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直播|剑会消失,星星会留下来:从《战争与和平》走向托尔斯泰

今晚直播|剑会消失,星星会留下来:从《战争与和平》走向托尔斯泰
2024年05月10日 15:01 豆瓣读书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他的三部长篇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至高峰。其中,《战争与和平》篇幅最大,作品在1812年俄法战争的背景上,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被称为“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田园诗”“近代的《伊利亚特》”。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探讨的就是人类社会自存在以来最重要的两个话题、两种状态——“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以另类的眼光看待这场改变了俄国命运的大战,把“战争”这一庞大概念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其本质:战争就是千百万人为了虚荣,为了自身利益,或是为了某个遥远而抽象的目标,犯下的可怕罪行之总和。作家以他亲身参战的经验断定:决定一场战争之胜负的,并非某位伟大人物的“军事才能”或“战争艺术”,而是一连串偶发和意外事件。无论是普通的农夫、士兵,还是帝王将相,无一不是被盲目地卷入历史风暴中。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Война и мир

译者: 张捷

出版年: 2024-3

战争中没有神圣,没有浪漫。神圣与浪漫的,是民间歌谣,是神秘的占卜,是展开在士兵眼前预兆着丰收的银河,是贵族姑娘娜塔莎在农家小屋里的翩翩起舞。“和平(мир) ”一词在俄语中拥有相当丰富的语义——村社、世界、宇宙、和谐共同体。托尔斯泰解构了战争,而他呼唤的,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即超越民族与阶级,用爱连结起来的世界。

俄罗斯传统与欧洲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战争与和平》中是如何呈现的?战争对于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对我们今天评价战争有何启示?托尔斯泰作品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是如何达到的?

2024年5月10日(周五)19:30,豆瓣读书联合译林出版社,邀请刘文飞贾行家两位老师,聊聊《战争与和平》的艺术魅力,以及其中的战争观和历史观对我们当下的启示,由本书编辑张晨主持。

嘉宾介绍

分享大纲

Q1. 开篇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对作家本人,乃至俄国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人?《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和事件,与作家的个人经历有什么关系?

Q2. 人物、片段分享

《战争与和平》中一共出现了五百多个人物,有虚构的,也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不仅是安德烈、娜塔莎、皮埃尔这几位主角,就连配角,甚至许多一笔带过的过场人物,也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分享对书中人物的印象及一些趣味、有共鸣的片段。

Q3.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对立命题

贯穿于《战争与和平》乃至托尔斯泰整个创作生涯有几组对立的主题,如“战争”与“和平”、“俄国传统”与“西欧文明”、“自然人”与“文明人”、“感性”与“理性”等。其中包含着作家怎样的价值判断色彩?

Q4. 托尔斯泰的风格

托尔斯泰经常被比作大象、鲸鱼,不仅指他写作的内容包罗万象,也是在说他作品中蕴藏的巨大、蓬勃的生命力。他的词语朴素,修辞简单,有时甚至显得笨拙,但与此同时,他笔下的一切是那么真实可信。纳博科夫也说,他的文字不像是作家写出来的,而是自己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托尔斯泰的这种“浑然天成”,这种“真实感”是如何做到的?聊聊托尔斯泰的“解构”和“陌生化”,以及托尔斯泰还有哪些比较突出的个人风格?

Q5.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技巧,被评论家称作“心灵辩证法”。与同时期俄国的另一位心理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特色在哪里?

Q6. 对当下读者的启示

托尔斯泰在表达战争、荣誉之荒谬的同时,也在试图探寻那些真正伟大、永恒的东西,并不断将这两种因素进行对照。距离《战争与和平》所反映的时代已过去两百年了,如今的俄罗斯再次被战争阴霾所笼罩。战争伦理,以及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托尔斯泰当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关于战争乃至整个历史的观点,对于当今读者还有哪些启示?

Q7. 

托尔斯泰及俄国文学对两位嘉宾各自的阅读与写作,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刘文飞老师在自己的俄罗斯文学研究里,最偏爱的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新文化运动至今的影响是什么?

Q8.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篇幅较大,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历史、战争和当时各种社会议题的抽象讨论,可能会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对于如何进入大部头,老师们可否为普通读者提些建议?在阅读过程中还有哪些感受、经验,可以与读者分享?

注:在本帖内留言提前提问,针对托尔斯泰作品或本场活动的分享大纲提问均可。直播期间嘉宾将选取部分豆友提问进行答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