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由于认知有限,加上对鬼神的敬畏,人们无法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凡是发生奇怪的事,就会被冠上怪力乱神之说。不过随着文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已经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是世界上还是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在众多的超自然事件中,“黄延秋事件”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了。
该事件的主角黄延秋,居住在河北邯郸市肥乡县旧店乡东北高村,他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在1977年发生的一系列很难用科学解释的事件,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简单地讲,就是黄延秋在那一年内接连神秘失踪了三次。
那么,黄延秋为何会发生神秘失踪事件?今天,我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过程。
黄延秋,1957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旧店乡东北高村。有七旬老母在堂,有一女一子,其子女都已成家,其儿子也育有一女,从家庭构成讲他已经当上爷爷,在村里是一个诚实、本分、富裕的人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农民,在1977年7月27日至1977年9月28日,累计十一天与神秘人同行三次的事情就发生在他身上。
第一次黄延秋晚上8、9点在家中睡觉,午夜左右,不知何故却出现在约一千公里外的南京一大商店门前,又被两神秘交警买票送上开往上海的火车。
第二次是晚上9时余,本来睡在院子里床上的黄延秋,半夜一觉醒来,却出现在约一千二百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广场,又是两个穿着军装的神秘人物先后指点他乘船、乘车,最后送他进入一个有他邻村乡亲亲戚在其中作军官的军营中。
第三次则最神奇,仍是在夜晚,黄延秋刚出生产队长家门,就眩晕倒地,失去知觉。午夜醒来时,出现在兰州一旅馆中,两位自称是山东高登民、高延津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人,自称是黄延秋三次失踪事件的安排者。
在第三次,高登民、高延津用九天时间,不借助任何飞行器械,先后背负黄延秋从兰州飞往北京,从北京飞往天津,天津飞往哈尔滨,哈尔滨飞往长春,长春飞往沈阳,沈阳飞往福州,从福州飞往南京,南京飞往西安,西安飞往兰州......总是在白天休息,夜晚飞行,在终点站兰州将黄延秋以未知的方式送回了河北肥乡县北高村的家中。
黄延秋的三次神秘失踪及他自述被两位神秘人物背负,以高于当时列车20-40倍速度飞往9个省城及直辖市的事件,轰动全国。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黄延秋事件”呢?
对黄延秋的经历,笔者进行了长期地调查和核实。经查,他的第一次失踪是可以在电报上的时间作证,事发后的第二天,上海遣送站的确给辛寨村发了电报;第二次失踪也有部队对他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并汇报到邯郸市,备有存档;第三次的出走,据他的回忆只有天气可做参考,根据国家气象台的资料分析。
事发的时间内他所经过的九大城市当天的天气状况是晴天或多云,福州天气是阴,这与他的口述基本相符。
黄延秋事件至此,并未结束。2002年12月14日上午九时中国UFO协会北京分会的调查员张靖平、肥乡县UFO协会理事长冀建民与中国著名的催眠大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吴医师协同黄延秋一同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2医院,对黄延秋发生在25年前的经历,进行了催眠调查。催眠中吴医师和张靖平对黄延秋所述,除了细节更清楚、明晰之外,没有不实之处。
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催眠进行到最后一次的时候,黄延秋突然被25年前背他飞行的高登民叫醒,从催眠状态中醒了过来。
难道,这一切真的就无解了吗?
有人说是外星人在操纵他,也有说背着黄延秋飞行的是超能力者。
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真相,个人认为的真相是黄延秋患有人格分裂症。如果看过张一山的《柒个我》的话,应该就会有所了解。一个人的身体里是可以同时住着多个不同的人格,而黄延秋所有的经历都可以归咎于一点,那就是多重人格所致。
黄延秋中学毕业之后出现了家庭变故,而这种变故就是导致黄延秋人格分裂的罪魁祸首。黄延秋其实没有故意说谎,但是他说的话却并非事实。其实他所描述的背着自己飞行的那两个人,高登民和高延津就是潜藏在他身体里的另外两重人格。
在黄延秋这个主人格被弱化的时候,这两个人格会占据他的身体,并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黄延秋如何是在一夜之间,从河北到达了上海,大概就是这两个人格占据了黄延秋身体之后干的。
黄延秋会在到达上海的第二天醒来,也是因为另外两个人格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旅途之后太过劳累,黄延秋这才重新夺回了身体的使用权。
他不是还说过自己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两个警察的帮助吗?其实这两个警察应该也不是在现实之中存在的,他们就是黄延秋身体里另外两个人格。他们在黄延秋的脑袋中进行信息交流跟沟通,让黄延秋的记忆产生了错乱,分不清哪些信息是现实,而哪些信息只是身体里另外两人作用的结果。至于所谓的飞行,也全都是人格分裂导致的记忆混乱。
但是对于那封电报,至今无人出面证实真的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封电报,那么以上推论完全成立。如果真的存在那封电报,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