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惠民保在争议中开售

多地惠民保在争议中开售
2024年10月30日 20:15 金融时报

10月15日,2025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开放参保,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参保人数已超过150万人。除北京外,重庆、安徽、江苏、黑龙江等地也于近日陆续上线了新一年度惠民保产品。综合各地最新惠民保产品看,与2024年产品相比,2025年惠民保产品普遍进行了优化升级,包括降低起付门槛、扩大保障范围、增加增值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措施。

从2015年面世后初期的缓慢发展,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爆发式增长,再到如今的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市场认可度持续提高,作为一个新生的普惠型保险产品,惠民保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持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争议。比如,较高的免赔额、居高不下的赔付率、能否提供可持续性的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等等。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地惠民保产品必须不断进行优化迭代,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北京的数据看,自2022年将新市民人群纳入保障范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24年度参保人数达425万人,体现普惠保险广泛覆盖、公平可得的特性。

惠民保,作为一项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成为衔接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险的重要补充,在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商业保险领域在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制度创新。

新品普遍优化升级

以“不限年龄、不限健康状况、低保费高保额”为卖点,城市普惠型健康保险(以下简称“惠民保”)自问世之初,便凭借其低投保门槛、高保额以及亲民的价格优势,迅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作为一款年度型保险产品,惠民保采取一年一付费的方式,并且每年各地区都会对其进行升级迭代,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2025年这一轮的升级中,多个地区继续将焦点放在优化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免赔额/起付线设置、保障范围以及赔付比例等核心方面。

以10月15日正式发布的2025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为例,其保费仍然维持195元/人/年的水平。保障范围涵盖了医保内的自付费用、医保外的住院自费支出,以及多达106种国内外特定的高额药品费用,其年度累计保额高达300万元。

同时,北京普惠健康保在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产品升级。对于连续参保三年且期间未发生理赔记录的被保险人将提供两大优待:一是医保目录外的住院自费费用免赔额将大幅降低,其中健康人群的免赔额由1.5万元降至0.5万元,特定既往症人群的免赔额则由2万元降至1.5万元;二是除了享受常规的5次健康管理服务外,被保险人还可以从包括口腔健康、中医调理、健康检查等在内的六大健康服务项目中任选一项免费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保险的附加值。

事实上,不只是北京,从最近各地的惠民保产品看,多地惠民保产品进行了升级,新产品在保障范围、免赔额、特药目录、附加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扩展,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保障水平。比如,2025年度龙江惠民保针对黑龙江高发恶性肿瘤等疾病,特药增至85种(含10种罕见病药品);安徽惠民保2025版新增了25种国内特定药品的保障责任。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扩大了惠民保的保障范围,还通过降低免赔额等方式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更为有效地保障参保人的利益。

北京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郭左践在出席北京普惠健康保启动仪式上表示,北京普惠健康保作为北京市政府民生工程项目自2021年推出以来,始终坚持“不限年龄、不限病史”的参保条件,是北京保险行业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使命,积极贯彻落实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2022年来,北京普惠健康保在参保人数、保障范围和便捷理赔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部分惠民保可持续发展问题犹存

然而,惠民保蓬勃发展的背后,始终面临着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争议。据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全国各地共推出284款惠民保产品,覆盖30个省份。从2015年面世后的发展缓慢,到2020年的爆发式增长,再到2023年新产品大幅减少,惠民保也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到逐步沉淀的过程。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新增83款惠民保产品,2022年新增72款产品,2023年1月1日至11月15日,惠民保仅新增27款产品。产品放缓的同时,如何推动惠民保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加体现普惠的特性,也成为包括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等参与各方共同探讨的话题。

“部分惠民保项目参保量下降快,健康体脱落率高,带病体占比升高,导致保费资金池规模不足,”保险业人士表示,惠民保低保费、高保障的底层逻辑就在于健康人群对于患病人群以及既往症人群医疗费用的共济分摊。当参保率足够高,可以分摊既往症人群医疗成本的健康人群足够多时,惠民保低保费高杠杆的逻辑才能成立。而健康群体逐渐退出,高风险群体集中,使得保险产品赔付率上升,经营风险增加。

数据显示,有部分城市的惠民保产品,因既往症患者投保多,部分惠民保项目的赔付率上升较快,综合成本率接近或超过100%,给保险公司的持续经营带来挑战。中再寿险发布的报告显示,虽然总参保人数稳定,但每年仍有20%至30%的人群退出。其中不乏年轻人、健康体。某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高赔付率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赔付责任,而保费收入可能无法覆盖这些成本。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惠民保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普遍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参保率不达预期、年轻和健康人群参保积极性较低等。这些问题导致参保人群中老年人和易病人群占比偏高,赔付率上升,进而影响了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死亡螺旋”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的无序竞争也成为影响惠民保产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某个省的每个城市均有惠民保产品,不仅产品严重同质化,更可能导致商业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压低价格,影响产品的理赔甚至可持续发展。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项普惠健康保险,惠民保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一年来,政策方面频频推动惠民保前进。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进一步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完善普惠保险评价指标。

“总体上看,虽然惠民保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其发展态势显示出更加稳健和成熟的特点。”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许闲表示,随着惠民保运营模式日益成熟,安徽、福建、湖南、河南、黑龙江等地的政府开始介入,要求将多款惠民保产品进行合并运营,旨在减少市场上的无序竞争现象。

未来仍大有可为

惠民保作为普惠保险的代表性产品之一,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面对惠民保市场的复杂环境,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采取了多种策略以应对挑战,推动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加强医疗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运营效率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的保障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保险公司正探索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融合供给,实现“保疾病”向“保健康”的转变,持续改进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与服务体系,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保障的更高需求。

“未来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继续加强保险监管,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惠民保的健康发展。”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政府、保险行业及相关机构已经在加大保障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保险条款等,在提高参保人数方面作出最大努力,一定程度上‘死亡螺旋’得到了改善。”

以重庆渝快保为例,自2022年上线以来,截至目前,“重庆渝快保”已累计覆盖超过1610万人次,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负担超过16亿元,赔付人次达183万余次,最高减负比例达80%。除了产品逐年优化升级,覆盖人数持续扩大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的协同推进。

目前,惠民保已经进入平稳运营阶段,各方的关注重心将从单一的参保量上,向如何做好大规模人群服务、整体赔付可控、提升参保人的获得感转变。上述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保险公司对惠民保的态度是积极而谨慎的,既看到了其带来的机遇,也意识到了伴随的挑战。在当前发展阶段,必须加强各方共识、加快顶层制度设计,并适时调整修订,从而持续推进惠民保的健康发展。

在业内专家看来,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惠民保产品将展现出更优异的表现。然而,这也需要各参与主体主动进行产品迭代,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多层次的产品布局。与此同时,数据共享不足、理赔难度大、医保财政缺口和医疗服务体系服务不均等问题叠加,同样引起了业内外对于惠民保这种普惠型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专家表示,惠民保作为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的优秀范本,未来在秉持规范和持续的经营理念下,仍需要积极推动惠民保产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通过在产品定位、设计和运营方面的不断优化,惠民保将实现质效并重的稳健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实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