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王立明女士自述(上),1931年

故纸旧影话九江 | 良友——王立明女士自述(上),1931年
2024年05月31日 23:01 -冯晓晖-

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来源:《良友》第五十三期,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三十日

引标题:妇女节制会总干事王立明女士自述

主标题:由家庭到社会

作者:王立明

出版: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

背景说明:

《良友》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于1926年2月创刊,至1945年停刊,出刊期间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画报。1945年后曾多次复刊,但影响已非从前。《良友》在民国时期的画报中刊行时间最长,印刷精美,又极富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摄影史等多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友》共出版174期,有20多期介绍了庐山及周边的风景名胜、社会生活、政治人物活动和军事战争等。编者对其中部分报道、图片进行了整理解读,分多篇发布。

本篇为妇女节制会总干事王立明的个人小传,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王立明参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时的照片

刘王立明(1896 年-1970 年 4 月 15 日),本姓王,复姓刘王。安徽省太湖县。1906 年进福音堂小学读书。1912 年保送九江教会学校读书,毕业后留校当教员。同年通过考试获奖学金赴美留学,在芝加哥西北大学生物系就读,毕业后回国。中华妇女节制会创立者和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杰出领袖之一,著名的国际妇女运动代表;中华女子职业培训创始人,我国最早节制生育运动与建立和谐幸福家庭的倡导者;中国妇女联谊会、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民盟重要成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二届常委),全国妇联第一、二届常委,民盟中央委员。1957 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70 年 4 月 15 日含冤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

建议读者先阅读编者之前发表的两篇文章,了解王立明女士和她的夫君刘湛恩的生平。链接见下: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4月7日 · 英烈校长刘湛恩》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4月15日 · 刘王立明,妻子、爱人、女权与政治

编者对本文做了少量修订和说明,在正文中用()标注。为了适应当下的阅读习惯,将较长段落进行了分割。

【正文】

我的家是在安徽太湖的东乡,那村有很多大树,青枝秀茂,绿叶荫森,高耸云霄,呈现着一种苍老的气象。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的父母便迁居太湖县城了。先祖父子芬先生业医,医道精明,素有王神仙之称,至今亲友中仍有谓吾及兄弟辈为王神仙之后裔者。

先父性喜研究,乐善好施,除读诵中医及佛学等书外,在他案头常发现西洋解剖学本;他的最高志愿便是将中西医学异同之点编成一书,惜好事多磨,书未终卷 ,而他已先逝。家慈是太湖巨商祝府的姑娘,生性聪慧,教子有方,佐夫事亲,在旧理教之下,堪称一个模范女子。

我的祖母在我出世的时候便已年逾半百,她廿一岁便守寡,所以太湖的节孝嗣中有她的牌位。我们小时常常团绕她的膝前,听讲西湖的故事,因她曾在杭州住过。她最长纺织,在我十岁以前便谆谆的教导,所以我家内的大布衣服都是我同我的祖母供给的——她纺径线,我纺横线——而她那白发苍 苍慈祥的容貌,和那纺织的车声,到如今仍盘桓在我的脑中。祖母享年八十有奇,民国十一年寿终于家宅。

我有兄弟三人,长兄名瑞琛,大弟瑞琳,小弟瑞瑚,均已成家立业,现在我们虽是天各一方,然而我们幼时的「竹马嬉戏」常常使我们作快乐的回忆。

本文作者王立明女士近影

我家只有我一个女儿,所以我的父母是很疼爱我的。在我父亲未死以前,我是从来未受过忧虑惊骇的,我幼时有许多深刻的回忆,我现在把他写出来,一方面表示父母们对于子女的慈爱,他方面可以看出来内地儿童的生活。

我六七岁的时候,还是女扮男装,然而那双宽长鞋裹是穿着两双疼痛初包的小脚。我的母亲怕我阔大不能得到如意郎君,所以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便把我的那双天足捆得紧紧牢牢的。我作了多次的抗议,并洒了不少的热泪,母亲虽然有时也动怜,想着女儿的终身大事,全在这双「三寸金莲」,于是总不肯撤消她的原意。她虽未读过书,但是很善诗词,我记得在裹足的时候,他(她)尝唱着说「三寸金莲似柳椒,丹青巧笔也难描,怀抱琵琶阳关道,赛过昭君出汉朝。」

我生来就是个背叛的女孩,虽然母亲用了许多哄论的方法,我终觉得包脚是一件最不人道的事,所以有一次在洗脚的时候,我作了最后 的抗议,不但拳打足踢,而且又哭又骂,母亲给我弄得没法,后来只好动武,用一根绳子把我绑在椅子上,后来经我的哥哥再三劝解,我们才相和 了。我的脚一直包到十二岁才放,若非我的父亲在暗地裹解放,那我一身便要受着那「寸步难移」的痛苦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的兄弟们都上学去读书了。我不懂为什么我一人独自留在家中,过着那寂寞的生活,我便要求我的父母也把我送入学堂。父亲说,女儿出去读书是没有的事,所以劝我在家学习女红,然而我的父亲被我吵得无法,不得已只好在他的案头摆了一张凳子,每天公务之暇,教我一两点钟的书。我记得头天读的是女论语,后来加了一本国文,那首课所说的,「我生大清国,我为大清民,我拜孔子像,我从孔子教,」这便是当时启蒙的教育了。

但是我求学的命运多乖(舛),我的父亲第二年便与我们永别了。继着太湖秋操,宣统即位,我家因怕兵变,便躲在深山的亲友家里。时局稍平,我们仍就回到了太湖。

【解读】

王立明自述为太湖县东乡人,目前各方面关于她的生平简介中,多被写为花园乡杨铭屋人。东乡是个清末的老地名,现在已无法在地图上找到,不清楚花园乡是否为东乡,此处存疑。

太湖秋操:清政府为了检验新军的编练效果,也为了鼓舞清军士气,从1905年到1908年清廷先后在河北河间、河南彰德、安徽太湖举行了3次新军秋季操练,故称为“秋操”。秋操的规模很大,包括攻占敌方山头、迂回穿插、侦察敌情、后队支援、后勤辎重供应、步兵骑兵炮兵合作推进、战地救护等演练。前来检阅新军秋季操练的不仅有清廷高官,还有各国军事要员前来观摩。

史料记载,1908年的太湖秋操的具体地点有两处:太湖县西乡猫儿岭(今城西乡界址村)和太湖县东乡五羊畈(今晋熙镇五羊村),这两处都在太湖县城附近,紧靠交通要道。请注意这里提到了东乡,在晋熙镇(太湖县县城)之西约两公里,老105国道上,105国道的主线大多是明清的官道。花园乡则在晋熙镇以东十公里,两者方向相反,花园乡并不在交通要道上。

宣统即位:秋操进行中,11月15日,突然传来急电,慈禧、光绪几乎同时驾崩,随后宣统继位。

【正文】

第二年,太湖福音堂开了一个成美女学,一方面因为我的要求,他方面因为朋友们的劝导,我的母亲便把我送到那儿的读书。那学校的先生是一位新寡的少妇,校中有同学廿余人,在校里有许多有趣味的事。我记得有一次正是这位先生的丈夫逝世纪念日,下午两点钟的时候,那位老传道的师母对我们说,你们的先生今天心里很愁闷,你们大家听话,静静地温书, 不要出去乱跑,我倍(陪)着她出去走走。

我们把手举起来,齐声的答应了,然而先生去后不到半点钟的工夫,我同我的表妹,便叫所有的学生,排成一对一对的跑到距约三里路的一个人家 的桃园内摘桃子,后来因为分赃不匀,又吵起架来。我回到校里几分钟后,先生便回来了,老师母赞美我们用心,真是好学生,但是我们的良心发现,她还未说完,我们就把打桃子的事告诉他了。先生更觉伤心,我们也陪着她流了一场热泪。光阴易逝,大考到了,放学时校门口贴了一张大榜,碰巧我的名列第一,我虽觉得平常,寡后少欢的慈母倒因为这点荣誉,受了无限的安慰。

中秋过了,同学中有几位升学到九江去的。我虽心中羡慕,然而不敢开口。我家自先父逝世,经济颇感困难,其所以能维持生活,一方面赖外祖父家是之接济,余款则由慈母操劳而来。记得有时我们小孩子们睡了一觉醒来,那灯前的孤影,仍在那儿一针一线,不断的缝纫。

我正在着急前途茫茫的时候,王善治老师来对我说:「你因为大考的成绩好,可以升学九江,完全免费。」我惊喜之下,赶快收拾行装,与王先生同赴江南。这是我初次离开母亲的膝下。与兄弟辈作别,当然又流了不少的热泪。坐了三日的土车才到扬子江边,乡下人上街,九江城市,在我眼中,自是别有天地。

学生时代之王女士

【解读】

王立明的早期教育,得益于文中讲述的成美女学,它是教会(福音堂)开办的。如果没有教会学校,那个时代的女子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彼时的教会学校自成体制,各县小学毕业后的学生,可以升学到大城市的中学学习,优秀的学生还能得到补贴,甚至获得免费读书的机会。

太湖属安庆。清康熙年间,江南省划分为江苏与安徽两省,安庆与徽州各取一字拼合成“安徽”,安庆成为了安徽首府。然而到了近代,安庆却迟迟不能开埠,因而被芜湖全面超越。

清末民初,湖北黄冈、黄石以下,安庆以上,以及江西全省,高等级的教会学校只在一座城市存在——九江。南昌的第一所教会学校(小学)——葆灵女子书院——始建于1902年,比九江晚了35年。1901年,九江就已经开设大学了。

王立明从家里出发到九江的这段,编者猜测走的是昔日的官道(今105国道),即从太湖县县城晋熙镇出发,经过宿松县县城,出安徽入湖北,过黄梅县城到小池口后渡江。这段路有100公里,当年土车要走三天,也就是一座县城一天,最后一天过江进九江城。

【正文】

在朋友家下榻一夜,翌晨王先生把我送到诺立书院,代理校长石美玉医生一见倾心,因此诺立书院便成了我中小学的母校。在诺立的学生生活中,我虽有时稍觉得物质上的困难,然而在念书的方面,从来未落过人后。当时因可跳班,所以中小学我共一只读了六年,就毕业了。

诺立书院当时有学生二百余人,楼房高大,校址后面有春日桃花开的假山。这山中无奇不有,好朋友喃喃私语;蠢学生「阿弥陀佛」;以及对于什么事不能解决的人事也都在此会议。山前的运动场中,除秋千架外,还有许多运动的设备,所以我们课外的生活是异常的忙碌,然而是很快乐而健康的。

在我作甲班生的时候,学校的理科教员,因事离校,于是我们的物理化学便同男校同文书院合并,男同班一共有廿余人,当时外子刘湛恩君亦在内 ,起初过着男女同班的生活,不免有些畏怯,过了些时,倒也很觉得自然。

民国四年的暑天,我被湖北孔垅镇的一个同学接到他家里歇暑,这儿有好几位是诺立的学生,其中有一个较长的,生得眉清目秀,幼小就被她的父母定婚 了。她因为不满意那未婚夫的游手好闲,于是抗议了数次,要求离婚,但是终遭失败。她的婆家,除了未婚夫外并无别人,于是这青年便用钱买了许多的乡民,扛着竹杆,呼着口号,有一天把她从人山人海的街中抢到乡下过那所谓新娘的生活 。这事我亲眼看见,我更觉得中国女性的可怜,所以我在暗中又立了一个宏愿,希望将来学业有成,能将整个的生命从事妇女运动,求得自由女子,尤其在性的方面的解放。

在我行将毕业的那年,有一位万国妇女节制会的代表莅校演讲,言词恳切,把烟酒的毒害说得异常透彻。我们觉得「天下与亡,匹夫有责」,中国的烟祸既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便组织了一个妇女节制会。同学们因为知道我素来嫉恶如仇,对于经酒赌等恶习惯尤其反对,于是就公推我做会长,我与节制运动以后所发生的关系,即胚胎于此。

毕业前的几个礼拜,校长对我们说,你们毕业生每人须想出一种毕业游艺。一个礼拜之后,大家都在校长面前表演,我的是表演天象,校长觉得新奇,于是便欣然的采用了。我除排演太阳之外,又奏了一曲钢琴,我本不善于音乐,其所以能得到听众的赞许,完全是出于加倍的练习,可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毕业后母校留我教书,每月薪金十元,除了二元伙食以外,我便把其余的八元一方面接济大弟在同文读书,还送点儿回家去安慰慈母。半年的教员生活给了我不少的经验。第二学期,因校长及亲友的赞助,我即赴美留学,母亲本来不愿我去,我再三把留学后的好处讲给她听,她便说「我儿,你去,但须保持名 节,为祖先争光。」

【解读】

这一段是本篇中编者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段。

王立明,这位中国妇女运动杰出领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妇女运动代表、民盟早期重要领导人、农工民主党创始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解放后政协和妇联的重要领导人,她在九江生活了七年,其中读书六年,教书半年。王立明在九江成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这里她坚定了自己一生的信念,遇到了未来的夫君。

王立明生在安徽太湖,她也是九江的女儿。

然而,编者两年前写她的故事时,发现九江本地并无任何史料,网络上关于她的故事多是以讹传讹。《良友》的这篇令编者颇为惊喜,文章的可靠性不言而喻,占据四个版面的长篇,在一本颇具影响力的摄影杂志中也是稀见,王立明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可见。

1926年九江街市全图(局部)

以下是对本节的详细解读:

诺立书院:王立明在九江就读于诺立书院,该校校址在妇幼保健院对面,大概是如今港务局宿舍的位置。彼时九江开设中学课程且远近闻名的教会学校有三所:男校是同文书院,女校是儒励女中和诺立书院(亦称诺立神道女校)。解放后,儒励女中的中学部与同文合并,小学部则成为今天的双峰小学。诺立神道女校因种种原因在抗战时期停办。

目前,包括安徽方面的几乎所有史料都声称王立明就读于儒励女中,编者最早的文章也是这么写的。原九江医专老校长(九江学院副校长)涂明华先生,是研究九江近代教会医院和教育史专家,他向我指出了错误。王立明的这篇自述,给出了最明确的证据。

代理校长石美玉:石美玉(1873-1954),英文名Mary Stone,近代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师之一。1873年生于江西九江,1892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留学,学成回国后筹办了但福德纪念医院(今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石美玉是中国第一代女医,在当时的中国极富影响力,她在布道、行医、育人和爱国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

石美玉女士签名照

妇幼医院与诺立书院门对门,石美玉的妹妹石安利曾任诺立书院校长,石安利1906年病逝后,校长之职由石美玉的终身好友美国传教士胡遵理接替。1909年王立明入读诺立书院,石美玉担任代理校长。这段历史在别处没看到。​诺立书院现存记载很不清晰。

外子刘湛恩:刘湛恩(1896-1938),湖北阳新人。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学毕业于同文中学,1918年赴美留学,先后于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 2月出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极力推进中国化的校政改革,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达到高峰。抗战爆发后刘湛恩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担任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等职。1938年 4月 7日晨,他被日伪刺杀于静安寺路大华路口。1985年 4月,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刘湛恩是同文中学的优秀校友,还担任过同文的校董,对同文的建设和发展有过实际的帮助。

刘湛恩小学就读于汉口浸信会学校,同王立明一样,也是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刘湛恩与王立明同年,但晚于王立明到九江就读。在那个男女不能同校的封建时代,他们是如何相识的?文中给出了答案:他们因为理科教员离校的缘故被安排到同班上课。由此可看出,九江的风气很开明。

万国妇女节制会:由于本节解说内容较长,对这个协会的介绍放到下节。

(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