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2023 | 在系统化发展基调中转型、重塑

金融业的2023 | 在系统化发展基调中转型、重塑
2023年12月28日 13:52 科技金融说

又是一年。

每至此时,既定动作就是回顾与展望。

俯瞰整个金融业,2023是较为深刻的。这一年,多项重大金融改革推进,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金融监管框架由之前的“一行两会”变为“一行一总局一会”,进一步完善监管架构;这一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等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金融监管文件及条例密集发布,金融监管不断深入;这一年,金融反腐持续深化,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加码.......

面对新的金融监管格局,各大金融市场主体在转型与重塑中也在摸索着符合自身目标定位的发展之路。从大的方向来看,今年11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有体现,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具体怎么做?本文将结合银行业以及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面进行回顾,一窥2023金融业系统化发展态势。

科技金融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重大产业革命的发生,不仅源于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也离不开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科技金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需从优化金融供给、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金融生态等多个方面入手。

如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所表示,科创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拥有“硬科技”和“金点子”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具有轻资产、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和高收益特征,其金融服务需求与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存在一定错位。商业银行开展科创金融服务,要先从做好顶层设计、搭好四梁八柱入手,建立一整套支持科创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

战略机制层面,目前有的银行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科技金融发展的定位、目标和策略,成立科技金融领导小组,统筹对科技金融工作的管理和部署,将科技金融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举全行之力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比如中信银行,2023年初以来,该行全面实施公司金融板块组织架构调整,着力打造了科技金融“1+12+200”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在总行和12家科技型企业聚焦的地区成立了分行科技金融中心,选择近200家经营机构作为科技金融先锋军支行,建立了总分支上下贯通、前中后一体推动的敏捷型组织;兴业银行则以‘商行+投行’模式服务科创企业。该模式通过商行与投行的协同配合,丰富服务科创企业的思维、工具和方法,具体表现为研究、科技、风险、协同“四个赋能”

产品服务层面,各大银行也在持续推进创新,开发构建适合科创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信贷体系,实现差异性、定制化产品支持与服务。例如,浙商银行针对科创企业,创新推出了人才支持贷和人才成长贷、专精特新贷、科创共担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建设银行打造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包括创新“开业(入园)进阶贷”“孵化云贷”“科技云贷”、“善科贷”等,不断完善产业链场景金融服务。

在金融业的大力推动下,2023年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贷款支持科创企业力度明显较大。2023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21.28万家,获贷率447%,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2.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2.4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今年是普惠金融十年。十年来,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早已确立,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持续优化创新,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服务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体系亦不断完善.......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95万亿元,同比多增1.01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65亿元,同比增长10.1%。助学贷款余额1651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前三季度累计发放7145亿元。

站在十年硕果上,2023年普惠金融显然已从”增量“进入”提质“时代,其中将数字与普惠深度融合,显然已是金融业的一致选择。

比如工商银行加快健全数字普惠产品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硬约束、治未病水平,加强各类风险联防联控,在高水平安全基础上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该行近期推出的数字普惠产品经营快贷焕新升级,创新开放申请、一键出额、自主提额、提款灵活的线上信用贷款融资服务;建设银行秉持“数字、平台、生态、赋能”的发展理念,探索建立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带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中信银行从抓好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入手,将数字化与发展普惠金融有机结合,打造覆盖数据积累、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普惠金融数据生态......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近年来运用数字技术,也在不断探索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性、可得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马上消费注册用户超1.8亿,为超900万信用“白户”建立征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马上消费已将普惠金融业务下沉拓展至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农村地区,服务超过7200万村镇用户,笔均贷款3000元左右。

“金融为犁,消费金融数字化技术特别是数字决策和人工智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了可得性和覆盖率。这是消费金融行业运营数字化技术,为新市民以及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重要关键服务的一次创新尝试。”马上消费副总经理兼CTO蒋宁表示。

绿色金融

如何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

2023年11月15日,央行研究局发表的专栏文章《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中表示: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基础;二是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体现政策连续性;四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五是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以地方先行先试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全局发展。

具体从金融机构来看,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均表示将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发展计划,多家银行还创新提出绿色金融的新举措。比如,农业银行表示“将加大对绿色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制定绿色信贷经营计划,确保绿色信贷业务增速持续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绿色信贷占比持续提升”;工商银行联合多家单位发起“工银绿色银行+碳中和合作联盟”;中国银行推动股、债、贷、投、保、租等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风险管理和自身运营。

同时,多家银行信贷资金聚焦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供给。

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5万亿元,总量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突破3.6万亿元,增速超30%;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年初新增7966.28亿元。

部分股份行绿色信贷规模也增长迅猛。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口径)余额达到7472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1559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此外,“碳普惠”机制背景下,绿色金融也正逐步从TOB到TOC延伸,设立“碳账户”便是一大典型。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推出碳账户方案,消费金融领域也有涉及。今年3月,马上消费正式上线“马上绿洲”公益项目,推出个人碳账户,系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首家。

能够看到,在商业银行“头雁”带动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养老金融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银行结合银发客群、产业客群需求,不断推进商业银行服务和产品的适老化改造,加快业务创新,扩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满足银发客群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完善“养老+金融”布局,打造商业银行新业务增长点。

从产品与服务方面来看,各大银行今年来不断丰富、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如在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计差异化、系统化的理财产品组合;不断探索适用于老年人的消费场景建设,对老龄群体消费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支付工具等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发真正符合老龄群体消费习惯的产品及支付工具。

比如,兴业银行搭建了全链路、一站式的养老金融服务生态,实现从“账户”到“产品”,再到“规划”和“服务”的全方位配置;中信银行从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规划出发,围绕客户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富管理需求,提出了“三分四步”的养老理念和实施路径。

目前,在养老金融领域,备受关注的无疑是个人养老金账户。从数据来看,自2022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启动试点以来,首批开办的23家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账户开立数已经突破4000万户。

今年三季报中,多家银行交出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一周年“成绩单”。例如,上海银行在三季报中表示,截至2023年9月末,上海银行养老金客户为158.07万户,继续保持上海地区养老金客户份额第一,管理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AUM)4517.96亿元。兴业银行也于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超过410万户,居市场前列。

从服务来看,首批获得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资格的商业银行目前基本都已在手机银行上打造形成个人养老金账户服务生态。比如,光大银行在手机银行打造个人养老金专区,提供涵盖“账户+功能+产品”三位一体的实用备老工具和综合金融服务;中信银行以账户为基础,将养老规划、养老产品、养老服务等各类业务归集整合,具备覆盖多渠道便捷开户的服务能力,可根据客户的养老需求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市场巨大、需求迫切,养老金融,商业银行又大有可为。

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血脉”,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应如何落实“数字金融大文章”,金融监管总局表示,要聚焦效能和安全以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即通过内在业务升级以及外在技术赋能等层面,全面深化数字变革。

从2023年的趋势来看,AI大模型显然是焦点。在金融领域,AI大模型更是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第二次数字化浪潮,是金融科技向智能金融的进阶升级。在此背景下,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先后宣布推出金融大模型。

比如,今年5月,奇富科技率先宣布推出自研的金融行业通用大模型——奇富GPT;度小满推出开源大模型“轩辕”;陆金所控股推出的首个专业领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无师”等。8月28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也发布了全国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9月8日,蚂蚁金融大模型亦揭开面纱。蚂蚁金融大模型基于蚂蚁自研基础大模型,针对金融产业深度定制,底层算力集群达到万卡规模。

面对金融大模型浪潮,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无疑成为大模型技术和算法突破的沃土。今年3月,工商银行基于昇腾AI发布了首个金融行业通用模型,目前该模型已应用在客户服务、风险防控、运营管理领域;农业银行也推出金融行业首个自主创新的金融AI大模型应用ChatABC;招商银行在半年报中指出,将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提升GPT类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建设能力,并重点发掘其在全流程财富管理中的应用,投产FinGPT创意中心,加快大模型应用模式探索。另据相关统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在今年半年报中提及,正在进行大模型相关的布局和研究。

除了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外,保险、券商等也都在押注AI大模型:众安保险出炉了保险行业首份AIGC应用图谱,并带来众安AIGC中台灵犀及首批保险垂直场景AIGC应用工具——易创内容运营平台和集智经营分析平台;中国太保打造了基于大模型建设应用探索的科技产品——数字员工;海通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西南证券、国海证券等10家券商和"文心一言"共结生态合作联盟;同花顺、东方财富等财富管理运营商也公告称将重点打造AI投顾平台,深入AIGC、交互式AI等细分领域的研究,完善内容生态构建,增强智能运营能力。

新一轮AI革命浪潮已然到来。不过,如业内分析所称,“大模型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它更是一个认知能力的引擎。要把通用大模型的适配和优化当成一个系统工程,从数据层面、知识层面、架构层面、评估评测层面、生态体系等各个方面去寻找思路解决问题,这仍是一条漫长的路。”

结语

无论是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还是在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每一领域都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深度探索的系统化工程:从顶层战略机制,到产品服务,再到生态落地......

在系统化发展基调中转型、重塑,金融业的2023年,成果斐然;在现有基础上突破、创新,2024压力与挑战犹存。

但,值得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