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银行业的2023 | 回顾与展望

复盘银行业的2023 | 回顾与展望
2023年12月19日 15:42 科技金融说

转眼间,即将迈入2024。

2023年中国银行业发展情况如何?2024年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了《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科技金融说将从中择取“中国银行业”相关内容,包括宏观政策、银行经营情况以及今年频繁被提及的“普惠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等层面,一起探究中国银行业的2023以及即将迎来的2024。

01

宏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银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2023年1-10月,经济“三驾马车”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1.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银行业瞄准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绿色、高技术等热点领域发力信贷投放,确保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4万亿元,同比增长6.9%,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居民衣食住行多种消费场景深耕业务空间,力促消费恢复。货物进出口总额34.32万亿元,同比增长0.03%,银行业多措并举为进出口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保障外贸促稳提质。

展望2024年,经济运行将整体延续平稳态势,银行业将继续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贡献力量。

图1-全国投资、消费及贸易同比增速

02

财政货币政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银行业满足市场融资需求提供适宜环境

2023年,中国精准有力实施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银行业在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的同时,巩固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数字技术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10月末,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7%、9.3%)。

展望2024年,宏观政策调控将进一步优化,政策“组合拳”发力更加注重精准有效,引导银行业对接各方合理融资需求,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图2-社会融资及人民币贷款规模及增速

03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资产负债规模稳健提升

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348.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总负债3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健扩张态势将延续,预计全年增速保持在11%左右。

受债券发行提速影响,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融规模的比重出现下降,2023年10月末,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融规模的62.30%,环比下降0.19个百分点,但仍是持续驱动银行业规模增长的重要力量。

展望2024年,银行业将持续助力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规模增速将与经济复苏节奏保持一致,全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预计将维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

04

让利实体经济,银行业盈利稳定

伴随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复苏进程,银行业加大资金保障力度。2023年以来, 银行业净息差随着LPR下行持续收窄,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1.73%,较上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6%;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45%,同比提升0.13个百分点。除净息差收窄外,非利息收入增长乏力,三季度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20.62%,较上季度下降1.22个百分点。2023年,考虑到息差收窄和非息业务发展问题,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回落至2%以内。

展望2024年,在经济增长目标下,预计各类政策灵活适度,形成合力,为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长提供宏观基础并奠定行业盈利基石,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将维持在3%左右。

05

复苏中严控风险,银行业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2023年,银行业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同时,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多种处置手段,防范和化解潜在不良风险,资产质量整体向好。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一升一降”特征。其中,不良贷款余额3.22万亿元,同比增长7.80%;不良贷款率为1.61%,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同时,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三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近6.7万亿元,同比增长9.03%;拨备覆盖率207.89%,同比提升2.35个百分点。

从全年看,随着实体经济稳步复苏,企业主体经营情况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延续向优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有望进一步下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高度重视国内金融风险的化解,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放缓,不良贷款率指标有望延续下降趋势。

06

资本充足情况良好,夯实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指标保持稳定,资本充足率为14.77%,同比小幅下降0.3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1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0%,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36%,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

从全年来看,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企稳,内源融资出现积极迹象;信贷投放规模持续高增,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有所上升,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

2024年,经济复苏将持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旧成立,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具有一定保障;外源性资本补充将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定向发行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夯实;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中有升。

表为-2023-2024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指标预测

07

普惠金融:面临挑战,仍需集中发力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以来,中国普惠金融迅速发展,在可得性、便利性等方面已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可持续性发展仍然面临一定挑战,需要集中发力。

在连续多年保持快速成长后,中国普惠金融逐步呈现出一定的风险特征轮廓。根据原银保监会不定期公布的数据,2019年初以来,即使面临疫情挑战,中国普惠金融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4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为44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8%,仅较商业银行口径高0.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机构风险仍值得关注。

第一,小微企业经营依然面临挑战,潜在风险压力犹存。2022年,根据富裕程度、人口数量、城市层级等标准选取的全国40个代表性城市中,常住人口4.2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0%;其中企业总数2821.6万家,注销总数194万家,注销比例6.9%。从小微企业的注销情况看,2022年重点40城中,小型企业注销69.5万户,注销比例5.1%;微型企业注销数111.4万户,注销比例10.8%;小微企业注销数量占全部注销企业的93%。

第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高速增长等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风险暴露。自2018年以来,国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速超20%。短时间内较高的增长速度扩大了普惠金融相关贷款不良率计算的分母,且近年新发放贷款暂无充分的时间进行风险暴露。此外,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缓了部分风险暴露。

第三,普惠金融风险的机构分化明显,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突出。2022年四季度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在全国34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中,农村金融机构共314家,占比90.8%;近8.3%的农村金融机构属于高风险金融机构。

图3-各类型商业银行普惠型信贷贡献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中国银行研究院

针对当前普惠金融情况,未来政策取向建议:

第一,推进政策支持体系的常态化、持续性和动态性。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常态化,对行业发展形成稳定预期。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及质量等变化,动态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和结构,引导扩大业务覆盖面。可考虑进一步设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的第三档,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基准档基础上下调2.5%,进一步激励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财政政策聚焦将政策信号转化为长期价格信号,对于金融机构实施的小额贷款、涉农贷款等可分段递进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以及使用效能,强化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

第二,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经营情况分类施策。鼓励大中型银行继续扩大普惠金融业务规模,发挥“主力军”作用,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在充分考虑普惠金融可得性、便利性、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定价,满足普惠群体对信贷资金“短、小、频、急”的需求。推动中小型银行深化改革,化解普惠金融相关风险,推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服务当地定位、聚焦支农支小,完善专业化的普惠金融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强化风险监测;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多渠道补充资本。引导非银金融机构加大普惠投入,鼓励保险机构扩大涉农保险覆盖面,降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保费水平;鼓励证券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拓宽小微信贷资金来源。

第三,破除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制约因素。鼓励欠发达以及农村地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普及应用,引导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乡村下沉。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制度的顶层设计,依法依规健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对接机制以及相关标准,确保数据安全。强化相关教育,努力消除这些地区居民的“知识鸿沟”,提升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第四,强化信用体系建设,降低风险成本。结合乡村治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畅通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参与信用环境建设途径。建立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在严格遵守信用信息保密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加强信用信息的共享与整合,实现跨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更好发挥地方征信平台作用,扩大区域内金融机构及普惠金融重点群体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08

房地产市场:住房租赁金融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住房租赁政策利好不断释放,住房租赁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同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逐步落地,住房租赁金融业务模式不断拓宽,规模持续增加,可以成为银行业下一个万亿级的新增长点。

对此,金融机构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几点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抓住发展机遇期。伴随着各类住房租赁政策不断落地,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抢占市场、个性化服务、差异化竞争、优胜劣汰的赛马阶段。市场发展初期,最需要资金支持。此时,金融机构如能针对不同市场主体,在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阶段,满足相应的资金需求,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金融服务,将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第二,深化调研,找准市场切入点。重点聚焦人口净流入的一、二线城市、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重点发掘集中式长租房相关的金融需求。全面跟踪各级政府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掌握各产业园区、开发区的配套人才公寓需求,密切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建或改建员工公寓等住房租赁项目,跟进住房租赁龙头企业的规划与发展。支持依法将工业厂房、商业办公用房、城中村改造为长期租赁住房,重点支持以独立法人运营、业务边界清晰、具备房地产专业投资和管理能力的自持物业型住房租赁企业。以金融之力,促进住房租赁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长期租赁住房的供给能力和运营水平。

第三,发挥专业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设立母子基金或提供贷款给专业住房租赁企业等方式,收购房企存量项目,增加住房租赁的市场供给。加快住房租赁投资、信贷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积极开展住房租赁相关的开发建设公司贷款、租赁住房团体购房贷款等公司金融业务,拓展住房租赁相关的金融债券承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投行资管业务。在满足监管要求前提下,适时推出针对个人住房租赁客户的消费贷款,帮助租客通过一次性支付租金的方式享受租金优惠和稳定租期。

第四,强化风险管理,防范潜在风险。加强对借款人、项目属性的合规性审查和商业可持续性评估,严格贷后管理,加强对贷款用途真实性的调查和跟踪,切实防范资金挪用和套现风险,确保资金用于住房租赁建设和运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