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中国保险的“突围”

无问西东——中国保险的“突围”
2023年11月13日 08:37 陈辉博士

【不确定性比“风险”来得严重】

这是一个属于又不属于我们的保险时代,正如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50多年前在《双城记》所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是我们确信总有一个未来属于保险,我们需要在“超级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到“确定性”的保险,因为“不确定性”对于保险的破坏远远大于“风险”。

经济学常被看作是一门忧郁的学问,看未来不那么明朗乐观。亚当·斯密((Adam Smith)还比较明确,认定只要提供充分的经济自由,“看不见之手”就能把人类带向一个更好的经济增长。他那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蒸蒸日上,实践也支持看未来明确乐观的经济学。但是亚当·斯密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暴露各种矛盾、冲突、危机,经济学家就不那么乐观了。

怎样看未来、乐观还是悲观?老实讲当下中国保险业的问题数之不尽、纠缠不清,没功夫好好想将来。显然,关于中国保险未来最好的理论答案是“不确定性”,甚至是“超级不确定性”。

何谓“不确定性”?1921年,法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不确定性”,是指无法被衡量、不能被计算或然率的风险;风险是能被计算概率与期望值的不确定性,而不能被预先计算与评估的风险则是不确定性。按奈特的原意,不确定性比“风险”来得严重,本质上不可测,用保险机制也对付不了。这与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提出的“测不准定律”(Uncertainty principle)异曲同工——“莫测”是也。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经济学提出了一些今天看来还站得住脚的结论,那就是离不开一套制度——法治、市场、产权、合约等。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理论上追到底,就是未来不确定同样,为什么要“优化保险监管、强化市场竞争、打破制度壁垒”?就是因为中国保险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并且“不确定性”对保险业的影响比“风险”更严重。

【中国保险的未来需要突围】

“埋头观察阐释经验现象,无暇顾及怎样看待未来”。关于中国保险的未来,我们不能用“不确定”一了百了。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需要思考中国保险业如何突围。

中国保险需要突围,那么,突围的方向在哪里,突围的路径是什么样的?从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到国内遇到的问题,“不确定性”是影响中国保险业前景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对“不确定性”进行解析,从中寻求中国保险突围的方向和路径。

如何对“不确定性”进行解析?《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彼得·蒂尔(Peter Thiel)把人们怎么看未来,构造成一个两维对两维的矩阵(明确/不明确,乐观/悲观),得出了四个象限:明确乐观,不明确乐观,明确悲观,不明确悲观;然后把“各国看待未来的方式”装进这个认知矩阵。虽然不够严谨,但其提供了一种对“不确定性”进行解析的方法。

基于此认知矩阵,可以把我们看待中国保险未来的方式装进去,建立在不确定性世界里活得更好、活的更久的“生存法则”,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等。

(1)对外具有核心竞争力。建设“金融强国”,是为了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样,打造对外的核心竞争力,是为了让自己更强大。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认为,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2)对内拥有中枢敏捷性。在当今的“乌卡时代”(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VUCA),保险机构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与速度决定了机构长期的竞争力,其中组织敏捷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具有敏捷性的组织能够更快察觉环境与市场变化,并快速作出调整来回避损失,扩大业务规模、提高获利能力。因此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具有更高的韧性,能够承受变化冲击的程度更高,在机会出现时也能领先创占先机。

(3)保险投资要有冗余性。保险投资的核心理念是长期主义、超长存续,所以保险投资要保持冗余,让投资组合有耐错性。保持冗余,是指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要为不确定性的最坏部分做打算;耐错性,是指即便犯了错误,投资组合也能很快修复、重回健康轨道。保持冗余和耐错性未必能带来高收益,但能让保险业扛过危机,能让保险投资组合活的更久。

(4)保险承保要自适应。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自适应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整体性、均衡性(有序性)、全面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s),是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涌现性、层次性、巨量性的开放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保险承保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保险承保工作也演变为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为此,保险机构要学会与其他保险机构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然后进行不断演化学习,向机器一样深度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对风险的认知和承保方式。

【突围需要“真实世界的保险学”】

理解中国保险,就是找一条通往未来“真实世界的保险学”,通往中国保险业整个体系(系统)的回路,进而解读中国保险运行的脉络、分析中国保险未来发展的逻辑。正如电影《无问西东》的面说的那样“思考人生,活的真实”;让真实的自我在今天生根发芽,和更好的自己在未来惊喜相遇。

中国保险需要突围,突围就需要“真实世界的保险学”,其中重要的是寻找改革新动力和增强改革穿透力。

一是寻找改革新动力,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看,我国保险发展从最初的“大破大立”到此后的创新突破,然后平衡补漏、监管正位,实际上是一个除旧迎新、凤凰涅槃的发展过程。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是针对当下阶段产生的主要问题,而问题在市场中永远是不停变化的,因此改革永远在路上。比如,保险改革新动力可以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做好“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普惠保险、养老保险、数字保险” 五篇大文章。

二是增强改革穿透力,从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金融改革(保险改革),重要的目的就是形成共识,并让金融改革真正落地。11月8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表示,学习贯彻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金融系统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这中间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穿透力。好不容易形成改革共识,也做出了改革决策,但能不能穿透上上下下多个层次?这种穿透是双向的,不单单是顶层决定穿透到底层,还包括底层的实际情况、底层创造的改革经验穿透到上层。穿透力如何,对保险改革具有决定意义。

“如何理解中国保险”未完待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