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崔若林——道教及其在九江的传播

九江文史 | 崔若林——道教及其在九江的传播
2024年06月12日 22:22 -冯晓晖-

作者:崔若林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原创文章,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道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源于古代的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一种专门以祭祀和祈祷为职业的人,他们声称能充当人神之间的媒介,能转达天神和祖先的意图,可预测吉凶祸福,帮助人们决嫌疑、定成败,这就是巫觋和巫祝。商周的甲骨就是巫祝用来占卜的材料,其中的甲骨文则是占卜的记录。《易经观卦》中就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记载。

据周景式《庐山记》载:西周威烈王时(前4世纪),有匡俗(续)隐居庐山求仙学道,后被汉武帝封为“南极大明公“。东周末,有炼丹士康成道、费文伟由武昌黄鹤楼携鹤来瑞昌青山结庐隐修的传说。

三国时,董奉精于道家内外丹功,医术高超,亨誉南中,后隐居庐山北莲花峰下,筑董奉馆(亦名真人坛)和太乙观,开展斋醮占卜之类道术以宣道演教,并时时为人治病。宋宣和二年(1118),宋徽宗追封董奉为“升元真人”,以张扬道教。

《庐山志》吴宗慈

两晋时,天师道在境内明显趋势向上发展,其时江州官宦多有崇信,任过刺史的王羲之、王凝之父子和郗习愔等均是道教信徒。这一时期,著名道士葛洪在庐山的东牯山观音岩修仙养道,炼丹养性。其所著《抱朴子》一书,把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并与儒家名教纲常结合起来,为后来以贵族为主的神仙道教奠定了基础。同期,都昌的元晨山曾建显福观,元晨山被道家列为第五十一福地。

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陆修静,于宋大明五年(461)来到庐山,建太虚观、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陆在太虚观建置道藏阁、广泛搜集道教的著述,加以整理甄别、集结戒、药方、符图等1228卷,分称三洞,编纂成《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世《道藏》的编写定下了体例。他继承张陵、葛洪的主张,吸收儒家的封建宗法和礼教思想,并对各道派的斋醮科仪进行权理,按上清、吴宝、涂炭三大门类分别编排,写出《陆先生道门和斗略《金箓斋仪》《三元斋仪》等经书百余卷、为日后的道教仪式奠定基础。陆修静去世后,朝廷追谥封号“简寂先生“。太虚观更名简寂观。齐永明元年(483),庐山还建有祥符观;梁大同二年(536)建先天观、景德观。这一时期,都昌、德安、彭泽等地也新修了一些道观。

庐山简寂观遗址 图源:博雅文化旅游网

隋唐后南北天师道合流。在以庐山为中心的赣北道家活动地新增多所宫观,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遵照唐王朝的政令兴建的庐山九天使者庙,玄宗亲笔书写“九天使者之殿“的匾额。由于皇家的提倡和利用,九天使者庙经历南唐至宋,长期香火旺盛。

唐代,吕洞宾得道并扬名于庐山,他游观了太平宫、归宗寺,简寂观等寺观,留下大量诗作,奇闻逸事随处皆是。唐太尉曹勋和庐山清虚道人“采其事实以闻于德寿殿,连唐高宗也深深折服,甚嗟异之”。吕洞宾俨然成为道教一代祖师,所居庐山仙人洞亦成为道教胜地,被列为道家第八洞天,第七十一福地。

庐山仙人洞 图源:https://hk.trip.com/

开元十四年(726)始,诗人李白,先后5次到庐山,遍历山中胜景,从事炼丹修道活动。丞相李林甫之女李腾空与蔡侍郎之女蔡寻真结伴来庐山学道,分居屏风叠北凌云峰下和屏风叠南咏真洞天,共研道教经籍,开坛讲道,声名远播。德宗贞元年间(785~804),昭德皇后赐予金帛土田。她们死后,皇帝下诏李、蔡居住的道观分别命名为昭德观、寻真观。刘混成创建的白鹤观,地位显赫,苏轼、苏辙、陈抟等都曾游历礼拜,并赋诗反映了“时传丹箓千年术,只诵黄庭两卷经”的盛况。

入宋,徽宗溺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京城设道箓院,命州县设道学,藉以培训道士。庐山九天使者庙达鼎盛时期,道流常数千人,崇轩华构,庙之名号一升再升。太宗大平兴国中(976~984),诏令庙以纪元敕改名太平兴观;熙宁中(1068~)1077),置祠官以寄禄;徽宗宣和六年(1124)将观升格为宫,敕改名太平宫。其时涌现出刘虚谷、陈景元、白玉蟾等一批道学精深、才识俱佳的道士。

宋末元初始,全真道渐入境内,最早是从湖北武当山传入武宁太平山的。据《太平山道谱》载: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武宁顺义乡人章哲自武当山学道归来,辟荒结庵修炼,并招收弟子,创立玄门广惠派,广惠派与南、北二宗并列为全真道。元末战乱,道观多荒废。

明末,高道石和阳避乱来庐山,追刘混成遗踪,建木瓜洞道院。他守真抱朴,点砂烧丹、吐纳运化,收徒传道,致力于道教理论的研究和诠释,先后注解《黄庭经》《虚静经》《阴符经》等经籍,撰《指元篇》《三洞元章》《心经》等道教的论著,对道教理论和实践产生很大影响。身后,弟子尹诚斋承其衣钵,继续续经营木瓜洞道院。

清代,统治者抑道扬佛,乾隆年间(1736~1795)朝廷立喇嘛教中的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致使道教渐趋衰落。诸多道观破败不堪,道士无栖身之地,仅存报国观、太平宫、天花宫等少许宫观。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太平宫鼓楼,1870年

民国初年,江西都督府取销张天师的封号,并取缔其封地。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一切旧宗教的偶象成了新文化潮流的冲击对象。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曾公布寺庙存废标准,其中道教“应保留的只有伏羲、神农、仑颉、禹、孔子、孟子、岳飞、关帝、土地神、灶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三官、天师、吕祖、风雷雨神”等,并声称“画符念咒的道教是不善的宗教、故应废除”。至解放前夕,境内作为有组织的道团已不复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普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信仰道教日益淡薄,不仅鲜有新增信徒,且原出家的道众亦渐返俗。“文化大革命”中,道教与其他宗教一起受到冲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一些遭到破坏的道教场所、设施得到恢复和修缮,正常的道教活动得以开展。1982年11月,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日本道教遗迹参观团访问庐山,重点考察了简寂观遗址。庐山仙人洞道院1988年被定为九江市级重点道观,对香客和游人重新开放;1999年5月28日,举行隆重的“太上老君、吕祖神象开光”法会,来自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道教代表千余人来山祝贺。2001年庐山仙人洞叶至明道长应聘任马来西亚美里“三清殿”监院,2004年任方丈。

崔若林

【读后记】

若想深入了解庐山道教历史,可阅读九江学院吴国富教授编著的《庐山文化研究丛书:庐山道教史》。该书由2011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相当程度上填补庐山道教学术研究的空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