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知|2024BIBF北大社推荐书单

当代新知|2024BIBF北大社推荐书单
2024年06月17日 09:01 柿子06028

当夏日的微风轻拂过历史悠久的京城,

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如约而至,

这不仅是一场书籍的盛会,

更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这场盛会的积极参与者,

精心挑选了六大系列图书,

它们如同六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这次书展的银河之中。

传世经典,

让我们回味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

当代新知,

引领我们探索时代前沿、感受思想激荡。

中国话题,

讲述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新鲜故事。

科技日新,

映照出人类智慧的光辉,看见无限的可能。

国际中文,

展现全球多元对话,探讨人类共同命运。

文明互鉴,

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在互鉴中共同进步。

愿每一位走进BIBF的读者,

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

那本书,那扇窗,那座桥,

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旅。

No.1

《大国宪制

 ——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修订版)》

苏力 著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No.2

《中华文明五千年》

冯天瑜 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中华文明五千年》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向世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

No.3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著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No.4

《中华文明史(共四卷)》

袁行霈 主编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突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丈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名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No.5

《理性主义的政治学:

 流变、困境与超越(精装插图版)》

唐士其 著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义传统的起源和流变。作者把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理性主义体现为对普遍性、永恒性和确定性因素的关注。西方思想的这样一种特质,带来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深刻影响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方面,西方近现代政治理论高扬人的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在制度设计方面较为完善,但同时又陷入制度迷信的困境,而且在政治价值领域面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 

本书对西方理性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始终以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参照。与西方理性主义相比,中国传统思想虽然承认规律的不变性,但并不存在本质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从而既避免了相对主义的倾向,又为事物的个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保留了足够的空间。本书通过两种思想传统的对比,以及概括介绍海德格尔等当代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反思,提示了一条结合中西方优秀思想资源、超越两者固有缺陷的道路。

No.6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精装版)》

翟学伟 著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No.7

《中国人的习惯》

邱泽奇 著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No.8

《国粹:人文传承书》

王充闾 著

国粹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生价值、生活理念,它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精神、思想方面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而这种贡献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并一直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展的。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它以优美的散文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往事,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及中国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领悟日常的安生立命之道、斯文优雅的人生理念、生存处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和自豪,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书把人文传统与优雅汉语完美结合,富有诗情画意又极具激活力,让我们在守住中华国粹的同时,又能在当今世界明辨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拥有一颗永远的中国心。

No.9

《正道:中国文化传统》

张岱年 著

本书是新时期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全部系统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社会传习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它在中国万年文化传统中寻找规律,贯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与当今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在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神本精神的对比中,指明中外文明的互鉴。它对当今的读者传承中国传统,创新中国文化,是一本振聋发聩的启蒙书,也是当今中国人继承传统的学术普及入门书。

No.10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三版)》

洪子诚 著

《中国当代文学史》时间跨度1949—2000年,系统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和时期特征,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重要问题,描述了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的状况,并评述了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上编一至十五章,通过对左翼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文学资源、文学刊物、文学批评等方面的逐步变化,有说服力地展现了50—70年代文学“一体化”的趋势。下编十六至二十七章,呈现80年代起在政策变化、新的思想资源等因素影响下,文学体制和文学创作的新面貌。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性内容,包括翔实的注解和“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本书已输出英、日、俄、韩、吉尔吉斯、哈萨克、阿拉伯、越南、意大利、西班牙10种外文版版权(7种已出版),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力。本书初版于1999年,2007年出修订版,第三版对若干章节的文字表述有所调整,并核订全部征引文献。

No.1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版)》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著

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本书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全书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本书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居于同类书中最高。发行量超150万册。

本次是继1998年修订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一次较大的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适当调整了内容的写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达和史料错漏。

No.12

《重述中国:

 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

贺桂梅 著

本书尝试对21世纪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现象与理论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阐释。探讨的对象涉及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思想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内容较为宽泛,但论题非常集中,那就是自20—21世纪之交以来当代思想文化如何重新叙述中国。

本书的一个明确目标,是记录和阐释21世纪转型的中国。虽然也有追踪、勾勒20年当代思想文化史轮廓的基本诉求,但写作方式并不是一般性的历史研究,而是对正在发生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来展开探讨。在大量当下思想文化现象和思潮中捕捉到一些主题性的议题,进而努力把握较为全面的对象轮廓,在对核心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进相关的理论话题,这种写法使得该书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

No.13

《中国儒学史(九卷本)》

汤一介 李中华 著

《中国儒学史》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阐述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儒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为背景,阐释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表现的经学思想。其九卷内容,按历史顺序分册,分别为:先秦卷;汉代卷(含东西两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等。

No.14

《四时之外》

朱良志 著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完整书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