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双加工理论由静变动的枢轴

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双加工理论由静变动的枢轴
2024年06月25日 07:35 哲学园

阿珀利(I. A. Apperly)和巴特菲尔(S. A. Butterfill)提出的双加工理论主张,行动者(agent)会在通达他心的过程中使用两种加工:有效加工(以下称为加工1)和灵活加工(以下称为加工2)。然而,它自提出至今,一直饱受批判。其中一项批判说的是,DPT倾向于承认加工1是信息封装的,即它和加工2构成平行结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从他心通达情境关切的视角切入。

一、DPT的平行结构

DPT倾向于承认加工1是福多的输入系统,具有信息封装的模块性。根据福多的观点,信息封装是“输入系统的确认功能并不能接触到机体内部所表征的全部信息;内部表征信息在输入加工中的分配是受限制的”。简言之,加工1是信息封装的,指它与加工2构成平行结构,两者缺乏信息交流。但这种观点既不能解释婴儿在非言语版错误-信念任务中展现出的灵活性,也与已有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相龃龉。

例如,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面。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以下简称OFC)是一个专门系统,它在决定动作结果的诱因价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有证据表明,OFC可根据任务要求灵活地与其他系统——基底外侧杏仁核和海马旁回进行信息交流。OFC表明一个专门的系统也可以利用广泛的信息来源展示复杂、灵活的信息处理。恰如认知神经科学家葛詹尼加(M. S. Gazzangia)所言:“神经科学家偏爱用网络方式来解释大脑区域与心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局限于一种严格的定位方式。像推测他人心理状态这样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不太可能由单一的脑区支撑起来的。”

由上可知,加工1是信息封装的,并不符合心理学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的研究结果。合理的阐述应该是,加工1是认知渗透的,它与加工2存在信息交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成为,加工1和加工2如何实现信息交流?一种模式是,加工1和加工2分别恒久对应大脑中特定的神经生理结构,且一直各司其职,即加工1和加工2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恒定不变的,两者以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互惠交流。本文提供了另外一种信息交流的模式——加工2可以转化为加工1。“加工2转化成的加工1”是加工1和加工2信息交流的产物,兼具加工1和加工2的特点,既是有效的,又是灵活的。因此,在“加工2转化成的加工1”那里,有效性和灵活性实现了融通,见证了加工1与加工2的信息交流。

那么,加工2是如何转化为加工1的呢?它可以围绕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这一枢轴来实现。具体论证思路如下:

前提1:意识关切进路属于加工2,无意识关切进路属于加工1;

前提2:意识关切进路可转化为无意识关切进路;

结论:加工2可转化为加工1。

二、意识关切进路和无意识关切进路

本文把“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界定为,他心是嵌入于作为整体的情境结构中的,行动者在通达他心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考虑,与他人心理上(而非事实上)相关的情境结构的要素。既然他心通达是情境关切的,那么他心通达机制理论必须将情境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构建之中。关于他心通达机制理论,层见叠出了理论论(Theory Theory,以下简称TT)、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T)、直接社会感知理论(Direct Social Perception Theory,以下简称DSPT)和叙事理论(Narrative Theory,以下简称NT)等。那么,在TT、ST、NT和DSPT的理论表述中,情境关切分别采取的是何种进路呢?

(一)意识关切进路

NT在批判TT过度抽象和迷恋普遍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实践假设。该假设认为在他人的帮助下,大众心理学叙事——对大量涉及命题态度的情境化故事的叙述是行动者获得大众心理学的必要途径。叙事助推的他心通达过程会关切他人的身处情境,NT的情境关切在此显露无疑。ST主张通过假装身处他人情境来模拟出心理状态,并将其投射给他人。在这里,情境虽然不是行动者的真切经历,但行动者要做到感同身受,只有如此才能够创设匹配的假装状态。由此可知,ST也是关切情境的。

当行动者使用叙事或假装-投射去通达他心时,很显然是关切他人身处情境的,而这种关切显然又是有意识的。基于此,本文把NT和ST对情境的关切进路称为意识关切进路。它指在通达他心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关切他人身处情境。

(二)无意识关切进路

DSPT反对他心不可观察的原则,主张行动者可以直接感知他人的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乍看上去,DSPT没有给他心的嵌入情境留任何位置,即它是非情境关切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DSPT的描述有全人层面和亚人层面两种方式。在全人层面,DSPT指的是行动者借助他人的表情、动作瞬间直通他心,整个过程无需推理的参与。这很容易使人形成如下直觉:情境关切压根儿来不及参与这场维特根斯坦式或梅洛-庞蒂式的“感知快闪”。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行动者在直接感知他心时,没有意识到自身关切过情境;第二,情境关切会耗费时间,这与直接感知他心的快速性相冲突。那么亚人层面对DSPT的描述,是否表明了行动者对情境的关切呢?下文会通过论证指出,亚人层面对DSPT的描述暗含着,行动者在直接感知他心时会关切情境,只是这种关切是感知性质的,是无意识的。基于此,本文把DSPT对情境的关切进路称为无意识关切进路。它指在通达他心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关切他人身处情境。

三、DPT视角下两条关切进路的诠释

根据DPT对加工1和加工2 的区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无意识关切进路属于加工1,意识关切进路属于加工2。下文将借助阿珀利和巴特菲尔提出的署名限制对其予以检验。究其本质而言,署名限制就是认知能力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受限的认知能力只得在此范围内工作,一旦超出此范围便力所不及。他们把署名限制当做区分加工1和加工2的标准,“署名限制为加工数字(以及密切相关的功能)的不同系统和在人类婴儿、成人和非人类动物中存在的与数字加工系统相近的诸多系统提供了关键证据”。并进一步指出,加工1具有署名限制,加工2不具有署名限制。因此,如果无意识关切进路具有署名限制,而意识关切进路不具有署名限制,那么前者就属于加工1,而后者就属于加工2。

对DSPT的一种哲学解释是构成解释。构成解释通过重塑心灵的形而上学,主张行动是心灵的表达性构成,行动是具有表达性质的,可以通过观察行动而直通心灵。根据构成解释,具身举止是心灵的表达性构成,具有表达性质,它也因成为通达他心的载体而具有了认识论意义。但是,很难说具身举止承载着情境意义。即直接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它很难在快速直通他心的同时又充分考虑情境。DSPT具有快速直通他心的能力,但它又受到不能充分考虑情境的限制,即出现了署名限制。由此,归入加工1的阵营。

署名限制的典型表现是不能够启用大量的认知资源。成年人已然具备了充足的认知资源,而他们的某些他心通达过程之所以不能够启用大量认知资源主要出于以下两种原因:第一,正在完成的某任务耗费了大量认知资源,挤压了同时进行的他心通达过程可启用的认知资源空间;第二,启用大量认知资源的必备条件是时间充足,但某些他心通达过程是快速的,由此导致大量认知资源无暇启用。作为意识关切进路,NT、TT是对成年人在未被干扰情况下的他心通达过程的机制阐释,隐含可启用的认知资源空间未被挤压的假设。此外,它们还默认他心通达过程不受时间的限制。意识关切进路巧妙避开了不能够启用大量认知资源的各种“陷阱”,从而能够提取长时记忆、利用工作记忆、使用概念、调用执行功能和组织语言,即不再具有署名限制。由此,归入加工2的阵营。

由上,前提1被证实。

四、意识关切进路到无意识关切进路的转化

意识关切进路到无意识关切进路转化的论证,可借助可塑性假设展开。可塑性假设认为,大脑和神经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不是固有的,它会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下,结构上由简单变得复杂,功能上由简单变得丰富。可塑性假设已被较为丰富的研究所证实。例如,新近兴起的文化神经科学。

以可塑性假设为前提,便可以得出“简单功能的感知神经机制→被实践经验塑造→丰富功能的感知神经机制”的逻辑链条。这正是加拉格尔所指出的,“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亚人层面上,感知已经通过可塑性机制,被身体(生成)因素和情境(包括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先前经验所塑造”。感知神经系统本来是负责作为低阶加工的接受和表征信息,但在实践经验的持续影响下,感知神经系统质变为能够开展高阶加工的新感知神经系统。加拉格尔将这种新感知称为巧感知。巧感知可以感知高层次特征,可以在直通他人的情绪和意图时考虑他人的身处情境。在亚人层面上,情境考虑被纳入到感知神经系统之中。换言之,在亚人层面上,行动者在通达他心时,对情境的考虑不是感知外的推理过程,而是感知过程的一部分。情境考虑成为亚人层面所描述的DSPT的应有之意。因此,在亚人层面上,DSPT是关切情境的,只不过它是感知性质的,是无意识的。这正是“本文第二部分”将DSPT称为无意识关切进路的原因所在。

在意识关切进路中,感知系统提供信息输入,认知系统对包括他人身处情境在内的信息输入予以加工,从而输出他心通达的结果。意识关切进路所描述的他心通达过程会不断重复,造就诸多他心通达实践经验。而这些实践经验,在全人层面上,使得关切情境的他心通达过程越来越快速;在亚人层面上,塑造了旧感知系统并形成新感知系统。新感知系统不再只负责信息的输入,而是能够将情境的考虑纳入其中,兼具了有效性和灵活性,或有效性与灵活性在此处得到融通。也就是说,被塑造成的新感知系统可以在无意识关切情境的情况下快速直通他人情绪和意图。因此,它步入了无意识关切进路的阵营,有意识关切进路实现了到无意识关切进路的转化。

由上,前提2被证实。如下结论便可获得:加工2可转化为加工1。

五、结语

梳理出他心通达机制理论情境关切的两条进路,然后借助署名限制将两条进路分别归入加工1和加工2。在可塑性假设的帮助下,意识关切进路实现了到无意识关切进路的转化,加工2实现了到加工1的转化。加工2到加工1的转化成为两者实现信息交流的另一种模式,不仅能很好地应对批判和容纳现有认知科学实验结果,而且使得加工2和加工1不再是静态孤存的,而是可动态转化的。此转化是在讨论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时发生的,它因此成为DPT由静变动的枢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