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需要“不耍小聪明”的“每一步”

科技创新需要“不耍小聪明”的“每一步”
2024年06月24日 19: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评论员 王学钧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两位院士荣获大奖,实至名归。

作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动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薛其坤取得了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国家把最高科技奖项颁给这两位院士,既是对重大科研成就的肯定与奖励,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召唤与引领。

回望两位院士的科研之路,人们会看到很多亮点,其中两点尤其醒目。

他们都志存高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真问题,寻求真突破。

在核心器件被“卡脖子”的情况下,李德仁迎难而上,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的系统参数,大幅提高了卫星遥感影像的自主定位精度。经由他和团队成员的持续努力,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已赶上了先进国家。

留学回国之后,薛其坤一直致力于做“更大一点的事情”,渴望能取得0到1的突破,做出震惊世界的成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在全球物理学界引起轰动。

他们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心无旁骛地在科研上下“笨功夫”。

李德仁认定“人生的进步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走一步都要总结一下,看看“这一步”走稳了没有。也正因如此,他的科研之路走得很稳健,每一步都扎扎实实铿锵有力。在德国留学时,他夜以继日地努力,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这一测量学界的难题,由此写就的博士论文至今仍保持着斯图加特大学历史最高分的纪录。回国之后,他又这样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各种难题,把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推到世界前列。

“苦孩子”出身的薛其坤是著名的“7-11院士”——早上7点到实验室搞科研,晚上11点才离开。“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在科研上,他从不“耍小聪明”。即便是当了学校领导之后,“7-11”的作息规律也没变,容不得自己及团队成员有任何一点儿“偷懒”。

相比之下,某些科技工作者应该自惭形秽。在有些人那里,科研往往不是直面真问题、寻求真突破,而是为了评奖项拉经费刷存在感,即便“科研成果”并无新意与价值,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产物,也照“搞”不误。有些人虽说没这么“狠”,可也因急功急利而投机取巧,通过“耍小聪明”让自己快出、多出“科研成果”。

科技创新需要“不耍小聪明”的“每一步”。只有通过更充分的体制机制改革,有效遏制科研之路上的各种“小聪明”,让科研人员认真走好每一步,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才能涌现出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