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保险?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
2023年11月13日 08:29 陈辉博士

【引言】

《读懂中国保险》一书指出,如果我们囿于利益而不敢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中国保险业的变革与发展就不可能破冰前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一个需要思想创新、观念突破的时代。该书尝试帮助保险人激发好奇心、开拓新视野、启发独立思考、加深对中国与世界保险的理解,成为催生思想观念创新的重要机制。

长期以来,“保费收入”是中国保险政策的重要目标和政策制定时锚定的最重要的经济变量。然而,保费收入难以衡量增长质量和风险保障效率,忽略负的外部性问题,无法反映一个国家保险业的整体实力(包括风险治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保险制度和保险监管的优势性、市场行为监管的适当性、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公司治理监管的严谨性、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成为我国规划经济工作和制定宏观政策时更常去锚定的目标。“中国经济奇迹终结了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中国保险业好像对此视而不见,仍困在自己造的城堡中,仍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可以置身事外。

2023年,中国保险业虽然取得了“保费收入”经济变量的增长,但是关于中国保险业前景的讨论悲观情绪却逐渐产生并开始弥漫于保险人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置身事内”。为此,笔者将从“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保险”出发来探讨中国保险业的今天和明天,希望通过系列文章来回答“中国保险业风险出清了吗?”“中国保险奇迹终结了吗?”“中国保险还有希望吗?”等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

美学大师朱光潜写过一段话:“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其实都生活在一条黑暗的时间隧道里,只有当下是光明的,身后的一切,转眼就变成了黑漆漆的历史。同时,我们的前方也是漆黑一片。我们需要明白自己所处一个“不确定时代”,一个“超级不确定时代”,整个时代出现了系统的不确定性,这个时代更像一个“动荡时代”。

历史车轮再次转动,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必然,全球走向动荡和战争……全球经济可能面临通胀压力更加持久、金融困境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以及更大的地缘经济和金融分裂等风险。这些正在增强中国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动荡。在此背景下,除了《读懂中国保险》一书所探讨的“读懂中国经济、读懂中国金融、读懂中国保险”之外,还要学会“如何理解中国保险”,即“读懂未来中国经济、读懂未来中国金融、读懂未来中国保险”(《读懂未来中国保险》待出版),这些成为解决保险发展关键问题、找准保险新增长点、实现保险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我们需要把“中国保险”置于“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置于“世界经济、世界保险”,我们需要以国家保险整体价值(National Insurance Complete Value,NICV)而不是“保费收入”作为保险政策锚定的宏观指标并构建相应的政策空间变量。(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了“国家整体价值(CV)”的概念,并计算出一个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保险业的风险累积和风险出清。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开始出清,从经济周期和保险业资产负债情况来看,中国保险业的存量风险要得到完全化解至少需要10年时间,即可能会持续到2030年甚至2035年(具体论述详见《读懂中国保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监管套利”空间进一步收缩,保险监管部门将会严格控制“外生变量”,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内生变量”寻求变革与发展。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我们需要探明“金融与好的社会”及“保险与好的社会”、“金融创新的真相”及“保险创新的真相”;我们还需要了解“保险的常识”,保险业是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所有保险学理论都应该可以还原到常识;我们更需要直面保险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有“如果不能说真话,我情愿闭嘴”的勇气和态度。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我们需要明白“大象难以隐身树后”,我们要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中国保险业的问题,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姿态应对中国保险业的挑战。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