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9240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1月8日,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97期)于线上举行。
本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聚焦“如何应对中国产业内卷式竞争”,来自学界、企业界的知名经济学家杨瑞龙、毛振华、刘志彪、滕泰、罗志恒、张杰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张杰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其中,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的重点改革任务。围绕这一重要的研究命题,本次研究报告聚焦和讨论的问题是:
一、如何看待中国“内卷式”竞争的重要表现与内在特征?其对中国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影响?
二、如何理解中国“内卷式”竞争在政府和企业层面的核心影响因素?尤其要关注其中的重要机制体制性因素。
三、如何探寻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有效治理模式?如何找到相应的具体改革举措?
一、如何看待中国”内卷式”竞争的重要表现与内在特征
首先,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核心是价格,即部分行业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策略,普遍依赖的是“低价”、“杀价”行为、甚至是“无法获得正常市场平均利润率”、“难以积累创新研发能力”式的低价格竞争策略。其次,在中国“内卷式”竞争背景下,中国部分行业普遍发生甚至逐步固化的具有“囚徒困境”式的“竞次竞争”格局(race to the bottom competition)。
依据研究团队的长期实地调研和深入观察,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核心内涵和内在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同质化竞争显著和低价格竞争模式盛行。中国同质化竞争行为不仅仅已经在传统行业领域根深蒂固,也日益蔓延到部分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国以新能源汽车、锂动力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行业领域,均程度不等地呈现出显著的同质化竞争特征。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还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竞相通过制定各类政府发展规划和实施各种产业优惠政策,将新三样产业设定为地区内的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最终造成了中国各地区之间“新三样”行业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同质化竞争不仅是中国产业竞争格局之中的某种突出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干预机制体制问题,已经演化成影响中国高质量发展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2017年中国新能源车企超过487家,2024年有40多家,400多家车企在过去6年时间内淘汰,最终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可能会维持在3-5家左右。2024年中国锂动力电池的总产能为890GWh,同比增长16%。同期,锂电上游碳酸锂价格持续大跌,年度跌幅超过25%。2024年是光伏行业挣扎的一年,也是“反内卷”的一年。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探,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等各环节价格均大幅下跌,如组件下降到六毛多每瓦,供需错配矛盾突出,企业盈利空间压缩,光伏企业新一轮洗牌加速,不少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宣告破产,问题公司纷纷退市,跨界企业黯然离场。
第二,行业内无序竞争格局突出和企业之间模仿剽窃行为盛行。依据我们的长期实地调研和深入观察,可以将中国多数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行为模式归纳为典型的“一哄而上”或者“原子式”竞争模式,即一旦某个领先企业开发开拓了某种新产品或商业模式盈利机会,大量企业和资本采取针对领先企业产品或商业模式的模仿和剽窃行为,迅速进入到该行业或该产品领域争夺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和行业短期的盈利机会。中国部分行业陷入到“行业内无序竞争格局突出→企业之间模仿剽窃行为盛行→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弱化→行业同质化竞争状态强化固化→行业有序市场秩序缺位”的恶性循环模式。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部门领域,或者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之间,甚至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均程度不等地发生着无序竞争现象,企业之间模仿剽窃行为盛行,难以彻底有效根治。
第三,行业层面产能利用率低下和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在部分行业造成了难以忽视的产能利用率低下和短期产能过剩现象。2024年前三季度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1.7%)、食品制造业(7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72.7%)(国有企业集中部门)、汽车制造业(73.2%)、医药制造业(73.8)。
但是,并不能将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直接等同于产能过剩概念,二者既有表面现象的相同之处,更有深层次形成机制方面的本质性差异特征。即便在某些行业内没有明显发生产能过剩现象的前提下,甚至在某些行业仍然维持一定较高水平产能利用率的情形下,仍然发生了典型的行业内卷式竞争现象。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根据中国铝业2024年半年报,截至2024年6月底,全球原铝产能利用率为91.3%,其中,中国原铝产能利用率约为95.6%。中国电解铝行业虽然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成本优势最为显著的领先行业,但是,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和无序市场竞争格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有效治理,突出表现在行业获得的整体长期利润总额并未达到全球合理水平。2024年11月,中国电解铝行业即时理论生产总成本(含税)21030.02元/吨,即时利润亏损527.02/吨,亏损产能占比达到65.83%。
第四,行业总体利润率低下和企业利润短期大幅度波动。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卖得越多、越不挣钱”。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特征,表面上来看,表现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和同质化竞争状态,甚至表现为产能利用率下滑和局面领域短期产能过剩现象的发生。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特征集中反映在行业总体利润率低下和企业利润短期大幅度波动。
二、如何理解中国“内卷式”竞争形成背后的政府干预逻辑与突出机制体制因素
第一,各级各地政府竞相实施的以财政资金补贴为主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培育扶持政策等手段,是导致中国多数行业内卷式竞争机制产生的核心原因。中国各级各地政府遵循“由上到下”逻辑的产业发展规划模式,即多数地方政府谋划和布局地区新产业,基本上是完全遵循甚至照搬国家规划从国家层面所布局的新兴产业,强调和突出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策的坚决执行和具体落实。部分中西部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也在纷纷制定发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产业,比如,山西某个地级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智能驾驶产业发展,但其完全不具备产业基础条件。
地方政府的各类巨额财政补贴,降低了企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尤其是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投资和盈利的不确定性和未来风险,这就会诱使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乃至金融资本快速进入到这些政府引导和鼓励发展的各项新兴产业领域,刺激了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同质化竞争格局的形成。并且,针对长期经营不善企业和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的持续性巨额财政资金补贴,表面上保住了地方短期就业和GDP,最终必然会严重干预和扭曲了正常市场竞争机制的运行机制,突出表现在对经营不善企业和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市场退出和破产机制的严重干扰。
第二,中国部分行业企业陷入到依赖短期内尽快实现“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竞争模式陷阱,导致了中国“内卷式”竞争机制的形成。从中国企业之间竞争行为的内在逻辑来看,并不是通过前期巨额研发投入来创造企业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基于企业研发投入所造成的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垄断竞争性格局。相反,而是普遍陷入到依靠谁比谁更快实现、更能实现规模经济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低成本优势主导的“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竞争模式陷阱。
针对先发企业或领先企业而言,核心竞争策略是尽快通过自身产能规模扩张,优先构建起在市场竞争中的绝对产能规模优势,依靠企业绝对领先的低成本绝对优势来营造强大的市场进入壁垒,阻止其他企业的竞争追赶和市场进入。而针对后发企业或落后企业而言,与先发企业或领先企业仍然比拼的是谁的产能规模更大,产能规模越大意味着企业自身的绝对成本相对较低,就可以通过低价格竞争策略实现对领先企业既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赶超。由此,可以断定,中国部分行业已经陷入到“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囚徒困境式的纳什均衡模式。
第三, 知产产权保护和执行制度自身存在的多重缺陷,是驱动中国“内卷式”竞争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中国在专利、商标等领域的知识产权执行方面存在多重制度性缺陷问题。例如,异地起诉行为通常由于被起诉企业在当地所拥有的关系网,或者是由于司法过程中各种显性或隐性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被侵权企业的裁决和赔偿诉求通常难以在有效时期内得到真正落实。即便被侵权企业赢了官司,也难以在有效期内获得有效赔偿,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信任和使用。
即便不存在知识产权司法活动中的关系网或者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往往存在认定难取证难、侵权损害认定弹性大、赔偿金额不确定以及赔偿金额执行难等一系列问题。更有甚者,侵权企业往往会聘请律师拖延认定和裁决时间,造成被侵权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来应对各种法律程序,极大地挫伤了被侵权企业依靠法律途径来保障自身利益的行动动机。特别是那些创新性中小规模企业,难以支付如此巨额成本来合理主张和捍卫自身的知识产权权力。
第四,全球价值链体系所蕴含的独特治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内卷式”竞争格局形成。按照一般逻辑,中国全面参与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体系性,使得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利用更为庞大的国外需求市场构建规模经济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对国外需求市场的积极开拓和渗透,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企业在国内市场所面临的同质化竞争行为和低价格竞争行为,进而成为缓解中国“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外部机制。但依据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的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贸易体系以及蕴含的利益分配机制,非但没有成为缓解中国“内卷式”竞争的外部机制,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助推中国“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机制。多数处于创新研发劣势和技术劣势的中国本土企业被动地集中产业链供应链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组装配套环节,被迫集中在市场进入门槛和技术壁垒较低的行业和环节领域,难以避免地成为刺激中国国内行业本土企业之间“内卷式”竞争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
针对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所需要的国外核心原材料关键零配件和国外产品订单,均倾向于采取垄断价格效应和纵向价格压榨效应策略,采取外包订单的企业分散竞争策略和强迫外包订单采购价格逐年压低策略,试图迫使中国的出口本土企业长期被限制或者压制在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轨道之中。这是造成中国出口部门本土企业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和低价格竞争策略盛行的重要因素。以中国纺织业为例,2024 年上半年,尽管出现下滑,但中国纺织业仍是全球市场的主导力量,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 30% 以上。然而,2024年1-11月纺织行业利润率仅为3.56%,棉纺行业为1.92%,远低于制造业(4.54%)和工业企业(5.54%)。
那么,“内卷式”竞争能否对中国塑造全球竞争优势领先的制造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中国特定行业的产能快速扩张与全球竞争优势的快速建立,是与中国内卷式竞争效应密切相关的,可将之描述为“中国内卷式竞争→行业和企业层面规模经济快速形成→确立全球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全球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确立中国产业的全球独一无二规模竞争优势”的发展逻辑。
第五,部分居民群体真实收入水平增长乏力乃至最近部分居民群体真实收入水平下滑,所带来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和消费能力下降,是激化当前中国“内卷式”竞争现象加剧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发生了显著的消费层次降低现象,消费层次降低刺激了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低产品的巨大需求,激发了行业企业内的“低价格”、“低成本”主导的生产模式和市场竞争模式,加剧了中国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例如,公务员普遍降薪、国有企业大面积降薪、金融部门从业人员大幅度降薪,影响了国内至少6000万群体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未来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至少2亿低收入群体和打工群体的真实收入,在2023年和2024年期间发生了显著下降的现象。
三、如何探究破解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有效治理模式与重点改革举措
第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有为政府”的合理边界。治标要治本,针对政府由正向激励效应转向负面激励效应的各类产业政策进行实施重构式调整和改革,弱化和消除中国“内卷式”竞争的孕育和刺激机制体制土壤。
首先,逐步全面取消各级各地政府对以税收返还和财政补贴为主的产业政策,倒逼和促进各地区政府,形成遵循以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与自身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条件、科技创新资源相适应、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链为导向的发展政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原则。
其次,鼓励地方政府将各类产业政策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周期”领域调整转型,向支持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大幅度调整和转型,尤其向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之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领域的转移和倾斜。
第二,全面确立和推进“有效市场”基础性作用。真正确立和激活市场竞争机制,是解决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根本。打破部分行业内企业之间盛行和固化的“一味依赖规模经济+偏好依赖低价格竞争模式”的纳什均衡状态,通过激励企业主动依靠“长周期巨额研发投入+高成本人力资本”能力所形成的企业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源泉,作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市场进入壁垒,来创造和强化企业和产业层面的合理市场进入壁垒,将之设定为遵循市场竞争逻辑的破解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格局的主要手段。
不可忽略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已经形成的特定利益激励相容机制,要消除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激励机制,就是要限制和消除各级各地政府利用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干预手段。
第三,促进行业自发合作秩序的形成。促进重点行业内“大中小企业有序合理分工协作”为导向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体系的加速形成,以及中国特色优势新型产业组织和市场竞争关系的形成,将之设定为遵循市场竞争逻辑的破解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从政府和行业层面逐步扭转和弱化一味强调和依赖“大而全”、“大就是强”、“大就是优势”的固有发展思维,强调和突出“小而精”、“专即强”、“集群就是优势“的新型发展思维。
确立大中小企业依据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分工协作形成产业体系竞争优势的新型发展思路,引导国家和地方层面将培育和壮大以龙头企业、主导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企业、关键零配件和元器件配套企业、关键材料企业、关键工艺企业、一般配套企业之间新型分工协作关系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设定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尤其要促进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之间依据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的新型关系。
第四,推进规范产业的基础制度层面重大改革举措。中国行业发展到了依靠企业破产重组和兼购合并为主的发展时期,这将深刻影响和重塑中国行业“内卷式”竞争格局。
首先,加快推进企业破产制度层面的基础性政策改革和落实。针对部分民营企业“破产难”、“破产贵”、“破产不了”的困局,特别是针对那些由于牵涉国有资产流失、银行贷款清偿、官员个人投资资产利益关系,各类债权人债务清理清偿以及个人清偿资产科学界定和查处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民营企业和非有限责任性质企业“想破产难以破产”、“拖着无法破产”等难题,尽快推进企业破产法和个人破产法领域的制度调整和改革。
其次,切实降低知识产权执行和落实领域的各项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各类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领域频繁发生的异地诉讼难、异地查证难、异地执行难、异地赔偿难等难题和顽疾,真正强化全国巡回知识产权法院在跨区域司法执法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功能;针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难以承担依靠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司法执法机制来保障自身利益的进程之中,普遍存在的时间成本太高、腐败寻租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顽疾,要提出针对性解决政策思路。
第五,重视外部经济约束条件的支撑作用。重视和尊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收入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市场竞争结构”的基本经济规律。科学认识当前中国“内卷式”竞争格局的形成,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处于创造低收入就业岗位的旧产业部门,向创造中高收入就业岗位的新产业部门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密切相关。这一竞争格局必将随着中国经济部门中创造中高收入就业岗位的新产业部门扩张和壮大,所蕴含的对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推动作用,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中国“内卷式”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经济发展进程之中的阶段性现象,需要科学认识到这个根本性的经济规律,不可操之过急,试图短期加以彻底解决。
论坛第二单元,结合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各位专家围绕“‘内卷式’竞争表现形态、‘内卷式’竞争产生的内在逻辑、如何治理中国的‘内卷式’竞争”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中国产业“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上,即企业通过降成本来实现价格下调,尤其在用工、研发削减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依赖价格竞争的模式可能导致企业忽视研发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剧恶性竞争,甚至可能导致偷工减料和假冒伪劣现象的出现。
当前内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消费降级和收入预期下降使得市场对价格更加敏感;二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外部压力,尤其是在美国发起贸易战后,中国产品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优势的模式受到外部制约。“内卷式”竞争不仅影响了国内市场,也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产生了影响。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认为,从产业角度来看,中国“内卷式”竞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在某一行业生产能力远超市场需求扩张速度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导致价格竞争激烈。第二,在企业投入方面,要素投入往往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这会加剧企业的资金压力,并导致资源浪费。第三,在缺乏创新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往往变为同质化竞争,导致恶性价格战。第四,产业进入门槛过低或政府帮助突破市场壁垒,导致大量企业涌入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最终通过降价进行恶性竞争。第五,中国终端行业巨头通过压迫上游供应商降价和延迟付款,借此提高自身竞争力,这种压榨行为对上游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甚至导致许多供应商企业倒闭。
解决中国“内卷式”竞争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这和体制改革息息相关。首先,必须加强企业的自主性和决策独立性,实施硬预算约束。其次,地方政府在竞争中的角色需要调整,既要发挥积极性,又要抑制不正当竞争。最后,在产业组织重构方面,国家政策要鼓励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促进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在产业转型政策方面,应支持技术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在创新前端的竞争,支持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同时从补贴生产者转向补贴消费者,缓解产能过剩和“内卷式”竞争的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指出,“内卷式”竞争相较于传统去产能的再平衡机制是一种进步。在过去,当我们面对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等问题,通常依赖政府的“有形之手”来解决,例如通过传统产业政策来压缩过剩产能。而当前我国的“内卷式”竞争,实际上是通过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逐步出清过剩供应,即借助价格机制实现市场出清。
首先,“内卷式”竞争并非由于市场调节作用过度,而是市场调节作用不足。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应该通过市场竞争引导企业的重新进入与退出,推动重组,使市场中存活的企业实现规模化,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达到新的市场平衡。但这一机制在中国并未得到有效体现,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出清机制存在问题,企业经营困难却难以退出市场成为普遍现象。其次,“内卷式”竞争的核心问题在于价格竞争过度,即企业发现,通过差异化竞争和提高品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且市场未必能及时对这一信号做出正确回应,使得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价格竞争。从应对策略来看,解决“内卷式”竞争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强逆周期调节政策,扩大内需。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特征包括同质化和低效低水平竞争:同质化竞争,企业重复建设、跟风扩产容易造成阶段性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下降;低水平、低效率的竞争,企业间通过相互压价以获取市场份额,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滑。“内卷式”竞争不仅会导致企业行为“短视化”,引发“山寨模仿”“造假售假”等问题,从长期来看还会破坏产业生态,威胁行业健康,甚至削弱“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和增长潜力。当前“内卷式”竞争主要集中在与新能源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与地产链密切相关的行业和贴近居民终端消费的行业。
针对如何破除“内卷式”竞争,政策建议如下:一是以提振消费为抓手,全方位扩大内需,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二是支持企业有序出海,构建国际利益共同体,通过金融政策支持、简化出海流程、提高境外投资服务保障等政策,积极支持出海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平衡新型举国攻关体制与市场创新,优化供给结构,供给侧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大行业重组力度;四是优化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改革行业自律机制,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长效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指出,“内卷式”竞争是市场中不正常的现象。正常竞争应当推动市场发展、提升产业效率、改善消费者福利,而“内卷式”竞争则表现为企业相互压价、低效恶性竞争。例如,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却在巨额政府补贴的支持下,以亏损的价格在国内和海外销售,表明竞争已失去应有的合理性。
其根本原因是总需求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企业行为与体制问题。首先,我国面临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即投资过剩和消费不足。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8%,远低于拥有成熟市场经济的国家,从而导致“内卷式”竞争,国内外市场都被迫陷入价格竞争。其次,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依赖低价竞争而非技术进步。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形成了低效的市场环境。最后,企业行为与体制问题,即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导致了不正当竞争和产能过剩,具体表现为企业依赖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来参与“内卷式”竞争,加剧了市场扭曲。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