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才是最适合儿童节的电影啊!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才是最适合儿童节的电影啊!
2024年05月28日 20:01 藤井树观影团2011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真好看!

电影的速率特别“小孩”,看着看着,就能懂为什么原名叫《漫漫长日》。

原来我们小时候,一天有那么长,每分每秒都属于自己。

作为东亚小孩,最开始进入电影的时候,还是有点不耐受的,看见朱同一节课也没上全,稀里糊涂就犯错,心里好着急,害怕他挨骂。

慢慢地,小时候的自己被唤醒,和朱同重叠了,我们同时拥有了成人和童年双重的视角和体感,那些看起来天大的小事,真的要紧吗?

爱护朱同,拥抱自己。

毕竟,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朱同真可爱呀,小小的,懵懵的,慧多于智,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这个问题让成年的我们回答,多半只记得上课放学,玩游戏写作业。那些抽象的动作,拼凑在一起,合成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每一天。

看见朱同以后,回忆突然立体了,展开了。是啊,小时候,我们曾充分地“浪费”过时间,自由和快乐肆意地充斥在生命的每一秒。

烦恼和困难时不时会出现,重重地压在我们心头,然后我们偶遇小小的好事,又能马上再高兴起来。

考砸的试卷爸妈没签字,进校门忘戴红领巾,上课铃响了才感觉要上厕所。。。

朱同拖着几大袋豆浆艰难跨上楼梯的那个画面太好玩了,这就是小孩的世界,想上厕所就是天大的事,随着迈进的步伐,豆浆也越来越满,小小的身体每次感受到新一重压力,都和外界传递的规训息息相关。

还有拍屁股的“误会”,细微的困窘,非常自然地降临在一个小孩身上,朱同隐隐地意识到“此拍”非“彼拍”,又想去确认,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老师肯定的做广播体操做得好的那一个。

有点难为情,他只好一次次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每次他泄气,屁股被拍的感觉就立刻重现。这种“认真”的执着,就是小孩才会在乎的事。

电影里有特别多这样“小孩感”的呈现,很难形容看到这些画面时复杂的心理感受,好笑,感动,怅然,惊喜。

会撒谎,会卖乖,会逃避,会耍小聪明,更多的,还是直接流露的紧张、窃喜、尴尬和骄傲,这波折起伏的情绪,每次我们都用感官全力承受,直到长大成人,变得淡定了,也乏味了。

这是从小孩出发的电影,我们跟着朱同度过他普通的一天;这又是特别适合大人看的电影,没有经历过褪色的长大,就不会懂得那些细碎童趣的珍贵。

电影里大人们的社交感我们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成年人的日常吗?当朱同在楼道撞上参观巡查的老师们,大家都在各司其职,熟练地打圆场,只为让这个小插曲赶紧翻篇。

利好心态的大人,都曾经是情绪本能的小孩。

王子川导演很厉害,能捕捉到这些灵气闪烁的时刻,又用视听语言准确地再现出来。

看完电影之后,迫不及待地听了他参与录制的两期播客,想了解更多电影幕后的故事。

然后发现,原来导演本身就充分具备让人快乐的能力。一个自洽,敞亮,幽默的创作者。

真棒呀,从一个“时代在召唤”的小故事,扩充成朱同“好得有点过分了”的一天。导演说:“我希望我能坦诚地提供各种各样的趣味。”

是的,这部电影给予我们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趣味。反类型的叙事,自成一派的节奏,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纯粹平视的参与感。

同学们的水仙花都发芽了,朱同养的是一头大蒜;墙上的名人名言,以从未想过的断句方式被念出来;喜欢刘诗瑶,就变成小蜜蜂牵着她;厕所里的屎神热爱学习,一张试卷能品读大半天。

谢谢朱同,你传递了超能力给银幕前的我们。滚字幕的时候,看到电影里略过的一些治愈时刻:

跟着张秋去写检查路上,也要弹一弹钢琴玩;放学后的排练自己明明是凑数的,拿花球的时候还慢慢悠悠挑半天。

直到黑屏,听见朱同稚气的、甜甜的一声“完”,我们也忍不住又笑了一下,心满意足地离场。

我们都知道为什么电影说的是“丢失”了超能力,也看见朱同的笑容被遮在“召”字后面。

但我们还是从这个小孩身上体会到了唤醒和感召,就像手掌心里佛光闪耀的“好”字,他教我们找回一些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