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宁德时代01|车企大佬不再排队催货 电池产业告别“黄金时代”

拆解宁德时代01|车企大佬不再排队催货 电池产业告别“黄金时代”
2024年06月25日 11:00 搜狐汽车

出品 丨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作者 丨 胡耀丹

对动力电池行业而言,“最好的时代”正逐渐远去。

最直观的表现是,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电池,不再需要“上门抢购”。

2021年,宁德时代产品、产能、市值的“狂飙”时刻。在当时供小于求的供需关系下,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供应链中的俏手货,有价无市。

彼时,宁德时代的会议室大佬云集。有业界传言称,每天至少有7位以上的主机厂“老大”亲自蹲守催货。

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当时很忙,忙着调控产能。在一次对话中,他直言不讳地明示,想要买到电池,“付钱把生产线包下来”或者“长期合作,承诺产量波动在正负15%之内”。言谈之间,霸气顿生。

如今,他依然很忙,但忙的业务却全然不同——在与北汽集团、小米集团等企业签约的场合下,都不乏有曾毓群忙碌的身影。而宁德时代2023年70.47%的产能利用率,也隐隐解释了曾毓群忙碌的原因——电池厂与主机场之间的角色,已悄然发生转换。轮到整车厂掌握主动权了。

角色转换之下,是动力电池企业减缓增长的财务数据。

搜狐汽车梳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五家上市电池公司财报发现,2022年,五家企业营收合计同比增长为660.19%;紧接着,2023年则一泻千里,同比增速跌至127.10%。2024年一季度,上述5家企业营收的同比增速跌至负数,为-39.46%。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下滑趋势中,作为行业龙头的宁德时代也未能“幸免于难”。数据显示,自2023年始宁德时代营收增速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其营收罕见地出现同比下降。

归母净利润同样如此,2021年、2022年,其同比增速为186.34%、92.89%,2023年增速减半,2024年一季度增速降至个位数。

数字背后,有着重重挑战和多方压力。

首先,宁德时代自身的业务增长陷入停滞。从市场层面来看,虽然宁德时代电池销量节节攀升,但市占率并没有进一步提升。

其次,行业内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战下,无人幸免。最后,整车厂借助“二供”“三供”分散风险的做法,令宁德时代的产业链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诸多整车厂为“宁王”打工的时代,或将一去不复返。

动力电池行业的高增长时代落幕,“龙头”宁德时代不能幸免。

增长明显停滞

根据财务数据,宁德时代业绩正在告别高增长期的辉煌。近日,曾毓群甚至亲自“出山”,靠近“一线”指挥调控。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一季度营收797.71亿元,净利润105.10亿元;2023年,宁德时代营收4009.1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41.21亿元,为行业之最。

截止一季度末,宁德时代持有2631亿现金储备。在价格战阴霾下的电池行业,称得上“血最厚”,底气最足。

但是,“巨无霸”的体量背后,宁德时代财务数据也展现出重重隐忧。比如,今年一季度,其营收同比下降10.41%,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也下降到个位数。

这与其主营业务的增长放缓息息相关。以营收占比为标准,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电池材料及回收、电池矿产资源四大产品中,动力电池系统为主营业务,占比高达74%。

财报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营收为2852.53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0.57%。但在2022年,该项业务的增长率达到158.60%。

近日,宁德时代进行了一波组织架构调整。据媒体报道,调整之后,曾毓群将会直接管理生产制造运营和采购等业务,更加贴近“一线”。这从侧面体现出,宁德时代已不再如过去般从容。

动力电池系统营收增长放缓,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市场份额也一直在下降。

搜狐汽车整理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发现,自2021年达到52.10%的高点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一路下滑,截止2023年已下滑至43.11%。

相对应的是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伴随着比亚迪装机量的逐年提升,动力电池格局正进行从“一超”到“两超”的演变——与之相比,比亚迪垂直整合的能力,在现阶段赋予了电池板块更稳定的发展基盘。

此外,二线电池厂商的份额争夺赛正在进行。据搜狐汽车统计,2021年到2024年1-4月,在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上,亿纬锂能、欣旺达的份额分别提升2.48%、1.64%。在不断增长的市场大盘中,背后的增长量较为可观。

在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车企对宁德时代的推崇度正在降低。曾经,宁德时代在电池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下,隐隐威胁到了整车厂“链主”地位。但经历2022年“给宁德时代打工”的事件后,目前整车厂正在有意识地引入电池二供、三供。

市场才曾对车企的这一动作出反馈。比如,理想汽车将2024款L7/L8 Max版本的电池品牌由老款(序列名称调整前为Pro版本)的宁德时代,分别更换为欣旺达、欣旺达/宁德时代混装。

如果二供、三供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宁德时代主营业务增长空间将极其有限。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有47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家。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未来整车企业将日益强大,对电池企业、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在新能源的体系下,“整车为王”的特征将进一步持续体现。

技术难颠覆,狂卷价格

数据层面的竞争背后,是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价格、市场上的激战。从“一超”到“两超”,二线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份额竞争。

这场战役中,没有赢家。“拼到最后是产品的性价比极致的问题,谁能活下来就要看谁的产品性价比能做到极致。”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辉曾透露,今年肯定有一些同行不一定扛得住,去年已经有了,现在也在洗牌。

性价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性能,二是价格。

突破技术是最能有效提高性能的途径。目前,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是行业的普遍举措。比如,宁德时代提供了凝聚态电池、三元高镍电池、三元高压中镍电池、M3P 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等多种化学体系产品系列。

“我们坚持多种技术路线并举,避免战略误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说道。

之所以多技术路线并行研发,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一条技术路线能够“独霸天下”。

按照《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作出的分类,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和颠覆性,其中渐进性是对正在使用的技术进行增量式、逐渐性的改进,颠覆性指取代现有主流技术的技术。

目前,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包括磷酸铁锰锂电池等,都在进行渐进性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

最大众化的电池是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两种电池在企业间存在一定技术差距,并且宁德时代处于领先,但差距并不太大。比如,高盛报告显示,三元锂电池上,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竞品高2%-10%。

据悉,产品序列上,宁德时代已经构建了麒麟、神行两大产品矩阵。它们各有分工,前者主要为提供定制化服务,后者则想做到“科技平权”。但是,矩阵下的不同产品之间大多只是特性不同,鲜有尖端技术带来的重大区隔。

汽车市场车型众多,因此对不同能量密度、不同价格的电池都有需要。因此,各家企业间容易形成技术缠斗的局面,宁德时代难以建立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大家的距离差距本身不是特别大,创新里面谁走得快一点,局部的反超方面概率是非常高的。二线电池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强,而且跟一线差距在缩小,不是在变大。”曹辉此前说道。

目前,也有部分二线电池厂瞄准细分市场突围。比如,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张放南曾表示,2022年蜂巢能源完成了混动系列产品的规划,2023年整个混动的市场销量蜂巢能源的市场占比达到了第三名,2024年将重点打造增程和插混市场的升级产品。

技术突破方面,全固态电池被行业视作“颠覆性创新”技术,也被电池厂家视作开启下一个时代的钥匙。然而,宁德时代对此的态度颇为暧昧。

此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全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数年。在这方面,宁德时代“已经花了10年时间”,但目标不是全固态电池,而是使用半固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和凝聚态电池。

但不久后,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又公开表示,2027年,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机会很大。但受成本等因素制约,大规模生产尚不能实现。

“固态电池的发展潜力肯定是有的,只是(要看)时间的长短,究竟是谁能够做出来最终的产品。”在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CPE源峰董事徐亦凡也说,这里的不确定性比较高。

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电池企业恐难以把控“颠覆性技术”。这一点也可以从研发上体现出来,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研发费用同比降低,降幅分别为-6.71%、-0.79%。国轩高科、欣旺达研发费用同比增速也远小于去年同期,增速分别为10.70%、6.20%。

目前,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正在加速。据媒体报道,政府相关部委牵头,或将投入60亿元支持全固态电池研发,6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宁德时代和卫蓝新能源是其中唯二的纯电池企业。

不过,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也只是在“起步期”,并不能阻止当下价格战的继续。一季度末持有2631亿现金储备的宁德时代,或许并不惧怕价格战的“围剿”。但在全固态电池突破前,也很难再复现曾有的广阔想象空间。

“施救”成效尚不明显

动力电池的高增长时代结束,电池企业在技术上难以实现颠覆性突破,在价格战中又陷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窘境。这是市场和行业决定的发展趋势,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但宁德时代也在进行力所能及的努力——其正在加强海外出口、试图以储能建立第二增长曲线,并且开始To C做品牌。

目前来看,海外市场的确是宁德时代强劲的增长点,能够利用起闲置的产能。但地缘政治问题,将持续成为其在海外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储能领域,储能电池目前的营收占比还比较小。

而在To C方面,宁德时代显然动了真格。正在进行的欧洲杯中,有两家中国企业的参与引人注目。除了比亚迪,另外一家就是成为“中国移动咪咕欧洲顶级足球赛事转播首席合作伙伴”的宁德时代。

据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有深度接触的人士透露,曾毓群非常想做品牌。

这不难理解,做品牌,才有溢价。触达C端用户心智,才能重掌话语权。目前,宁德时代作为“大厂”的知名度较高,但是公众对其技术领先性尚未建立清晰认知。而其正在通过多种方式传达专业性。

资料显示,今年8月,宁德时代将于成都开设首个线下品牌展示门店。此前,宁德时代在各大常规广告点如机场候机厅等进行投放,“CATL Inside”标识频繁上车。在线上传播比如短视频等方面,其也发布了不少技术性讲解。

但是,技术无法形成颠覆性优势、价格战烽烟四起的情况下,品牌建设能够带来的影响有限。这很大程度上只能扩张本就不低的知名度,而很难带来产品的美誉度,更难以带动电池销量的增长。

何况,二线电池企业在知名度上也并非毫无建树。比如在插混汽车销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不断扩大插混市场市占率的二线电池企业,可能在装车的车辆数上进行追赶,知名度也就此扩大。

业内有不少预测称,未来市场会是“433”结构,其中混动占比40%,纯电占比30%,燃油车占比30%。在此情况下,混动车型触达的消费者会更多。而在目前,二线电池厂如蜂巢能源已发力混动,宁德时代缺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一市场的太多关注。

此外,宁德时代To C的更深一层意义是,为换电业务与更集成的产品——滑板底盘作准备。

但这两项业务也并不简单,要形成品牌势能之前,宁德时代要先解决诸多根本性的问题。对此,搜狐汽车将在此系列的后续稿件中进一步拆解。

就当下的电池基本盘而言,品牌建设能够起到的作用大概率是锦上添花,很难实现雪中送炭。基本盘增长的放缓甚至是停滞,容易让宁德时代陷入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

如何再造想象空间?这是曾登上万亿台阶的电池之王必须思考的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