的指导中,只有不到25%是关于服务他人的。
大部分建议都类似于:“你是最棒的。只要找到你的激情,努力工作,你就能征服世界。”
不难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更专注自我,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有人在常春藤联盟向毕业生发表演讲,说:“反而会阻碍你的成功。如果你放弃利己的目的转而开始帮助别人,你会更快乐,甚至可能更成功。”那个演讲者可能会被轰下台。
但事实上,大量研究发现,人们越是只关注自己,表现就越差,在几乎所有可以衡量的指标上,如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情感幸福指数和职业成就。
而获得真正幸福的核心是——奉献。证据表明,健康、快乐和成功并不来自“追随你的幸福”,而是来自“奉献主义”。当你为别人做好事并且做得很好时,你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激情和成功就会接踵而至。
在这本《幸福处方》中,作者通过神经科学及临床实践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揭示了乐于助人、关注他人是一种怎样的超能力。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我保健”和“我的时间”的概念,并意识到关注他人是现代人疲惫感的有效解药。
《幸福处方:让人生变好的7个科学方法》
作者:[美] 斯蒂芬·特恰克 [美]安东尼·马扎雷利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跳出自我为中心漩涡
大卫·布鲁克斯在他的回忆录《第二座山:为生命找到意义》中写道“大多数人终会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总是无法圆满。不管怎样,人们会了解到自己的全部深度和生活的全部广度。他们意识到只有情感、道德和精神食粮才能滋养他们。”
超个人主义是自我文化最不好的一面,认为生活的目标是自我幸福、自我满足和崇高的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当我们为了实现自我幸福和填满内心空虚去追寻求个人目标时,我们就会对他人的需求和愿望视而不见,对自己“更深层次的渴望”感到麻木。
然而,我们因为一个谎言被卷人超个人主义的漩涡,这个谎言是如果你获得了社会地位和所谓的成功,你就会得到爱,就会感到快乐。但通过社会这面镜子,反映的却是你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人。不知为何,我们认为幸福是我们个人的责任,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让我们感觉良好。幸福是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超个人主义的矛盾造成了我们情感上的缺失。我们对满足感的来源感到困惑,无论我们做什么来赢得有条件的爱,都好像远远不够。无论我们社会地位有多高,如果只关注个人的幸福,我们仍会感到孤独、空虚和缺乏安全感。
而给予和帮助是一种精神食粮。康拉特在《给予的快乐》中写道:“通过反复的给予互动行为,人们开始认识志同道合的人,感受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孤独感减少了也更能感受到身边人。对人们自身而言,社会关系预示着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
奉献,从小事做起
有一种循证处方可以改变你和其他人,你的生活也不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成为一个“奉献主义者”,首先需要的改变是个人精神,而非现实。与其在生活中碌碌无为、停滞不前,不如在生活中寻找机会为他人服务。一旦你开始寻找,机会就会出现。其实,机会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如果你开始利用这些机会为他人服务,成为“奉献主义者”的益处就会立即开始累积。
“每天16分钟”——承认你平均每天可以花16分钟做任何事情,所以花这些时间为别人服务并不是什么难事。你付出的时间越多,你就会觉得自己拥有的时间越多,所以不要以时间贫困为借口。
通过将个人模式转变为以他人为中心的模式,你可以改变他人的一天。通过做一个奉献主义者,积累给予和帮助的时刻,你可以拨开自己的乌云,改变你生活的轨迹。你甚至有可能救自己一命。
俗话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看了这本书后,如果你正深陷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
那请抓紧时间跳出来吧!
人生起起伏伏,别人遇到难处时,
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伸出援手,
看似帮助别人,实则是成就自己。
编辑 | 钟俊妤
审核 | 杨璞
END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