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次汉文化与汉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刘渊的前赵

历史上第一次汉文化与汉民族的碰撞:匈奴儒生刘渊的前赵
2018年12月30日 15:32 化雨阁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是我们对今天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统称。当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需要融合之时,碰撞、矛盾、甚至战争都再所难免。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让56个民族能够拥有同一个名字,这绝不是任一1/56的努力能做到的。

融合是一个惨烈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大融合时期造就了近300多年的乱世,史称:两晋南北朝。而第一次大规模碰撞的源头是一位匈奴族儒生——刘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文化与汉民族间的碰撞。

匈奴贵族、儒生——刘渊

刘渊,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其父刘豹为曹操麾下左部帅,匈奴贵族封号:左贤王。因汉高祖刘邦曾将一宗室之女嫁于刘渊的先祖冒顿单于,因此冒顿单于的后代都以“刘”为姓,而刘渊也自认自己有汉室血脉,虽然并未有历史能考证证明。

自汉以来,虽与匈奴战争不断,但汉与匈奴的民族融合已经开始。自三国时代,也有大量少数民族将领融入魏蜀吴三国,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更大力推行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促使大量少数民族归附。

幼年刘渊爱好学习,拜党项儒生崔游为师,熟读诸子著作,并曾叹:“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而不能开创教化的大业,可惜啊!”作为游牧民族匈奴族的后裔,刘渊显然不可能只学文,他也学武。据说他姿态、仪表魁梧,善射箭,体能特别好。

质子

曹魏时期虽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将领,但明显对少数民族是不信任的。曹魏末期,公元264年-265年期间,刘渊作为质子到了京城洛阳,受到权臣司马昭厚待。265年末,晋武帝司马炎篡位,266年,司马炎登基。

公元265年-278年,刘渊的好友王浑两次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刘渊,第一次举荐,是推荐刘渊平定秃发鲜卑部落叛乱;第二次举荐是让刘渊带兵灭东吴。但两次举荐均遭到孔子后人、时任平动将军的孔恂所阻,孔恂的理由总结下来就五个字——异族不可信

小编没有找到日后孔恂是否见到刘渊的作为,如果跳出民族狭隘性和政治立场,他可能会发现刘渊所遵从的恰恰是其先祖所开创的儒家。不管是孔子的儒还是董仲舒的儒。

忠与义——刘渊的抉择

279年,刘渊的父亲刘豹去世,晋武帝司马炎任命刘渊接替父亲的官职,成为代理左部帅。289年,司马炎加封刘渊为北部都尉。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刘渊被加封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爵为汉光乡侯。这一时期的刘渊严明刑法,有效制止了各种犯罪。他不贪财物,乐善好施,已诚交各方英才。逐渐,匈奴五部、各地知名儒生都归附到他麾下。

291年,八王之乱启。刚登基不久的晋惠帝司马衷智商不高,实际把控朝政的又是皇后贾南风,所以很难获得儒生刘渊的真心拥戴。不过之后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五王轮番作乱,刘渊也没有参合。直到第六王司马颖被封皇太弟,刘渊才站在了司马颖一边。估计在刘渊看来,皇太弟司马颖是晋朝储君,其正统的身份值得自己的效忠。

304年,东海王司马越邀四方兵马十多万,挟持晋惠帝司马衷攻击司马颖老巢邺城,刘渊曾劝司马颖避其锋芒,但司马颖不从,誓要决战。刘渊见事不可为,以搬匈奴五部人马助战为由提前逃离了邺城。

刘渊回到自己的左国城(今山西方山县境内),他的堂祖父左贤王刘宣早已和匈奴诸部商议好拥护刘渊为大单于,称王。回到左国城的刘渊还干了一件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事情,他派儿子刘聪带一万精兵去救援司马颖,因为他与司马颖有言在先,不能不去救他。但刘聪赶到之时,司马颖已落败,挟持晋惠帝逃往襄阳了。刘聪大军退回左国城后,刘渊还想再派两万精兵去救司马颖,被刘宣等人拦下了。

如果说刘渊投司马颖是忠,则想去救司马颖则是为了成全“义”。然而在乱世之中,忠与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咱们不管刘渊在做这些的时候,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惺惺作态,反正以匈奴族的民族性格来说刘渊都不必如此。虽然刘渊身上流淌的是匈奴血脉,但起骨子里其实已经是一个汉文化烙印的汉人了。

前赵——汉文化与汉民族的PK

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但他又做了一件匈奴人不会做的事情。他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奉汉高祖刘邦为祖,建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与宗庙。建国号为“汉”,史称:汉赵或前赵。

刘渊的汉赵,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设立了先西攻长安、再东取洛阳,随后统一全国的伟大目标。刘渊的汉赵在血统之上是标准的少数民族政权,他的王国以匈奴为主,也包含了汉、鲜卑、氐、羌等各个民族。但在官至上完全沿用了汉朝官至;在行为准则上,刘渊也以汉文化标准要求下属,禁止滥杀、禁止扰民。刘渊建立的是一个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多民族王国。这是一次汉文化与汉民族的大碰撞。

308年,刘渊正式称帝。

五胡乱华?五胡入华?

刘渊的有生之年,虽然看到了他的汉赵兵临洛阳城下,但并没有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梦想。公元310年7月,刘渊病逝,由于我们不知道他具体的出生年份,所以也无法得知他享年多少岁。但西晋王朝最终灭在了他所建立的汉赵手上。

自刘渊建成汉起,未来的一百多年历史被称为十六国,它与西晋、东晋王朝并列存在,后世史学家也将这一时期称为:五胡乱华。当然,既然以“乱”相称,后世的多数史学家对刘渊也多恶评。

其实,自古以来,中原大地的汉人,对于少数民族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多以南蛮、东夷、西戎、北狄、胡等并不太好听词汇概称。然而,这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自曹魏到晋武帝时期,无数少数民族也曾和平的融入过中原大地。是晋朝的政局不稳定、八王之乱让民不聊生,再加上统治者高高在上的态度才让这场民族大融合变得如此血腥。

轮番上场的十六国,虽的确有暴虐、弑杀之辈,但其主线依然是不停的在学习当时更先进的汉文化。当我们习惯了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俯视一切、盲目自大、自信时,乱则成必然,挨打就很正常。

但这样的教训还不够,一千多年后,当一群绿眼睛、白皮肤、高鼻梁的人驾船而来时,又被我们称为了“夷”,这群人也给了我们教训。今天,当中华民族又有了足以高傲的资本之时,是否能够不再盲目自大?当你抬起高傲的头颅时,别人真正快步追赶。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在经过几百年的乱世之后,今天,除羌族还存,其他四族今安在?他们多早已融入到汉族之中。到底是五胡乱华,还是五胡入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