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争论不休的难题,到今天还没标准答案

这个争论不休的难题,到今天还没标准答案
2024年06月26日 09:03 柿子06028

你的一个抉择能拯救四个人,但是与此同时却将导致一个人丧命……这就是久经讨论的“电车难题”,它不仅挑战我们的伦理观念,更让我们重新审视在极端情况下的道德决策。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强行“抬杠”,但其实却是时时刻刻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决定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给哪些患者;企业决定是否牺牲环境利益来获取更高利润……

电车难题后来衍生出许多版本,例如:你可以推一个胖子下轨道挡住电车,拯救五个行人但直接导致他死亡;医生面对五个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能否杀死一个健康人来挽救他们;自动驾驶汽车在遇到不可避免的事故时,是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行人……

👆🏻首次以图书形式全景呈现

全世界大学课堂热烈探究的超级讨论题“电车难题”

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还有无数的普通人都在思考“电车难题”究竟该如何选择,反映了怎样的道德取向等,让小北带你看看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

功利主义的考量和“人非目的”

在2012年10月,琼斯女士扳动道岔,将一辆失控电车引入岔道,挽救了五人,却导致法利先生死亡。两个月后,琼斯获得市长的见义勇为奖,但翌年1月,她和旧金山市政府被起诉,理由是她“无权扮演上帝”,这种行为设下危险的先例,引发广泛讨论。

辩护方引用功利主义先驱边沁的话,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后果,琼斯的行为拯救更多生命,应被赞扬。而检方则引用了医生梅普斯的先例,他摘取一名轻伤者的器官,救了五名重伤者,被判一级谋杀罪,认为琼斯行为类似。

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是英国哲学家和法学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他主张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认为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带来的总体幸福量。

其中一位陪审员引用康德的义务论,强调不可将人视作手段。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是现代道德哲学两大主流学派,最终辩护方认为琼斯与梅普斯不同,她是预见不良后果而非故意杀人,转移而非制造危险。

最重要的是,在以往陪审员们做出判决时,往往是根据“感觉”而非一贯的理性思考,人们的直觉和“常理”才应该作为断案的依据。

心理学家:情感与理性哪一个重要?

在琼斯案中,控辩双方展开了各自的辩论,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双方都没有理解道德判断的科学依据。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显示,在对某些道德难题作出判断时,大脑中负责情感活动的部分比认知部分更为活跃。尤其是在直接人身侵犯(如摘取器官或推人下桥)时,这种现象更明显。

在道德决定中,情感永远战胜理性。科学表明人类道德判断方式与生俱来,亲手杀人比间接造成他人死亡更严重,因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厌恶故意杀人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生存。

可以推测,在面对直接的、亲身的杀人行为时,人们之所以有强烈的情感,这是人类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面对不直接但致命的决定时(如琼斯的行为),我们更依赖认知部分,采用“杀一救五”的原则。因为我们的情感和这一原则不矛盾,所以我们就很可能采用它。

尽管认知上琼斯与梅普斯或推人下桥者相似,但心理和情感上完全不同,因此陪审团应判琼斯无罪。

只要行为受到严格限定:双效原则

天主教的主教在琼斯案中主张琼斯无罪,依据的是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双效原则。该原则认为一个行为即使有恶果,也可能是允许的,前提是:

1)这一行为本身在道德上必须是善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

2)行为者不能主观希望恶果的发生,但是可以允许其发生。如果能避免恶果而同样达成善的效果,他应该这样做。

3)善的结果必须由这个行为直接造成,而不是通过恶果间接造成。否则,行为者就是以恶果为工具来达成善果,这是被禁止的。

4)善果之可取,必须足以弥补恶果的邪恶。条件四似乎与功利主义相符,然而最关键的是条件三。

对于琼斯案来说,显然四个条件都满足:1.改变电车路径在道德上是中性的;2.琼斯不“希望”造成法利的死亡,她只是“预见”并“允许”了这一副作用的发生;3.琼斯的行为直接的效果是救了五人的生命,只是后来电车(而不是她扳动道岔的行为)造成了法利的死亡;4.拯救五个人的善超过了失去一个人的恶。

梅普斯案不符合双效原则的前三个条件:梅普斯杀死无辜者,主观故意导致死亡,善果是通过恶果间接达成的,因此不可被允许。

听众的辩论:无私者的困境

在琼斯案中,一个电台收集了听众意见,许多人引用了“黄金定律”:“你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应当怎样对待别人”,来解读这一案件。

然而,黄金定律在电车难题中显得模棱两可,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解读。例如,如果被绑在岔道上的是你,你是否会让电车撞死自己以救五人?这引发了关于无私是否总是好的辩论。

不同的听众给出了不同的依据。马文认为,黄金定律作为大多数宗教的原则,表明了它的合理性,只是现代人因为自私自利,无视这条真理。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 )是澳大利亚伦理学家,他提出了很多无私的激进类比来证明,世界上只要有人受苦,其实我们就有道德责任。

斯特拉则支持尼采的观点,认为黄金定律造成懦夫文化,善和恶是由弱者定义的,因为他们憎恨强者的统治,她不会让电车撞死自己或亲人。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是德国哲学家,以批判传统道德和宗教闻名。他提出“超人”概念,强调个人意志和权力的重要性,认为传统道德是弱者对强者的压制。

萨拉从女性主义角度解释,男性倾向于抽象化问题,女性则考虑人际关系,尽管在真实情况下,二者的行为可能未必有太大差别。

围绕着电车难题的种种辩论,始终在持续下去,而且一直没有标准的答案,除了这些观点,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或是出于情感和直觉,或是出于理性。然而,究竟什么是道德的标准?

我们是否只是为各自的道德直觉寻找正当理由,那么道德思考还有什么意义?不过反过来说,道德思考同样也会改变我们的道德直觉,许多问题都因为道德思考的努力而与之前有所不同。

关于电车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经典好书

电车难题:

该不该把胖子推下桥

[美] 托马斯•卡思卡特 著

朱沉之 译

一场精彩而深刻的思想之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