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养老无忧”,国泰年金团队的恪守与进取

守护“养老无忧”,国泰年金团队的恪守与进取
2024年06月04日 15:01 资识

2024年5月,作为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已经破土20年。

2004年的5月1日,由原劳动社会保障部制定发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实施。

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有14万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覆盖职工3000多万人,累计结存总额近3.2万亿元;

投资资产净值达到3.15万亿元,建立组合5590个;2023年的投资收益约为326亿元,当年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1.21%。

其中,国泰基金管理的单一计划含权组合、集合计划含权组合,在所有企业年金管理机构中,位列2023年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第一(3.7%、2.98%)

近三年年平均收益率第一(4.75%,4.46%)。

普通人最长久的一笔基金投资

企业年金是广大职工养老钱最重要的补充之一。对于个人来说,养老金投资可能是所有基金投资中最长期的一笔。

那么,它跟普通的公募基金投资有什么区别?

在5月30日晚国泰基金“年年有余”系列年金投资对话中,养老金及专户投资部的叶烽、李刚平、王宗凯围绕主题“投资中的十字路口”,做了详细的介绍。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资金来源和属性不一样。公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基民朋友的闲钱,而养老金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企事业单位的年金和城镇居民的养老金。

这也让它们导向的投资目的、投资久期和风险偏好都不太一样。

从投资目的来说,养老金的业绩基准对标的是三年期定存加多少个BP,而公募基金对标的是某个指数,所以养老金投资更偏向于绝对收益,而公募更看重相对收益。

从投资久期而言,养老金既是长钱,还是大资金,所以在管理时需要有大类资产组合管理和更长期投资的视角。

从风险偏好来说,养老金投资在选择底层资产时,优先考虑的是安全边际,对于回撤的控制也更为严格,毕竟养老钱不能亏损。

养老金投资一般会把60%-90%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剩余部分再投资于股票、投资股票的养老金甚至公募基金。

兼顾回撤和收益,回归投资初心

在过去三年的投资市场中,要拿到绝对收益非常难,能够连续三年拿到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国泰基金的年金团队所管理的投资没有出现亏损。

叶烽说,这份成绩单,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是指投资风格和前几年的市场风格较为匹配,这是赚到运气的钱;必然性则来自于团队一直在坚守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

他们眼中的价值投资,跟主流观点有些不同。

叶烽认为,并非投资于“好公司”就是价值投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区域,价值投资的核心,在于相信公司的股票价格最终会回到合理价值的区域。

“如果目标是为投资人创造收益,那我必须知道什么能钱。”

2021年,正值核心资产大牛市,年金团队却认为核心资产彼时已经透支了未来两三年的收益率。考虑到长期价值,团队买入了一些价值远被低估的成长股。

年金团队的投资核心是定价,他们倾向于找到市场定价的错误,然后根据基本面变化和行情演绎,去选择买卖点。

2022年初后,新能源成为迅速反弹资产中最靓的仔,团队也没有去追涨,而是布局了TMT、公用事业和医药

这些在人声鼎沸时的逆向思维,让团队在短期内还是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但是左侧布局,不仅降低了控制回撤的难度,而且后来都被证实收获了不错的收益。

对年金组合配置上,在固收部分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之后,国泰基金对其余部分的配置基本以股票为主,目前组合的权益仓位整体在20%左右

在投资经理叶烽看来,未来随着债券利率的逐步下行,养老金投资的整体安全垫会越来越小,股票的配置在年金投资中的作用则会越来越大。

在回撤控制上,团队会有三层考虑

第一,个股层面上,寻找有安全边际的股票,并且在左侧布局,这样可以释放大部分的风险;

第二,组合层面上,要通过资产分散去减小个股和行业的波动,特别是加大对于相关度较小的行业的整体配置。

第三,当真正的大风险出现时,通过降仓位来控制风险。这个判断取决于大家对于市场的整体理解,而且需要一定的提前量。

对大资金来说,股票进出的冲击成本会更大,所以国泰年金团队现在也在积极探索叠加对冲和股指期货的方法。

年金团队的“特色三角”

早在2007年,国泰基金就拿到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资格。可以说,国泰基金是最早参与国内企业年金理论研究和市场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而如此稳健的年金投资成绩,不仅和年金团队投研成员之间互补优势有关,更和他们一直在成长的这片投研沃土有关。

多元包容、稳健是我们去年在采访国泰基金多个团队,提及公司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

叶烽是国泰基金自主培养的投资经理,他的投资风格是国泰基金投研文化典型的缩影。

从研究员到投资经理,叶烽在国泰基金已经成长了13年有余。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偏风险厌恶型的选手,对于追高会恐惧,这也是他选择管理养老金的原因。

公司内部员工的养老金,也交由他管理,是压力更是信任。

同事对他的评价是专注和坚持。在叶烽看来,专注是做好投资的必要条件。他眼中的好公司,是能专注于某个领域、把业务做强做透的公司。

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是他一直秉持的原则。真正看好的公司如果买了以后两三年没赚到钱,也还是会坚定拿下去。

这份勇气,便是来自背后的公司支持。我们曾在国泰权益、固收、ETF等多个团队中,都听到过类似的从容和笃定。

叶烽会从产业和公司的长远价值出发,期待左侧布局到“预期差”较大的优质公司。比如2021年初,他曾买入某半导体公司,当年三季度收益逐步兑现后,赚取了一倍的收益。

在所有团队的搭建中,国泰基金也不断在吸收不同风格的种子铺在这片土壤上。寻找共同价值观下的多元化视角,让年金团队的生命力更强。

另两位重要成员李刚平和王宗凯,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加入国泰基金。

王宗凯同样喜欢在低估值阶段投资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他认为市场折扣是价值投资提高收益率的重要来源。

他覆盖的行业,除了“新半军”等成长型之外,还有电力、环保、交运等价值类,为国泰年金投资提供了多元的投资视角。

2004年底就已经进入市场的他,就已经开启了价值投资的探索之路,中间也碰到过非常多的低谷时刻。

在2006年时,他所在的团队就已经开始了光伏行业的调研在2013年国内启动“十城千辆”工程时,还做了新能源车产业链的调研。当时整个产业链上都没有几家上市公司,调研对象甚至是一些研究机构和还没上市的民营小公司。

从2018年以来5年的券商资管经历,让他从投资到管理产品,包括回撤控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等,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些长期的跟踪,让王宗凯对相关的投资机会和风险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国泰年金团队抓住了这些产业上的投资机会。

而且,在资本市场的浸润更久也让他拥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比如年初很多人还在观望低空经济时,国泰年金团队就已经参与投资。

李刚平有14年的从业经历,几乎做过覆盖消费类所有行业的研究,包括食品、饮料、家电、零售、交运、农业等等。从2015年起,她也开始管理自营的投资。

相比于叶烽和王宗凯,李刚平对于投资的乐观会更多。

她对于市场的把握有非常敏锐的一面,往往在大家不太关注到的领域,能捕捉到一些机会。比如曾经在建筑行业挖到了一个成倍的机会。

每个人的基因禀赋不同,在投资上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圈。

就像叶烽说的,把这些不同的思考结合起来,再通过良性的交互取长补短做,就可以让团队在不同的市场风格里,通过不同的资产组合,弥补短期的逆风状态。

这些方法论,归根于国泰基金整体的运营理念:行稳,方能致远。

给年轻人的建议……

节目的最后,三位年金投资管理人还推心置腹地给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李刚平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与自己相知相爱的人携手共度一生。王宗凯认为年轻人要重仓自己,终身学习,养老投资越早做规划越受益。

在叶烽眼里,投资亦是一种修行,不断提高自身认知和投资能力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和世界更深的认识过程。

他建议年轻人,永远怀揣初心,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大千世界,“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你终会闯出一片天地”。

注: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周周

责编:艾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