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陈启宗退休,地产“哨声”长鸣

大佬陈启宗退休,地产“哨声”长鸣
2024年03月01日 12:00 理财巴士

地产大佬陈启宗要退休了。

之前我们聊过,地产界被誉为比肩巴菲特致股东信的,就是陈启宗的致股东函,详情回顾→《原来房地产大佬,是这样闷声赚大钱的》

自从掌舵恒隆后,陈启宗会在每年的半年报和年报里,都亲自写一封《致股东函》,33年从不间断。

他的股东信十分走心,除了回顾公司经营、项目发展情况外,还会认真与股东对话,阐述他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对行业的预判。

最近看到新闻,说今年陈启宗宣布正式退休,极具投资智慧和个人魅力的股东信就此断更,小巴也颇感遗憾。

(来源:观察者网)

翻翻2023年报,恒隆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年营收为103.16亿港币。

内地商场租赁贡献了将近一半的营收,2023年租赁收入同比增长8%至49.63亿人民币,为恒隆提供了良好的现金流。

(2023年恒隆内地商场收入,来源:恒隆公告)

虽然市场有诸多不利因素,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对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疫情之后的关店潮“后遗症”仍在,很多商家还没有完全恢复。

但因为一直坚持高端购物商场的发展模式,富人群体消费受收入预期影响较小,所以恒隆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证明了恒隆在商业地产领域的独特之处。

自上世纪60年代成立以来,恒隆已经成功穿越多次周期,指挥棒也平稳传到第三代,二代掌门陈启宗功成身退。相比之下,内地房企就很狼狈,曾经的巨头恒大许家印锒铛入狱,碧桂园化债之路艰难。

相同环境下的不同境遇,也反映了内地房企和港资房企,两种完全不同发展模式。

在房地产飞速发展的时代,内地房企走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通过“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诞生了一批千亿市值的黑马,一度把生意做到了海外。

而港资房企则完全相反,虽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进军内地市场,但一直坚持稳字当头,低负债、慢节奏的发展模式。

像恒隆的负债常年维持30%左右,项目开发资金大部分是自有,开发周期也比较长。

赚慢钱的思路,注定香港房企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会被边缘化,但也避免了激进扩张的风险。

在2022年的行业低谷中,不少内地房企因负债太高,有些甚至超过100%,不得不进行风险出清,多数港资开发商却仍然保持了盈利,得益于过往的资本积累,甚至有实力逆势抄底,在内地频频拿地。

虽然恒隆没有拿地,但在杭州布局了内地的第11座高奢商场,包括一座世界级购物商场,5幢甲级写字楼和一座高级酒店,用陈启宗的话来说,这可能是全国最好的一个,投资开发完全不受周期影响。

对于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大跃进”,陈启宗早就看在眼里。

他每年都会被邀请到博鳌房地产论坛,发言总是刺耳,现在回头一看,他简直就是内地楼市的“吹哨人”。

早在2018年,陈启宗就在博鳌房地产论坛警告,内地楼市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房地产做到后面,实际上是保守致胜的。

(来源:财联社)

以往的四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量之大不可思议,内地地产商的思维,也是量的比较,越大越好。

量的比赛,速度的比赛,导致过去几十年有不少的房地产“疯子”。

他非常有远见地告诫内地房企,量和速度的比拼已经不适用于未来的发展,房企们需要改变心态、改变经营模式,做一个“长命”的房地产商。

“疯子”结论放在现在看,是一语成谶,那些不听劝告,坚持高杠杆、高周转的房企大都陨落了,结局不是破产就是入监狱。

而对于当下的这一轮房地产熊市,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在2008年喊出过“拥抱熊市”的口号,为避免被大家误读,他强调 “与经济原因产生的熊市不同,这样的熊市,我是绝对不敢拥抱的。”

和2008年的熊市不同,现在不是周期性衰退,而是结构性或系统性转变。

以前房价可以猛涨,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有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支撑,现在出生人口减少,经济增速下滑,形势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

他说,“行业绝对会存在,问题是你跟我还存在不存在。改行不是一个羞耻的事情,改行就改行,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陈启宗想强调的是,以后房地产不再是一个特高盈利的行业,就是一个商品化的东西,赚大钱的机会远远不如以往这20多年。

就如咱们之前所说,未来的房地产设计,国家已经定调,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就算普通工薪阶层买不起商品房,也会有保障性住房供应。未来不需要那么多房子,也不会缺房子住。

可能唯一存在亮点的是豪宅市场,但有钱人毕竟是占极少数。

普通人的市场,最后房企还是往薄利多销的方向走,房子之外把物业做好,把老百姓的居住质量提上去,更看重中长期的回报。

说到底,这波大洗牌之后,能继续在房地产行业里存活下来的,也都是那些慢下来,回归了理性的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