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皇帝——冉闵:颁《杀胡令》,被过度美化成“民族英雄”

网红皇帝——冉闵:颁《杀胡令》,被过度美化成“民族英雄”
2019年01月16日 08:55 化雨阁

在两晋十六国时期,有这样一位人物,在五胡乱华时期的后赵末曾颁下后世解读的《杀胡令》,短暂建立过一个汉人政权——冉魏。但在古代史家眼中,除对其武勇的认可外,他确成了网红,网上多有对他是“民族英雄”的评价。这个人就是冉闵,无数视其为民族英雄者尊其为“冉闵大帝”。

历史中的冉闵

冉闵,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352年,字永曾,小名棘奴,汉族,许多史书中又称其为石闵,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但其所建冉闵政权并未被列入十六国之中。

根据史料中的主流说法,冉闵的父亲名为冉良,曾为乞活军首领陈午手下,羯人石勒击败陈午后俘虏了冉良,当时冉良刚12岁。石勒欣赏冉良的武勇,命其堂弟石虎收冉良为养子。后冉良改名石瞻,史书中后来也有称其为石良的。之后,冉良为石勒四处征战,大约在公元328年战死,儿子冉闵就由石虎抚养长大,据说石虎对冉闵就像对自己的亲孙子一样,十分宠爱。

公元349年,石虎重病去世,太子石世继位;33天后石虎第九子石遵在冉闵怂恿下杀石世篡位称帝;183天后,冉闵入宫杀石遵,拥石虎第三子石鉴登基;103天后,冉闵杀石鉴。公元350年,石虎之子石柢在襄国称帝复国,公元352年再为冉闵所灭。后赵灭。

公元349年,石鉴在位期间因冉闵势大,曾指使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杀冉闵,但遭冉闵发现,随后就颁发了被今人所称的《杀胡令》,直接导致:胡人死者二十馀万于,时有髙鼻多须者无不滥死。公元350年,冉闵称帝,国号:魏,史称冉魏。公元352年,冉魏为前燕慕容鲜卑所灭,冉闵遭俘后被杀。

如今在网络上查询,因冉闵在五胡乱华之际被冠以颁布《杀胡令》的“光环”,因此时有人会将其奉“民族英雄”,那么真实的冉闵到底是怎样的呢?

冉闵——身世之谜

其实史书上对于冉闵的身份质疑并不多,多认为冉闵是石虎的养孙无疑。不过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中,对冉闵的身份却存在矛盾的说法,如在其《人事部·卷七十六》中记载“又曰:石闵,赵王委龙养子也。”(注:赵王指石勒;龙即石季龙,指石虎。)。而在《十六国春秋》记载中,冉闵派往前燕慕容鲜卑的使臣常炜口中,又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常炜说的是:“魏武养于官宦,不知所出。”更是直接否定了冉闵与石虎的养父子或养祖孙关系。

那么冉闵和石虎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记载,冉闵的父亲是11岁时被石勒所俘,当时大约是公元310年-311年前后,而当时的石虎是十六七岁的年纪。根据主流历史记载,石勒命石虎收冉闵的父亲冉良为养子。小编我不知道古人是怎想的,反正以今人的角度来看,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收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靠谱吗?何况史料记载,当时石勒对石虎和冉闵父亲冉良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当时石虎刚被西晋名将刘琨送回,与失散的石勒重逢,因在军营中残暴顽劣,石勒在这个时期甚至动过要杀石虎的心思,而史书记载石勒对冉闵父亲冉良的态度则是喜爱。

因此,小编以为石勒与冉闵的父亲冉良是否是养父子关系其实是存疑的。但如果说石虎和石闵是养父子关系,倒是有可能能说通,因为冉良死时,冉闵大约是3-5岁的样子,而当时的石虎则已经是33岁了。作为后世的我们,无法亲眼去发现冉闵与石虎具体的关系,只能尊重多数史书所记载的说法,认为冉闵实际为石虎的养孙。不过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存在于历史的三种说法对冉闵此人在后世评价中的影响。

所谓生父不如养父大,无论冉闵和石虎是养祖孙还是养父子,明显后来冉闵杀了众多石虎子孙的做法都是于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所不符的,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六国春秋》中记载的,冉闵手下常炜会否定这一说法的原因。而相比来说,如果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后来杀石虎的儿子就是杀长辈,较石虎养子的身份来说,可以说是更有悖伦常,但众多史书偏偏主流记载他是石虎的养孙这种最坏的说法,可能是史实,但恐怕也无法排除有刻意丑化,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恐怕就涉及到被很多现代人所赞誉的《杀胡令》。

冉闵——历史上真实的《杀胡令》

今天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到《讨胡檄文》和《杀胡令》,都标注了“大汉天王冉闵”著。其实这都是后人编的,网上关于其中作伪证据的分析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下。小编我只想说说史书上记载的《杀胡令》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史书记载,冉闵所颁布的《杀胡令》其实没有具体文字,且《杀胡令》三字也是后世人们总结给命名的,这个《杀胡令》其实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公元349年,冉闵在后赵首都邺城胡天宫(大约是一个拜火教宫殿)遭到孙伏都、刘铢等集结的三千羯族武士伏杀。《晋书》、《十六国春秋》中皆记载为: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由此可见,冉闵杀胡令的第一阶段在杀胡的范围、杀胡的目标上是很明确的。范围是:宫殿内外;目标是:拿着武器的胡人。所以这个阶段的杀胡,真正的目的应该说冉闵其实是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民族仇恨无关。

这条命令发布后,史书记载:“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当时冉闵应该还将都城邺城给封闭了,但也恰恰说明所杀范围未超出邺城一城。

第二阶段: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史书没有记载第一阶段的《杀胡令》到底持续了多久,后世我们只知道当时的邺城血流成河。于是冉闵下了第二道命令的上半部分:“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随后取消了邺城的封禁。这道命令很明确,就是说:与官府同心的人留下,与官府不同心的人随便你们怎么样。这里暂时还没提杀胡的事。如果你是胡人,当时也在邺城之内,看到之前军队只杀胡人,你会怎么样?看到城门开了肯定是跑啊!所谓的“与官同心”到底是什么意思?太模糊了。万一官的心就是要杀胡人呢?我还自杀吗?所以,城门一开,“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

看到胡人都慌忙离开,史书又说了,冉闵看到胡人都要走,认为胡人已不为己用了,因此下了后半道命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级,武官立拜牙门。结果,一日之中收到了上万的胡人脑袋,无论如何,这次屠杀的范围依然局限于邺城,如果是全国性的,就不可能提出把首级送到凤阳门这样的要求了。

看到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猜测冉闵的《杀胡令》是基于民族主义情绪,但后面的历史记录就更明确了冉闵的真实目的。史书记载,冉闵颁布杀胡的奖励措施后,亲自率人诛杀胡羯,且无论男女老少都杀,导致最终杀死二十余万人。

没错,冉闵杀的不是笼统概念的胡人,而是明确概念的“胡羯”,因为后赵皇室石勒、石虎等均为羯人,因此其目的很明显,依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在进行杀胡。因为羯人应属于白人人种,高鼻深目的特征很明显,因此在被杀的人中,其实不仅包含了胡人,实际上很多有点类似特征的各民族人都遭遇到了屠杀,史书记载:时有髙鼻多须者无不滥死。

第三阶段: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

杀胡令的前两个阶段基本都局限在邺城范围之内,但第三个阶段开始向全国发展,这个阶段《晋书》记录比较含糊,但更接近冉闵所在时期的《十六国春秋》中明确记录了其要求: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

冉闵最后一阶段的杀胡令,诛杀的也不是普通胡人,而是明确说了要杀的是军队中掌握军权的胡人。

冉闵——民族英雄?还是一个靠挑动民族情绪得利的武夫?

从史书记录的冉闵杀胡过程来看,我们可能会发现,冉闵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与民族英雄相去甚远,甚至跟多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篡位后的统治力。其所杀的“胡”应主要还是后赵的羯人。

那么,冉闵屠戮羯人,汉人是否从中获得了受益呢?从短期来看,冉闵的屠戮似乎保护了汉人,但也掀起了更多的战乱,而在战乱之中,相信没有百姓会认为是幸福的;从长期来看,自前赵推行胡汉分治开始,更多是因为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到后赵石勒,更推行汉文化教育,直至暴君石虎主政时期,虽然暴虐,虽然或者有羯人在民间似乎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但也没有将民族矛盾激发到如此不可调和,否则也没有汉人冉闵能得到石虎重用这种事情发生。而冉闵彻底激发了民族矛盾,以至于不久后的侯景等羯人对汉人的屠杀甚至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不得不说,这与冉闵挑动的民族仇恨情绪恐怕不无相关。

当然,说冉闵是为自己的权势杀胡,也并非仅凭杀胡过程这个孤证。公元350年,冉闵称帝建冉魏,这时甚至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都知道当时的天下正统是偏安南方的汉人王朝:东晋,至少在面子上对东晋称臣,而冉闵就这么称帝了。是冉闵为了振兴汉人王朝,认为东晋弱小,或认为东晋不配正兴汉民族,不愿意与东晋为伍吗?后来的结果显示:并不是。

在冉闵与石袛战争之时,冉闵曾向东晋求援,但语气是高傲的,大意为:“反叛的胡人扰乱中原,如今该杀死他们,如果你们愿意来一起打,可以派兵过来。”结果很明显,东晋根本没理他。

公元352年,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被俘,后被杀。死前他说出了:“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王耶!”不过,这句话乍听挺“民族主义”的,但却无法推敲,否则还是为自己称帝行为的辩解。

尴尬的冉闵

后世古代史学家,对冉闵多将其视为一武夫,而今倒是在网上被称为了“民族英雄”。其实冉闵真的很尴尬。

于家:其不孝。都说生恩不如养恩大。石虎从小将他养育长大,石虎死后有五个儿子为冉闵所杀,这五个都是他的叔伯长辈。

于国:其不忠。无论是在后赵的篡位,还是后来称帝,对当时被视为正统的东晋视而不见,将其视为不忠并不过分。

于民族:虽冉闵以汉人自居,但挑动民族仇恨,最终的获利者并不是汉民族,而是他自己,当然,这点也是现在争议最大的。

你认为冉闵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一介武夫,又或者是其他什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