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茶全书选录(24)精妙甲天下的宋代长沙茶具
本文原载《中国茶全书·湖南长沙卷》
中国林业出版社2023年出版
总主编 王德安 主编 周长树
执行主编兼主笔 陈先枢 汤青峰
精妙甲天下的宋代长沙茶具
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不仅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而且还创制了一整套凡28种烹饮茶叶的专门器具,茶具从此与其他饮食器具开始分离,走向专业化。正如唐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所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可见陆羽精心设计的整套茶具,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茶具的基础,而且极大促进了中国茶具生产的发展。
宋代湖南的金、银、铜、铁、锡、铅等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均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其经营方式主要为官府垄断和官私合营。主要由官府在各地置矿场,派官吏管理,实行官府垄断。也有一些坑场采取召募私人开采、私人与官府分成的办法。潭州所出矿产以银、铜为主,最著名的矿场为浏阳的永兴场。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坑冶上》记载,浏阳永兴场在熙宁七年(1074)产银16673两,4年后增加到28757两。潭州在元丰元年(1078)收铜107.825万斤,居湖南之冠。炼铜方法已推广先进的在当时称作以药化铜的胆水浸铜法,宋哲宗(1086—1100)末年,全国有胆水浸铜工场11处,永兴场便是其中之一。南宋绍兴、乾道(1131—1173)年间,该场产胆铜64万斤,每年输胆铜3414斤赴饶州永平监铸钱。铜制茶具主要是煮茶壶。
煮茶铜壶
矿冶业的发展,刺激了湖南和长沙地区金属器皿制造业兴盛。《宋史·食货志》载,湖南衡州咸宁监,每年铸钱20万贯,需铜40万斤,铅20万斤,炭100万斤,规模很大。在长沙出现了一批冶制铜器为业的铜匠、铜户,还有银匠、金匠,能制造“精妙甲天下”的长沙茶具。
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载:“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几案间。但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宋人周密《癸辛杂识·长沙茶器》也载:“长沙茶器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镂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穆陵(理宗)大喜,盖内院之工所不能为也。因记司马公与范蜀公游嵩山,各携茶以往。温公以纸为贴,蜀公盛以小黑合,温公见之曰:‘景仁乃有茶具焉?’蜀公闻之,因留合与寺僧而归。向使二公相见此,当惊倒矣。”清嘉庆《长沙县志》卷二十八《拾遗》亦载,早在宋代,“长沙茶具有砧、椎、铃、碾、匙、瓶等目,精妙甲天下。一具用白金三百两或五百两,又以大镂银盒贮之”。另外,清代潘永因辑《宋稗类钞》也有类似的文字记载。
周密文中所说“赵南仲”系南宋名相,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赵南仲(1186—1266),名葵,字南仲,湖南衡山人,其父赵方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为儒学大师张栻的高足,官至刑部尚书。赵葵早年从父抗击金兵入侵,屡立战功。南宋绍定四年(1231)平定李全之乱,诏授淮州制置使兼知扬州。在扬前后八年,垦田治平,备边益饬,淳祐二年(1242)进大学士,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四年授同知枢密院事,封长沙郡公。九年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其时淮蜀两地将领,多出其麾下。赵葵致仕后,居长沙“南门外王家塘”,即今天心区青山祠天鹅塘,人称“赵相府”。
鎏金盛茶银器
金壶
宋理宗御赐联云:
忠孝江南第一;
英雄天下无双。
赵自署其门云:
门下书生拜相;
马前吏卒封侯。
赵葵所置造茶具“以黄金千两为之”,完全可以与20世纪80年代在陕西法门寺地宫里发现的一套纯金茶具媲美。一代名相为长沙的茶具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宋以后,饮茶器具更加讲究,不仅在功用、外观、造型上要求严格,而且在质地上也由陶或瓷发展到包括玉或金、银器,日趋奢华。明清两代,又相继出现了玻璃茶具和长沙窑产的广泛流行民间的包壶大碗茶具。清末民初,长沙茶具交易繁盛,成为全国主要茶具交易市场之一。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