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看待关系,你会少受很多伤

从这个角度看待关系,你会少受很多伤
2024年12月29日 18:14 KnowYourself

你有发现吗?《再见爱人》这档综艺每逢有外部嘉宾出场,都是其高光时刻,能毫无压力地登上好几个热搜。

而如果你认真观察,也会发现,节目里的三对情侣,往往在有外部嘉宾加入时,对自己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知。比如,有人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经济上存在依附的问题。

其实,节目的这种设置,以及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非常写实的。回想我们自己,你一定也会想起某些时刻,自己在关系或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烦恼、困境,是一个第三方的视角,为自己带来了解决难题的灵感。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 ——

和伴侣围绕着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吵,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时,一个见证了你们关系的好友,往往能比你们更能看清关键所在,并推动你们达成真正的和好;

在你觉得自己的发展遇到瓶颈、哪哪都不如意时,往往是从朋友口中才意识到,其实自己的生活已经不错了,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甚至,一部电影,也可以让我们想通某个困扰许久的问题;一本书,能让我们放下了过去的许多执念。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件事 —— 在我们的生活中,主动去靠近「第三视角」,让其参与到自己的生活里,对于解决困境和问题而言,其实都是非常关键和有用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尤其需要「第三视角」,「第三视角」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5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寻找「第三视角」

首先,是下面几种关系情境——

- 当关系陷入「循环冲突」时

当你发现你们的关系总围绕着同一个问题争吵,而双方永远都各执一词,始终无法调整自己的认知时,或许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向朋友、咨询师等说说,又或者去看看类似关系题材的文艺作品。

因为根据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关系中的循环模式会被双方情绪和行为的互动强化[1],当你们的情绪、行为和认知都没有得到更新时,不满和冲突只会不断加深。

一种在这种关系系统之外的抽离视角,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 当关系双方的认知差距太大时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ta到底爱我吗」这件事情上。

因为,每个人能理解、所期待的爱的语言都不尽相同。许多时候,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爱对方并且已经表达了出来,另一个人却浑然不知并觉得自己没有被爱。

当个体由于偏见、刻板印象或认知失误无法全面看待问题时,第三视角可以引入更多的客观性。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理论认为,通过外部视角的介入,个体能够重新评估问题的性质[2]

比如,一个见证了你们这段关系的朋友,其实往往比你们自己更了解这段关系中爱的浓度有多少。又或者,一部部拍摄了不同关系和爱恋形态的电影,能帮助我们理解「原来这也是爱的一种」。

而除了关系场景,「第三视角」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摆脱三种个人困境——

- 当我们觉得自己人生一片昏暗,开始感到绝望时

人在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和困境时,往往会陷入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形成「思维陷阱」。

它指的是人在困境中,负面情绪会让人看什么都觉得消极,就像被困在了一个暗箱当中,而此时人越思考,就是越在为这个箱子缚上一根绳索。

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如:总认为自己的月薪是同龄人里最低的那一档;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是身边人中最无聊的工作;总是认定自己的前途,是朋友里最昏暗的那个.....

而其实只要你随便找个人问问,就会发现,大家往往会认为你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让你绝望的处境在旁人看来,甚至其实还挺好的。

「第三视角」在此时,是那个能从陷阱外把人拉出来的手。

- 当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太清晰,或者觉得自我发展遭遇瓶颈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自我中心偏差」。它的意思是,我们人类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解读世界,忽略其他可能性。

这种偏差常常会在我们的某个人生阶段,成为局限我们继续向前发展、拓宽边界的原因。古人其实早已表达过类似的观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通过外部视角审视自我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过于主观的判断,增加洞察力。在这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强调,来自外部的积极关注和反馈,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更新。

《奇迹男孩》

- 当面对巨大的道德冲突和伦理困境时

我们的社会正在朝着价值观多元化发展,但我们每个人因成长背景的原因,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观,而在愈发多元的社会当中,这些价值观可能会有时候遭遇挑战。

这么一来,我们去寻求「第三视角」,看看不同视角中对世界的理解与价值观的差异,这会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更有帮助。

举个例子,朋友的妈妈在过去执着于认为,作为一个妈妈,就该以家庭为主。但今年,她看了电影《出走的决心》后,她在电影主创们的视角里,看见了作为妈妈的另一种可能性,也理解了那些不甘于困守家庭的女性。

在这些冲突发生时,我们其实可以尝试从第三视角,寻到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缝合线。 

「第三视角」有用,

关键在于这4点

为什么第三视角这么有用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

- 拉远我们与自身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个体与某一事件、目标或对象之间的主观感受上的远近。这种距离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以及假设性四个维度上。例如未来的事情比当前的事情更远,朋友的视角比自己的视角更远,假设的场景比现实场景更远。

心理距离较远时,人们更可能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关注事物的核心特质和大方向,这种抽象思维能够促使人们超越当前情境,运用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策略解决问题。

过于接近当前问题则会导致「局内偏见」(insider bias),即由于过度聚焦于眼前的困境而产生狭隘的思维模式。

把自己的视角从自身和眼前的困境中拉远,以他人的眼睛、艺术作品、纪实作品等作为自己的视角,实质上就是一个拉远心理距离的过程。

许多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 Kross 等人(2014)的研究也表明,当被要求用第三人称视角回忆负面经历时,与第一人称视角相比,参与者更能以中立和理性的方式分析问题,负面情绪显著减少,问题解决效率提高了约32%[3]

「第三视角」更可贵的一点是,它虽然拉远了我们与自身的「心理距离」,却又把这距离保持得刚刚好。如果拉得太远,可能视角会变成「上帝视角」—— 一种全然抽离、旁观的视角。

「第三视角」却是一种具备同理心和人性温度的视角,它来自有温度的灵魂。

这决定了,当我们从「第三视角」出发时,我们更能情景化地思考问题,对于走出困境而言,是更有帮助的。

- 实现人际视角的切换

当我们所代入、吸收的视角变得多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常常也会得到提升。

社会学家 Page(2007)在其书中引用的团队研究显示,由多样化背景组成的团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其效率比同质化团队高出约60%[4]

这正是因为,不同人际视角的交汇,有助于打破单一思维限制,生成更广泛的解决方案。

- 抑制归因偏差

第三视角还能够减轻个体的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

研究发现,当人们以第一人称思考时,倾向于将冲突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如「他就是自私」,而从第三视角看问题时,更可能归因于外部情境因素,如「他压力太大」。这种转变可以减少关系中的误解和敌对情绪[5]

另一方面,「第三视角」往往有一种更接近全局性的视野。人在思考问题时,会本能地淡化自己的责任,而全局性的视野能减少思考中的「自利偏差」,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削弱将失败完全归咎于他人的倾向。

- 避免过度「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个体将自己视为一个被外界审视和评价的「客体」,而非一个具有主观体验和内在价值的「主体」。这种倾向可能导致自尊下降、情绪焦虑以及行为局限。

第一视角使我们总会沉浸于自身体验中,关注的重点是「我在这个情境中的表现如何」。

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上,个体倾向于假设他人也同样密切关注这些细节,这是一种「虚假共识效应」。

而「第三视角」通过帮助个体从更全面、更中立的角度看待自己,减少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关注,从而有效避免自我客体化的陷阱。

通过第三视角,个体将注意力转向自我的感受和内在目标,而非外界的评价。 Fredrickson 和 Roberts 提出,自我客体化会侵占个体的认知资源,而从第三视角出发可以引导这些资源回归到更重要的目标上[6]

另外,社会比较也是自我客体化的重要来源,个体常以他人为参照物评估自己。而第三视角通过中立化比较情境,减少个体对「比较排名」的执着。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4 类重要的「第三视角」

1. 社交关系

社交关系、身边人,一定是「第三视角」最直接的来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维系好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越多元的人,就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堡垒,能接收到更加多元的积极情绪,也会收获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增加面对生活困境的底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社会支持系统中,我们能够不断地吸取不同的视角。

2. 文艺作品

优秀的小说、电影,都离不开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当中获得启发、找到共鸣。

心理学家 Green 等人就在研究中发现,深度沉浸于叙事内容(narrative transportation)能让人暂时从自己的视角中抽离,并从故事角色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处境,从而实现情感调节和认知重构[7]

3. 纪实作品

近两个月来,很多人从《再见爱人》里能看到自己关系的形态,这意味着《再见爱人》其实也是许多人婚姻中的「第三视角」。

除此之外,许多纪录片、综艺等呈现真实生活的影视作品,其实都是为人们提供了第三视角 —— 摄影机正是那个视角。

4. 游戏

优秀的游戏设计,都是和玩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游戏为玩家提供了探索自我和世界意义的平台,通过虚拟的过程,我们能对真实生活进行反思。

心理学家 Ryan 提出,游戏体验能够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如自主性、关联性),从而帮助玩家建立更深层次的意义感[8]

这在我们 KY 自己的用户群体中,也得到了论证。

KY 自主研发的《关系与自我解密卡牌》共有四种不同的玩法,这些玩法各有主题和挑战,而全都以坚实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

我们既可以和伴侣一起玩,在这四种玩法里探索关系的本质;也可以自己玩,去寻找关于自我的、被遮蔽起来的真相。

许多人认为,玩过这个卡牌游戏后,ta才发现自己原来有这样一面、自己的关系,原来和自己想象的模样有那么大的不同。

很多玩家觉得,这个游戏已经成为ta们生活和关系里,很重要的「第三视角」。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那顺带一提,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点击这个小程序购买啦。

最后

我们不必执着于自己的困境中困兽犹斗,许多时候,都可以相信外部的力量。

这是朋友的意义,也是艺术、游戏、创作的意义。

我们虽然只有一颗心和一双眼睛,但因为置身世界当中,事实上,我们又可以从不同的眼里,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看待这个世界。

这可能也算是这个世界,比较美好的一点馈赠吧,所以不要浪费了喔。

如果,你身边也有正受困于某种烦恼中的朋友,不妨 转发 ,提醒ta,有时候,记得换个角度,找个办法把自己抽离出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