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下、倾听,我书写听到的一切。”|豆瓣一周新书精选

“我坐下、倾听,我书写听到的一切。”|豆瓣一周新书精选
2024年06月28日 12:01 豆瓣读书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有人将至》《比山更高》《娜斯佳的眼泪》《环七丘城》《长夜行》《沉默与死亡》《吃火》《她是幸存者》《以竹为生》《人与神圣》

01

《有人将至》

作者: [挪威] 约恩·福瑟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约恩·福瑟戏剧选

译者: 邹鲁路

出版年: 2024-5

2023年诺奖得主约恩·福瑟自选九部戏剧。其中多部曾分别获易卜生文学奖、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今日戏剧》最佳外国戏剧奖等。

 “我坐下、倾听,我书写听到的一切。”声音,是打开“福瑟宇宙”的锁钥。九个故事,九段平行的人生。生命的喜怒哀乐全然浓缩于福瑟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洗练语言中,字里行间是他对所有在时间荒原上相遇的我们所怀有的无限悲悯之情。

约恩·福瑟是当代戏剧界顶尖的名字之一。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他是一个宇宙、一片大陆,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亚洲、南美、东欧和世界其他区域。——国际易卜生奖授奖

02

《比山更高》

作者: 宋明蔚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副标题: 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

出版年: 2024-6-1

本书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用攀登书写各自的命运,在山上跨越生存和死亡的故事。自由攀登者是中国特有的一群人。他们只有寥寥几百人,却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遇难者的平均年龄仅有31岁。本书作者通过采访大量人物、挖掘大量碎片化资料,站在每一个年轻命运的人生十字路口上,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透视他们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书写了一部不为人知的登山史诗。这不只是一组登山者的群像,更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

@豆友SixMax

太久没有看一本书看到半夜还想打着手电把它看完的畅快淋漓了,像是补了一堂中国户外发展史的大课。小明老师的文字过于流畅,又充满指引,带你在每一个攀山者走过的路再用文字重现一遍影像。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永恒与山为一体,有的还活跃在微信群或者比赛的站台榜里,那都是自由的翅膀们,都真实而热烈地活着。

03

《娜斯佳的眼泪》

出版年:2024-5-31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庄亦男

出版年: 2024-7

本书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

@豆友华之敖

之前只知道女人没有祖国,但读过这本才知道,女人不仅没有国,也没有家。封底上写着:“一个没有德国居留权的乌克兰女人。一个无权留在乌克兰的德国女人。”上面没有写出的是,这是同一个女人。永远在流亡,永不止歇的女人。

04

《环七丘城》

作者: [法] 朱利安·格拉克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行思

原作名: Autour des sept collines

译者: 王明睿

出版年: 2024-5

本书包含《环七丘城》(Autour des sept collines)与《狭水悠悠》(Les Eaux étroites)两部作品,均是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朱利安·格拉克写作的与空间、历史密切相关的文化随笔。《环七丘城》是围绕古城罗马展开的一场思想漫步,这座七丘之城所承载的神秘历史与它触手可及的现实——城墙、雕塑、喷泉——构建起一种充满魔力的共振关系。《狭水悠悠》则由格拉克童年记忆中的一条河流写起,以电影式的节奏展开,在回忆中的水面上悠然滑行。

@豆友祝羽捷

读这本书时,有一种仿佛与作者在罗马街头漫步的错觉。与我并肩而行的那个人,时不时低声念出那些令人着迷的文本和作家,追忆古罗马征服欧洲的历史,描述眼前的景观……走进了现实与梦幻交织的罗马城

05

《长夜行》

作者: [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野spring

译者: 徐和瑾

出版年: 2024-6

小说从个人的生命经验出发,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却道尽了世界的阴暗。主人公巴尔达米上过“一战”的前线,横跨欧、非、美三大洲,当过士兵、殖民地代理人、流水线工人、龙套演员、诊所医生、疯人院主管,不勇敢、不善良,厌恶伟大,漠视理想,他是迷惘年代里一个四处乱撞的青年。他遭遇了炮火,遇见过爱情,在热带病倒,被工作压榨——“我周围的黑暗太深邃了。”但他选择了撕开黑夜,击穿假象,咒骂一切,也嘲笑一切。

塞利纳铸造了一种新的器乐:一种和话语同样生动的写作。——西蒙娜·德·波伏瓦

06

《沉默与死亡》

作者: 尉光吉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副标题: 布朗肖思想速写

出版年: 2024-6

本书是对法国思想家、批评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展开的一次速写。全书围绕“沉默”与“死亡”两个概念,结合马拉美、卡夫卡、里尔克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对布朗肖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并剖析了布朗肖虚构作品的叙述秘密和黑夜诗学的发展历程,试图在晦暗的文本之光下,以摸索的笔触,为这位“影响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的著名失踪者”勾勒出一幅可理解的肖像。

@豆友误读布朗肖

欢迎来到黑夜世界!请脱下面具,主体缺席。打开门,进入这个根本缺席的文学与死亡的空间。

07

《吃火》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1965—1995诗选

原作名: Eating Fire: Selected Poetry 1965-1995

译者: 周瓒

出版年: 2024-5

本书收录了阿特伍德1965年至1995年间的诗歌创作,包含先前出版的两种诗选《诗:1965—1975》《诗:1976—1986》和诗集《早晨在烧毁的房子里》。阿特伍德的诗歌语言准确、澄澈、克制,不事铺排,致力于节奏灵活性的探索。一趟巴士旅行,几张明信片,茫茫荒野,日常琐事都可以荷载令人惊骇的激情与力量,而在大量关注女性话题的诗作中,她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暴虐,其笔触常常尖锐到近乎残酷,反映了诗人精神底蕴的强大。

08

《她是幸存者》

作者: [美]格蕾丝·赵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 后浪文学

原作名: Tastes Like War: A Memoir

译者: 陈磊

出版年: 2024-6

韩裔美国女社会学者非虚构力作。以食物串联的生命故事,两代亚裔女性的创痛与相遇。追索精神分裂症与“慰安妇”真相的锋利思考。

@豆友麒麟

没想到题材和内容如此的敏感,令人震撼,关于女性被剥削,移民承受的,不只是个体经历,也是深陷其中的个体与世代、地缘政治暴力与系统性压迫的历史残留。洋公主、外国女孩、瓷娃娃、战争新娘、从第三世界韩国拯救的美丽莲花、美国佬的妓女。。。母亲被不断定义和污名化最终精神分裂,战争消融进她的身体,蛰伏在内心,成为破碎的历史痕迹,这本书可称得上美国韩裔的《裸泳》,非常残酷引人深思,好书

09

《以竹为生》

作者: [德] 艾约博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译者: 韩巍 / 吴秀杰

出版年: 2024-5-1

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而“技能”这一话题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技术性的,或社会性的。作者试图通过聚焦一种技能劳作的相关细节,更加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

@五月阿隆

非常精彩的社会研究。技能是人与世界接触的方式,通过对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引用,作者将夹江造纸人的存在与他们用手和自然的亲密接触联系在一起,但破坏他们存在性的却是斯科特意义下国家的视角。在整个二十世纪,他们几乎都陷入了一种困境,无论是军阀时代还是之后,他们从原本自然的多维度生活变为了两个方向的人:向下朝向土地,向上朝向权力。他们成为了某种不可言说的封建残余,或者带有小资倾向吃着”亏心粮“的人物。纸业的变迁成为了各种意识浓合的缩影。艾约博的叙事功底极强,对回忆材料的运用炉火纯青。

10

《人与神圣》

作者: [法] 罗杰·卡约瓦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L'homme et le sacré

译者: 赵天舒

出版年: 2024-6-11

本书是人类学家罗杰·卡约瓦1930-1960年代关于神圣性问题研究的作品。神圣并非仅存在于宗教之中,战争、游戏、节庆、性、奢靡浪费……揭是人类为追求神圣性体验而启动的社会行为,而宗教只是神圣的表现形式之一。神圣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既是个体存在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种族、文化与信仰:先民敬拜自然,臣民膜拜圣人与君主,现代世界将主权、战争视为神圣……在这本社会人类学著作里,卡约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神圣的整体图景,介绍了它的主要特征,勾勒出它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呈现了它在历史中的演变。

@豆友一只大鱼

原作、翻译、装帧都非常好,五颗星。用神圣与世俗的辩证运动重塑世界的结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