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福柯逝世40周年书单|他的方法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纪念福柯逝世40周年书单|他的方法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2024年06月25日 18:33 豆瓣读书

封面图来源:Aeon

1984年6月25日,米歇尔·福柯告别了这个世界。福柯的一生,是对权力、知识与主体性的不懈追问。《疯癫与文明》开始他游走于历史审视疯狂与理性的界限;到《规训与惩罚》,他揭露现代社会对主体的规训再到《性经验史,他剖析了性、权力与身体的复杂关系……

福柯的著作不仅推动了学术范式的革新,对于后现代思想影响深远,也重塑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全新视角。

如罗兰·巴特所言,“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今天,为纪念这位思想巨人,我们整理了福柯代表作书单,与读者一同深入探索他的理论世界。

《疯癫与文明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译者:刘北成 / 杨远婴

出版年:2003-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豆友@文泽尔

事物本身背负起越来越多的属性、标志和隐喻,以致最终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意义不再能被直觉所解读,形象不再表明自身。刘北城和杨远婴的译笔,实在好,从女愚人船到男麻风病,从古诗到连韵,都很精到。

《临床医学的诞生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 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médical

译者:刘北成

出版年:2001-8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米歇尔·福柯的一部医学史研究专著,探讨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也就是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历史。作者以18、19世纪众多著名的临床医学家的著作和各种相关领域的文献为依据,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研究了医学实践的可能性和条件,描绘了医学科学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绝对相信转向对实证观察的信赖,从封闭式的治疗转向开放式的治疗,从而导致在临床诊断中诸如征候、症状、言语、病人、病体、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和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组合,及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豆友@安提戈涅

文体大家福柯的死亡诗学!!当清澈的目光、封闭的肉身、技术与疾病几种因素白刃相交,语言与理性霎时照亮肉体深邃的秘密。如炬语言中一切都被暴露、表达、认知,生命趋向于尸体化,死亡透析而澄明光芒——而也是在这时,近代临床医学的生命之肋从亚当胸口中取出。

《词与物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人文科学考古学

原作名: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译者:莫伟民

出版年:2001-12

《词与物》是西方文化考古学家福柯最要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新思想的伟大作品”(德勒兹语)。这不仅是因为《词物》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而且更因为它从根本上驱除了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

豆友@Shayne

本书让人在试图将其归为某类著作时感到汗颜,因为它处理了我们16世纪以来归置知识的几乎全部形态,并把它们置于一系列考古学地层中。福柯划分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基于相似性的知识型、古典时代基于同一与差异之表象理论的知识型、以及19世纪以来基于先验的人之有限性的知识型,并以劳动、生命和语言三个领域中的知识流变为例。在末尾,福柯分析了新的“人文科学”及其局限性,导出了人刚刚诞生两百年,且即将死去的结论,这既是对现象学哲学话语的精彩超越,又是对尼采系谱学工作的复苏。虽结论尚容争议,本书表现出的强大的驾驭一手文本、看出新意的能力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知识考古学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L'Archéologie du savoir

译者:董树宝

出版年:2021-9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人”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人之死”的主题,最终建构一种基于“话语实践—知识—科学”的考古学。

豆友@五月阿隆

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福柯却是与哲学史完全脱钩,建立了一座语言、观念上的巴别塔,在整个福柯的思想体系中像是独立的存在,但又黏连着福柯思想前期和后期的转变,我们能在书中找到前后思想的诸多影子,似乎本书就是在一个断裂与非断裂,联系与非连续的界槛之上……

《规训与惩罚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监狱的诞生

原作名: Surveiller et punir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出版年: 2003-1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豆友@海阔天空祝沽笙

伟大而且经典的传世名作,其意义不在于我们是否能逐字逐句地读懂福柯所表达的含义,而在于人生道路上不管走到什么程度,我们永远都活在福柯的预言里。关于“规训”与“惩罚”的制度控制我们的一生命运,甚至连每一步的走法都已经无可预感地被设定了。“现代社会”的终极秘密虽然近乎破解,可人类至少到目前为止都对改写命运的实然性征无能为力,福柯的发现可以被视为“荒诞”的最佳注脚。

《性经验史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增订版

原作名: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译者: 余碧平

出版年:2005-9

《性经验史》是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在本书中,福柯试图勾勒出自16世纪末以来在用科学方法研究性的话语中规训身体的权力机制的历史知识、权力、意志,走出现代的获救的希望是古希腊罗马的伦理,在这里,欲望和快乐不是被压抑和克制,而是被加以适度的控制和恰当的运用。在《性经验史》中,福柯所写的并不是一部人类性行为的编年史。他探讨的是:这么多世纪以来,把性与真理的追求连结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和为什么要到性当中去求得关于自身“真理”的知识的。

豆友@盐lynn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反复看荒人手记时印象深刻的福柯叔残酷激越、绚烂悲烈的一生性纠结,那一句“在别人,是辩术。在他,存亡之秋。”明白了原来这才是在“用身体写作”的真意,我很鸡冻的买并看了这部大部头。一句话,非常非常的喜欢。

《福柯文选》(三册套装)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编者: 汪民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罗兰·巴特

“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授课时的一系列讲座和课程的集合。从1972年到1984年,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多个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权力、知识、性、自我治理等,对文学评论、哲学、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系列丛书与福柯相关的共13册,包括《对活人的治理》《必须保卫社会》《主体解释学》《精神病学的权力》 等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