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常识——中国保险的变与不变

保险的常识——中国保险的变与不变
2023年11月13日 08:31 陈辉博士

【保险的常识】

《经济的常识》(姚洋著)指出:“经济学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可以还原到常识。”同样,保险业是建立在保险常识基础上的,所有保险学理论都可以还原到常识,所有的保险实践(保险业的变革与发展)也应该可以还原到保险常识。

保险常识,即“保险的常识”,国民(消费者)、保险业(保险机构)、国家(各级政府)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保险风险治理、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职能的最大化。因此,保险常识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包括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保险的常识要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在《经济学原理》提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ies);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其中(1)-(4)是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做与不做,该如何定夺?(5)-(7)是关于“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人们是如何你来我往的?(8)-(10)是关于“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经济是如何运转的?从讨论个人如何作出决策开始,然后考察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所有这些决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最后探讨了整体经济的运行。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保险的常识就是要把保险置身于经济体系之中,要基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包括GDP、PMI、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CPI、PPI、M2、利率、存货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汇率等)用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来分析研究保险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震荡,旧体系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面对国内外的多元态势,我们要回归到保险的常识,从中国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量切入,运用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知识,结合对中国保险的观察、研究与实践,将经济理论与中国保险现实问题相统一,揭示中国保险经营活动中蕴含的保险常识。

【保险的“不变”】

《保险底层逻辑未变,但时代已变》一文指出,保险作为风险管理者、风险承担者和投资者的统一体,其逻辑在于风险管理、风险承担和资产管理之间的演变与平衡。保险,可以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成本、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特别是风险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一是辅助专业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成本;

二是通过保险有序配置,减少摩擦成本;

三是借助科技优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四是构建新的科技、风险和保险体系,并站在消费者一边,且理性的为其在风险社会代言,提升消费的有序性和品质化,改善消费生态圈,降低消费成本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保险的“不变”是相对的,因为“时代已变”,因此我们需要为中国保险业加上“时间轴”,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理解保险变革(详见《如何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理解保险变革》一文)。

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理解保险变革,除了底层逻辑,还需要顶层思维。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我们思考的过程。要改变世界,必须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再如二十大报告写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保险的“变”】

《保险时代逻辑变了,一切都要变》一文指出,“时代已变”所折射的是“中国保险业的时代逻辑已变”:保费收入从指数增长转为线性增长;资产情况从量大质优转为量大质劣;资本情况正在从“趋之若鹜”走向“求钱若渴”;……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因为现在和未来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不同的商业范式之间存在断点、突变和不连续性。时代变了,一切都要变。回顾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我们发现保险市场的四个要素全变了。

(1)产品。我们以前关注保险产品价格,今天关注的是保险产品价值;

(2)市场。我们以前关注中高端人群,今天是大众市场,每个人都是市场;

(3)顾客。我们之前关注客户的个体价值,今天关注他的群体价值;

(4)行业。我们之前看保险是有边界约束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突破保险边界”。

这些要求我们对保险业的认知进行调整,虽然保险的底层逻辑未变,但需要新的顶层思维,我们需要从历史、现实和时代三重逻辑来思考中国保险业的变革。中国保险业当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自设的“陷阱”保费收入增长模式的转换、资产质量的突变、资本投入的断点,这些导致保险商业范式之间存在断点、突变和不连续性。我们要从这些“陷阱”中走出,笔者最担心的是我们不知道中国保险业的未来长什么样?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保险业的未来长什么样子,就要被时代所淘汰。

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从指数增长转为线性增长,我们需要正视其可能产生的变化。正如比尔·盖茨所言:“我们总是高估在一年或者两年中能够做到的,而低估五年或者十年中能够做到的。这是因为技术的力量也呈指数级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所以它始于极微小的增长,随后又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爆炸式地增长。”如果保险面临的问题是指数增长,而保费收入是线性增长,则保险面临的风险将会得到放大,比如现金流缺口。

中国保险业资产情况从量大质优转为量大质劣,我们需要警惕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保险业要实现从“量大就是好”到“质高才是优”的思维转变,要通过“加减乘除”实现保险业的高质量、可持续、自适应发展,特别是自适应发展。现金流折现模型(DCF Model)和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s)是保险的基础,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保险的底层逻辑,我们只能调低用来折现未来价值的贴现率。调低贴现率参数的取值,意味着改变对风险的偏好,相信未来是好的并对未来持坚定的乐观态度……把短期困难视为常态并过度外推,我们将失去创造历史一种新的可能性的机会——悲观者注定失去未来。

“你不需要气象员,就该知道吹的是什么风”(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 Bob Dylon)。面对完全不可预测的未来,每一个保险机构都会受到时代大潮和周遭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裹挟。在这个充满危机和挑战的历史时刻,我们要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强调保险常识的价值。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