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但汉松×王立秋|马克·费舍:年轻一代热爱的思想家,如何记录当下?

戴锦华×但汉松×王立秋|马克·费舍:年轻一代热爱的思想家,如何记录当下?
2024年04月24日 08:02 豆瓣读书

马克·费舍,英国年轻人热爱的思想家,被国外媒体誉为“当代本雅明”。西班牙《国家报》称费舍“是最能与2008年经济衰退后年轻一代的不满联系在一起的人。这种联系是通过公开处理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选择一种写作风格建立的。”但同时,他身上有太多复杂的印记——亚文化爱好者、学术界边缘人、博客写作者等。

2003年,马克·费舍以K-punk为网名写博客,开始了互动写作,近乎实时地记录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此博客一时成为青年学者、媒体人的聚集地,在这里,大家一起讨论流行文化、音乐、电影、政治和批评理论。在他逝世后,《卫报》将他的博客描述为“一代人的必读物”。

几年后,费舍在出版合伙人的邀约下,在其长期关注的话题的基础上,创作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此书2009年一出版正好戳中英国青年在教育改革中引发的情绪,迅速引起热议,并在随后几年成为青年一代的口袋书。

作者: [英]马克·费舍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

原作名: Capitalist Realism:Is There No Alternative?

译者: 王立秋

出版年: 2024-3-3

在《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中,费舍以身入局、直面当下,记录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抑郁等心理疾病、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系统规则的悖论、惩罚性自我批评、媒体献媚等一系列时代症候,犀利剖析身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中个体的痛苦与困惑。戴锦华教授说:“一本直指21世纪真问题的书。关于当下,关于此地,关于全球现实,真切、诚挚的洞察。”

直至今日,费舍依然以其尖锐的处女作《资本主义现实主义》闻名于世。这本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小书,却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持续掀起阅读狂潮,很多青年人说,与《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相遇像是浮出水面,终于可以大口呼吸。

4月25日(周四)19:30—21:30,豆瓣读书联合南大社守望者,特别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与本书译者王立秋,一同畅聊当下症候与年轻人“抑郁的快乐”,借费舍之眼,看21世纪初“人的境况”。

嘉宾介绍

分享大纲

PART 1  对费舍与《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初印象

1. 三位老师是如何接触到马克·费舍与《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2. 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会发现费舍与青年一代紧密关联。他跨越文化理论-大众文化研究的博客小圈层,成为更多人的重要思想资源。请译者王老师简单介绍下本书英文版的国外接受情况,将其译介到国内出于怎样的愿景?

3. 戴老师和但老师都是非常受学生,乃至国内年轻人喜爱的学者。想请两位老师简单谈谈,费舍的哪些特质击中了年轻人?

PART 2  具体话题:这一代年轻人,抑郁又快乐……

1. 三位老师都是高校老师,对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肯定有自己的观察。王老师对费舍的观察“反身性无能是英国学生一种心照不宣的价值观”““很多青少年学生看起来处于一种‘抑郁的快乐’的状态”(p44)有什么看法?黄灯老师在一次对谈中说,在她二本学校课堂上,“讲台下的孩子一届比一届安静……那种属于年轻人本能的粗粝与莽撞,那种不管不顾、奋不顾身的蓬勃活力仿佛被无形的东西牵住。我宁愿他们站起来顶嘴,大胆发表漏洞百出的看法,也不愿看到他们安静地记笔记……”戴老师、但老师,就二位的接触而言,学生的总体状态如何,可以用什么关键词来描述?

2. 书中提及的具体话题,三位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为什么?

PART 3  费舍的思想价值与写作方式

1. 请译者王老师结合英国国家语境介绍一下,何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何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别无选择”?

2.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是基于“把握我们生活的时代的努力”而构想出来的,是一种总体性把握,戴老师和但老师如何看待这种创作努力?国外媒体将费舍与韩炳哲并举,西班牙《国家报》说两人对当下做出相反的流行哲学解读,想请问二位对此的看法;相较而言,会选择将费舍放在哪一个具体的思想坐标中?

3. 王老师是《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和《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两本书的译者,在翻译这两本书的过程之中,会发现鲍曼的思考策略与费舍有何异同?如果他们能对话,您会觉得他们会在哪个话题上能激情碰撞?

在本帖内留言提前提问,阅读《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针对分享大纲提问均可。直播期间嘉宾将选取部分豆友提问进行答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