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数室丨毕业第一次崩溃,从租房开始

图数室丨毕业第一次崩溃,从租房开始
2024年06月05日 10:45 图数室

远离家乡的异地发展,让租房成了打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充满机遇的城市里,他们怀揣梦想,渴望扎根,而租房,就成了他们暂时的归宿。但是想要租上一间心仪的房子可太难了,从黑中介到糟心室友,从“表里不一”的串串房到暴雷的长租机构,打工人在租房这条路上可谓是步履维艰。

就算是租到一间还看得过去的房子,也要做好因为工作变动、房东收租等各种情况而搬家的准备。数据显示,27.5%的青年都经历过五次搬家,搬家成为租房党们逃不过的劫。

租房的水到底有多深?为了租到一个满意的房子,打工人到底还要搬几次家?

租房已经成为一种当代打工人默认的生活方式,因为租房足够灵活、经济和便捷。

《2023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租房人群已突破2.6亿,一二线城市年轻人可接受租房时长近10年,且品质租住需求持续增长。从全国租赁市场规模上看,未来两年稳定增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8万亿元。

但租房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靠谱的中介,暴雷的长租机构,“表里不一”的串串房,形色各异的室友......对于许多打工人来说,租房就是他们踏入社会被上的第一课。

而房租,成为摆在打工人面前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辛苦打拼一整年,回头一看一半的工资几乎都贡献给了房租,怎么能叫人不惆怅呢。

以上海为例,上海青年在租住房屋方面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46.6%的青年表示“有一些经济压力,但仍可以承受”,34.4%的青年表示“经济压力较大,仍能勉力维持生计”,有7.1%的青年则认为“经济压力非常大”。

这点从城市租金收入比来看也显而易见。

租金收入比就是指租金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权重,可以直观地反映居民租房压力。通常认为,房租收入比的“幸福分割线”是30%,如果租金收入比超过30%,就意味着过多的收入分配到房租上,其他消费就会被大大压缩,导致生活幸福感的下降。

根据中指监测数据,2024年3月,50个重点城市租金收入比平均为18%,处于合理区间。但深圳、北京、上海的租金收入比均超30%,一线城市的租房压力可见一斑。

《2024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职场人租房洞察报告》显示,一线城市的月均租金主要集中在2000元到6000元之间。其中,在北京,月均租金支出占比最高的价格范围在2000元-4000元,达到44%,上海月均租金支出则是4000元-6000元占比最高,达61%,租金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北京。

新一线城市中,月平均租金支出集中在4000元以下。杭州、南京、成都和苏州的月均租金支出,更多的是在2000-4000元之间,杭州因为其4000-6000元之间的月均支出占比相对较高,成为新一线城市里,租金较高的城市。

花了这么多钱就能住上心仪的房子吗?事实证明,很难。

在高昂的房价和租金面前,许多打工人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即使花费了相当大的一笔钱,也只能租到面积相对较小的房间。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尤为普遍。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中,50平以下的租房面积占比超过六成,其中占比最高的是30-50平的住房,达36%。表面上来看,这个面积并不太小,但是折算公摊后,单间实际使用面积仅在20-35平之间,更不用提还有占了二成的30平米以下的房间了。

租房只是第一课,想要在喧嚣的城市里有一个满意的栖身之地,远离家乡的打工人,要面对的还不止这些。

如果说租房是年轻人初入社会的第一课,搬家就是租房逃不过的期中考试。

即使避开租房合同的坑,找到价格、配置、环境、距离各方面都满意的房子,往往很难住满租期。据华东政法大学2024年的调研,上海青年租房平均换房周期为16.25个月,也就是不到一年半就要搬一次家。而2016年的另一项报告显示,北漂一族换房子频率更高,平均换房时间为11个月,大部分在8到14个月之间。

关关难过关关过,全国三成年轻打工人都渡过搬家“连环劫”。央视新闻引用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27.5%的青年都表示经历过五次搬家。一线城市搬家为五次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上海、北京的比例接近40%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的工作、生活状态很难一成不变。尤其是刚工作的前几年,年轻人总会经历换工作、升学、结婚、换城市等重大变动,不得不在应付忙碌工作的同时,面对搬家的难题。

特别是工作,在搬家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全国来看,一年有两个搬家高峰期,一个是“金三银四”,即春节后的2-4月;另一个“金九银十”在7-10月,与求职季、毕业季刚好重叠。

工作变动带来的不只有通勤路程的变化,还有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基础决定了更多因素的变化,促使打工人对租房的标准产生改变。

事业起步期的青年找寻住房时,最优先考虑的是上班距离,而随着工作年限的拉长,事业逐步稳定,对通勤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调查显示,28岁以下的年轻租客中,认为通勤重要的,比29-35岁高3.2%,比36-45岁租客高出11.5%。

而工作“非常稳定”的95后青年租客,虽然同样重视通勤,对于住房面积、结构和居住品质的重视程度提升了10%,对于周边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了20%。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从刚开始的老破小合租隔断间,搬到离公司更近、地段更好、更舒适的房子里。

然而现实中的搬家原因往往猝不及防:房租涨价、房东卖房、中介拆隔断、二房东跑路……终究是难以和平分手。

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以“租房”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共有4万多条投诉;其中,租赁机构不退押金的投诉尤其多,以“租房押金”为关键词,检索到16751多条投诉。

搬家本来就是一个体力活,遇上经济纠纷无疑雪上加霜,造成额外的押金损失、误工费、情绪内耗,大大增加了换房子的成本。

如果想轻松搬家,最关键是还得费钱。图数室统计了北京市面上主要搬家公司的收费标准,发现费用随行李数量和搬家距离的增加而增长。

最低配的小面包车+一位搬家师傅,起步价要一百多块。如果目标小区超出起步范围,加钱;房子没电梯,加钱;搬重物,加钱……多少年轻人开局一个行李箱,落脚买买买,搬家时收拾行李时,看着空气炸锅、INS地毯、小冰箱、jellycat娃娃、氛围感灯串……肠子都悔青了。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这句话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的年轻人开始流行极简租房,主打一个家徒四壁随时跑路风。

只是这样一来,无论搬与不搬,租房人都会生活在颠沛流离中,这个围城真的跳不出去了吗?

这些年,被租房伤透了心的年轻人已经开始寻找了多种可能性。

比如有人买下一辆小汽车住进了停车场,过上了车上蜗居的极简生活,有人把临时落脚的酒店变成长居住所,不再受租房合同的束缚压榨,有人住在办公室,主打公司是我家,0秒直达工位。

还有人为了同时满足居住质量和高工资,选择开启双城生活,每天换成三四种交通工具的极端通勤成为常态。

极端通勤并不是个案,双城生活也不是特例。

报告显示,2022年大湾区内地九市跨城通勤人口总量118万人,其中广佛达到32万人,广莞之间跨城通勤人口8万人,广深之间2.9万人。至15.5万人以上。2023年长三角跨城通勤人数由2018年的10.3万人上升到15.5万人以上。

就拿北京为例,短时间通勤者是通勤主体,单程1小时内通勤群体约占74%;但仍有12%通勤者的通勤时间超过1.5小时,该群体每天超过3小时在上下班路上。

跨城通勤得益于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的拓展,以及轨道交通的日益完善。

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通车,京津、京沪、京滨、津兴4条高铁搭建起了京津双城交通格局。

北京市中心城1小时通勤圈(在中心城就业,居住地至就业地通勤时耗在1小时内)基本覆盖城市中心25公里范围,中心城1.5小时通勤圈覆盖至六环外,向东覆盖至北三县燕郊等临近区域,同时还覆盖了天津市区及天津武清地区;中心城2小时通勤圈能够覆盖河北北三县、廊坊、固安、涿州等主要进京通勤集中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如此。2019年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已明确指出,要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不久前,官方称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即将开通运营,它们将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铁路相连,实现“四线贯通”运营,形成一条长达258公里的城际铁路。

这条城际铁路把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这五座城市连接起来,粤港澳大湾区的“1小时通勤圈”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长三角三省一市则是建成了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三小时高铁圈。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一到一个半小时快速通达。

当然,更关键的是北上广深租房贵。2000元在北京五环只能租个小卧室,和四家合租共享卫生间厨房,但在北京周边则能换个“大house”。

去年,北京、上海、深圳租金总价中位数分别是6190元、5330元、5800元,一年的房租就分别是74280元、 63960元、 69600元。这在不少小城市都能付个首付了。

有句话说得好,别看你在北京混,早晚都是天津人。

挣一线的钱,在三四线花,让不少人用时间换空间。

生活不是一个单选题,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生活也不能复刻粘贴,只有独享酸甜苦辣。

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是无痛上班还是跨城通勤,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回笼漂,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在做一项平衡,一项关于工作、生活和自我的平衡。

评论区聊聊你的租房故事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