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焦虑?一个社会学家的观察——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演讲实录

我们为什么焦虑?一个社会学家的观察——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演讲实录
2024年05月30日 21:02 灼见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不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焦虑却越来越多,而且难以摆脱?5月15日晚19点,人文清华讲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王天夫教授发表演讲《我们为什么焦虑——一个社会学家的观察》,从社会学角度解析焦虑的根源,解答“我们为什么焦虑”的时代之问,揭示社会变迁对人的影响。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不平等、城市社会学、数字社会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Stata实用教程》、《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中国软件工程师:工作、生活与观念》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稿,约9000字。(全文读完约10分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线上线下的朋友们,晚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人文清华讲坛就“我们为什么焦虑”跟大家汇报我的一些思考。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剧场演讲,所以在候场的时候,我的确有点焦虑。焦虑就是这样一个时常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泛起的情绪,无处不在,让我们躲也躲不过。

01

从三个数字看个体与社会焦虑

1.容貌焦虑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是20%,这是2024年全球美容整形医师协会的年度报告中的一个数字,它显示的是在韩国首尔,每5个19岁-49岁的女性当中就有1个人做过医美整容手术。我们再来看下一个数字:69.7%,这个数字是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一项大学生调查里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有近70%的年轻学生因为自己的外貌而焦虑;在女性受访者中,这个数字高达78%。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数字:15%,这个数字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的一项研究中的数字,他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外貌欠佳的工作者,外貌更好的人获得了15%的额外收入。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讲,容貌焦虑是他们迈不过去的坎。

2.年龄焦虑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神奇的数字,35岁。35岁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年龄,对育龄女性而言,超过35岁会被称为“高龄产妇”;如果博士研究生35岁之后再去找工作,经常会被问“为什么35岁还没有把博士学位念完?”35岁的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年龄,在我自己的研究里,软件工程师通常会在35岁有一个巨大的工作转型,很多人必须在35岁完成转岗。对很多职场白领来讲,35岁就是一个坎,如果在35岁还没有提职升薪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不顺利。所以,有一位匿名受访者感慨道,“35岁就像一扇大门,它标志着多可能性在逐渐关闭”。

3.教育焦虑

当然,家有读书郎的妈妈们的焦虑是更能引起社会关注的焦虑。“海淀妈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标签,身处全国教育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竞争也最为激烈的地区,海淀妈妈们一定会为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担忧。上图左边的表格是一位海淀妈妈为她的儿子、女儿制定的课外培训辅导学习日程表。大家看得到,从周一到周日,一周七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费,两个孩子应该找不到任何大块的休息时间。

上图右边的内容是另一位海淀妈妈为孩子制定的学科目标。可以看出,有些科目的成就的确很高。上图中间的内容显示的是另一位海淀妈妈,以海淀最好的6所中学为目标,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开始制定计划。每个年龄段完成特定的目标,让孩子一步步从1岁积攒到10岁,延伸到11岁、12岁,让孩子能够成功地挤进这些在她看来更好的初中。所以海淀妈妈们对于学龄青少年孩子的精细管理与规划是她们内心焦虑的体现。

很多时候,我们把焦虑看成个人内心的感受,但对我而言,焦虑从来都不仅是个人的心理感受。回到前面讲的海淀妈妈,毫无疑问,她们的焦虑情绪可以影响整个家庭。例如,网上有个段子讲的是父母跟孩子嬉戏游玩的时候母慈子孝,一旦辅导作业时就鸡飞狗跳,焦虑的情绪会在亲近的人周围传染。

如果要一步步实现海淀妈妈理想中的目标和成就,所有家庭必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海淀妈妈的焦虑可能从与其他人比较、竞争的过程中产生:“人家的孩子这么优秀,我的孩子也应该那么优秀,如果我好好培养他,我的孩子一定可以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在现代数字社会里面,海淀妈妈的焦虑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出去,其他地方的年轻妈妈看到中国教育资源最好的海淀妈妈是这么在培养孩子,她也可能会想:“如果我也这样培养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成为这么优秀的人”。所以,焦虑是可以传播、传染、影响他人的。当然,有的人可能会利用、甚至制造和贩卖焦虑,从焦虑情绪中谋取利益。焦虑本身就具有它独特的社会属性,所以对于我来讲,焦虑真的是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课题。

02

进化中的焦虑

1.作为进化优势的焦虑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焦虑又会有哪些结论呢?首先,我觉得焦虑是一种特别平常的人类固有情绪,是进化过程中逐渐为人们习得的神经活动功能。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在遇到外来潜在威胁时,会内心不安、担忧、憋屈甚至害怕、恐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本能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优势,因为它提醒我们,让我们提前感知潜在的危险,做好应对的准备。所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远古祖先能够产生焦虑机制,他一定能提醒我们的祖先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如果另外一些远古的祖先生活安逸、没有焦虑,面对潜在威胁时没有任何警醒机制提醒他做好准备,那么在面对猛兽追捕时,这些远古的祖先可能早已经灭亡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的对象。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生存危机时,焦虑是一种让我们面对危险的警醒机制,它提升了我们在进化过程中生存下去的机会,所以焦虑复刻在我们大脑和基因之中,是我们本能的应激反应。

2.焦虑产生的机制

当然,在形成焦虑的神经活动机制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本身也改变了。先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显示,焦虑产生的机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动物的无意识本能反应一致,另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与思考能力。现代的生物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产生焦虑的过程跟大脑里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紧密相关,海马体和前额叶掌管记忆和深度思考这两种功能。所以焦虑可以储存在我们大脑的某个地方,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分析我们所处的艰难环境而给出判断,也可以共情其他人所处的艰难环境而产生。因此,无意识的本能和有意识的思考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人类焦虑的来源。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提到,焦虑是非常常见且频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所以我们要拥抱焦虑,不要逃避。这再一次强调,没有不焦虑的人,只不过产生焦虑的原因各不相同而已。

既然焦虑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习得的,对我们的生存而言是一种进化的优势,那它的另一层意思正是克尔凯郭尔所讲的“焦虑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为焦虑让我们感受生存的危机和外在的危险,所以我们想尽办法去应对它。弗洛伊德也说过“焦虑是我们行动的根本动力”,这是一种行动的机制,也是一种进化、进步的标志。在应对焦虑的过程里,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进步,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现代人类是能够产生焦虑的远古祖先的后代,所以焦虑不是一个非常令人意外的情形。

3.焦虑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焦虑呢?为什么现代社会里的人们会有更多的焦虑呢?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变了,环境变化太快,内心难以适应,形成了一种情绪与外在变化的错配。这让我想起80年代中期一个著名的流行歌手崔健的一句著名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确,不是我想焦虑,是外界变化太快,它让我不得不焦虑。

纵观整个进化过程,远古的祖先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在进化过程当中不断地进步,慢慢成为了地球上具有统御性的物种,自然环境里的恶劣情形对我们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慢慢变成了周遭的社会场景,这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缓慢绵长,但现代生活人们所面对的社会场景的变化却相当迅猛。

经济史学家对过去3000年人类产出的变化速度进行了模型估计,从上图可以看到,人类发展的真正加速开始于300年前的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地推动了人类的产出。很多经济产出最终沉淀下来变成生活当中的一系列基本设施。

左边这两张图是1990年至2013年间上海城市发展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浦东由江边的农村景象,改头换面变成了繁华都市,转变的速度非常让人震撼。右边这张图显示的是2008年至2021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13年间高铁的里程数增加到60倍之多。这两个个案只是相对典型的例子,足以直观地体现出,我们现在的节奏比以前快了很多。

4.焦虑对人的影响

外界快速变化,对我们内心有什么样的影响?上图显示的是我们2023年在中国科协支持下进行的软件工程师调查。在科协的帮助下,我们选取了计算机行业的相关企业,一共分发了7万多份电子问卷,希望软件工程师们回答,最终只回收了14000多份有效的问卷。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软件工程师拿到问卷后,自己写了代码让计算机自动填答问卷,很多问卷的完成时间只有几秒钟,所以我们把这些问卷进行了剔除。即使这样,还是收集到了超过14000份问卷并访谈了100多位软件工程师。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很多软件工程师非常担心他们的工作会被替代。21岁至35岁是入样软件工程师集中分布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有超过20%的受访者担心他们的工作会被替代,这跟我们前面讲的35岁年龄的焦虑是一致的。此外,皮尤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美国工人岗位很快会被人工智能替代;高盛集团的研究则显示,大约有3亿工作岗位近期会被人工智能替代;麦肯锡的结论可能更大胆,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30年有8亿之多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替代。有人预测,未来的社会可能是由人工智能驱动运转的社会。2017年10月,纽约客的一个封面显示,人类的宠物狗望着自己没法理解的电子狗,而封面里真正的人变成了机器人怜悯和施舍的对象。这个图景是比较悲观的,但事实上表示的是这个世界在飞速地变化,人类社会一路向前,可能会走到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地步。木心1982年在纽约写下《从前慢》这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容不下马车,也容不下邮件。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很多情绪配置错乱,让我们感到焦虑,但是我们一定要坚信,一生好好地爱一个人。

既然我们的焦虑是源于外界快速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内心情绪的错配,那么到底是什么推动外界快速变化,进而带来这么多不确定性,让我们的心灵有这种错配的焦虑呢?简单来讲,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社会过度追求效率和理性,一路向前,不受节制,给世界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

03

工具理性的反讽

我们在2021年做了另一个关于中国医师的社会调查。这个调查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实施,我们在全国28个省市回收了12000多份有效问卷,并且访谈了40多位医生。结果显示,公众对医生有两个极端的评价,一种评价认为医生是非常高尚的职业,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另一种评价认为医生是令人厌恶的职业,这种评价主要出现于医患冲突的案例之中。事实上,医生们有不一样的感受。数据显示,大约有75%的医生认为公众对他们的评价有误解,而这样的误解也有一些客观基础。对医生的出诊过程的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医生在出诊日会有平均超过8个小时的诊疗任务,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因为医生在出诊前要做很多准备,出诊后还要整理自己的出诊记录、材料等。在这么长的出诊时间里,我们可以想得到,医生的工作强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有超过15%的大夫在出诊日接诊的患者会超过50个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