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十大原理,读懂了受益匪浅

行为经济学十大原理,读懂了受益匪浅
2024年06月27日 09:02 柿子06028

Behavioral economics

你是否曾在商场里刷卡成瘾,好像信用卡里的钱不是自己的?

你是否曾为省下50块钱而不惜跑遍全城,却在另一天毫不犹豫地购买昂贵的奢侈品?

你是否有些用了十几年都不舍得换的家具,却在买了新房子后,毫不吝惜地将家具全部换掉,即使有些还挺新的?

这些问题,或许在传统经济学的教科书里找不到答案,但在行为经济学的世界里,它们却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行为经济学,这门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的学科,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逐渐改变我们对经济行为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解读人心和人性的语言。

从丹尼尔·卡内曼到理查德·塞勒,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连续青睐,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

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繁多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做出无数的决策,而这些决策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因素。

行为经济学,正是那把解锁这些谜题的钥匙。它告诉我们,人并非总是理性的,我们的决策常常受到情绪、习惯、社会环境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洞察这些非理性因素,理解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那么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你将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走向更加明智、更加幸福的未来。

0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人们在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受到信息、时间和计算能力的限制。

有限理性,由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所提出

凯恩斯曾将股票投资比作一场选美比赛,为了获胜,参与者不会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人,而会去猜测哪个是最能抓住别人眼球的美女。当所有人都持有同样的想法时,选美比赛便违背了它的初衷,演变成了预测大众看法的比赛。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一个数字选择实验来模拟这一现象:参与者要在0到100中选一个数字,最接近所有人平均数2/3的获胜。这要求参与者不断预测他人,进行多轮推理。

理论上,无限次推理的均衡答案是0,但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只能进行一到两步推理,选择数字在33和22之间。

这说明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无法或不愿进行深入的推理。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有限的思维能力,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而不是追求最优解。

02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人们对相同信息的反应会因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而改变。

一家小加油站的老板为了鼓励顾客使用现金,挂出了一个招牌,写着“现金3.25元/升,刷卡加收0.3元”,结果顾客寥寥。老板的儿子灵机一动,将招牌改为“现金折扣!刷卡3.55元/升,现金只需3.25元”,顾客立刻多了起来。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框架效应”的力量。同样的价格信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一开始的招牌使用了"加价"的表述,给人一种损失的感觉,容易引发顾客的损失厌恶心理。而修改后的招牌则采用了"折扣"的表述,给人一种获得的感觉,更能吸引顾客。

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的"框架"会建立不同的参照系,同样的结果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可能会被感知为获得或损失。而人们天生厌恶损失,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带来获得的决策。用积极、正面的框架来呈现信息,往往能更好地引导人们的选择,达到预期的效果。

03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人们对收益和损失的反应不对称,损失带来的痛苦通常比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更强烈。

面对稳赢小钱和高风险赢大钱的选择时,大多数人倾向于稳赢;但当赢小钱和赢大钱的风险都增加时,他们却愿意冒险。这种行为的悖论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解释。

人们更关注财富的变化,而非绝对量。投资者更看重盈利或亏损的数量,而非总资产。面对相同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而面对相同盈利时,则倾向于保守。

损失带来的痛苦大于同等金额盈利带来的快乐。先前的决策结果会影响后续的风险态度,前期盈利会增强风险偏好,而前期损失则加剧风险厌恶。

前景理论为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维斯基提出,对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康纳曼更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之,人们的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财富变化、风险偏好、损失厌恶以及先前的投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前景理论的重要性堪比相对论之于现代物理、集合论之于现代数学。可以说,至少一半的行为经济学理论都或多或少地与前景理论相关,而只有掌握了前景理论,才真正算是入了行为经济学的“法门”。

04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赋予更高的价值,即使这些物品在市场上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

想象一下,你手中有一个杯子,你会如何定价?如果这个杯子突然变成了你的,你又会如何决定?一个有趣的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拥有”和“未拥有”时的心理差异。

实验的参加者被分为A、B两组。给A组每人发一个杯子,告诉他们这个杯子完全归他们所有,他们要做的就是在现场将杯子以某个价格卖掉或者将杯子带回家。B组可以选择一个相同的杯子或者选择一笔钱。

A组中选择将杯子卖掉的人,平均卖价是7.22元;B组中选择要钱的人,为一个杯子平均要价仅为3.22元。这说明,自己的杯子是贵的,别人的杯子是便宜的。一旦物品成为“我的”,它在我们心中的价值就会飙升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就是在1980年由塞勒发现的禀赋效应。它告诉我们,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远大于对同等价值获得的喜悦。换句话说,我们对“失去”的恐惧,比对“得到”的渴望更加强烈。

05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初始信息(锚点)的影响,即使这些信息与决策无关。

在一条街上,两家早餐店的生意看似不分伯仲,但左边的店每天却能多赚两三百块。秘诀在于:右边的店问顾客“要不要加鸡蛋”,而左边的店则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

这个简单的变化,让左边的店卖出了更多的鸡蛋,因为顾客的“锚”——即决策的起点——被设定在了“加几个鸡蛋”上,而不是“加不加鸡蛋”。

这就是锚定效应的魔力:通过设定一个初始值或“锚”,引导顾客做出商家期望的决策。左边的店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让顾客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消费。

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定价就是应用锚定效应的缩影

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了解并运用锚定效应都至关重要。商家可以通过设定合适的“锚”来吸引顾客,增加销量;而消费者则需要货比三家,获取更多信息,避免被商家的“锚”所误导。

锚定启发法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工具,它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了解并善用这一原理,无论是在商业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06

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

人们在决策时会忽略相似选项之间的共同点,只关注不同点,从而影响其选择和判断。

逛街路线不同,购物选择大相径庭。比如在香港,从旺角逛到铜锣湾,你可能觉得贵得什么都买不了;而从中环逛来,你会觉得便宜,买得更多。这就是“聪明人”先逛高档区的秘诀。

广告牌也是同理。满街都是广告,人们往往视而不见;但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广告牌,路人反而会多看几眼。这是因为广告商利用了孤立效应,让广告更突出,吸引注意力,制造新鲜感,从而提高广告效果。

由于沿线的景致单调、重复、周边视觉障碍物少,因此造就了高速公路广告牌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有简单、醒目、记忆永固、传播时效强、广告效果显著等优点,有利于受众全面地接受。

简而言之,无论是逛街还是广告,顺序和环境都大有讲究。“聪明人”懂得利用环境影响心理,而广告商则擅长运用孤立效应抓住眼球。这背后,都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刻洞察。

07

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

人们受到多数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动影响,而跟从大众之思想或行为。

一位大亨在天堂找不到座位,便喊出“地狱发现石油了”,结果其他大亨纷纷跑去地狱,最后连他也半信半疑地跟去了地狱。

羊群效应在群体决策中很常见,多数人意见一致时,个体往往会支持,哪怕这是错误的,而忽视反对意见。媒体和意见领袖经常成为羊群效应的推手,一条传闻或观点经过传播就可能变成"事实"或"民意"。

然而,羊群效应也有其合理性。在信息不对称、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跟随他人确实是风险较低的选择。它还可以带来示范学习和协同作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有益的。

总之,羊群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既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也要认识到其积极一面。

08

适应效应(Adaptation Effect)

人们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会逐渐适应新的状况,使得原本强烈的情感反应减弱,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体验。

很多截肢者最终比我们这些“正常人”预期的要快乐得多。这背后的魔法就是适应效应——他们接受了现实,适应了新生活,幸福感像凤凰涅槃一样,从灰烬中重新燃起。

而那些沉迷于享乐的人,总是在追逐短暂的刺激,却永远无法真正抓住幸福的尾巴。因为享乐手段有限,人们很快就会适应,从而难以再感受到幸福。

适应效应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墙。它提醒我们,幸福不在于逃避生活的挑战,而在于不断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09

曝光效应(Exposure Effect)

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并以自己熟悉与否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曾饱受争议,文化艺术界名流甚至嘲笑它是“奇形怪状的玩意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巴黎人民逐渐接受了这个钢铁巨人,如今它已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1887年2月14日发表在《时代》杂志上的古斯塔夫·埃菲尔漫画,将埃菲尔铁塔与金字塔进行了比较。当时,一些重要的艺术家成立了“三百米委员会”,给工程部长寄出了名为《艺术家反对埃菲尔铁塔》的请愿书。

这个故事颠覆了我们对事物感觉的常规理解,通常我们认为“再好听的音乐听多了也会厌倦”,然而,埃菲尔铁塔的例子却展示了人们“日久生情”的心理倾向,即越熟悉越喜欢。

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在2000年美国大选期间,姓名以"B"开头的人更支持布什,而姓名以"G"开头的人更支持戈尔。又如,成名科学家比无名研究员更容易获得奖项,部分原因是评审委员会更熟悉他们的名字。

"曝光效应"是一种双刃剑。它能够增加人们对于频繁接触的人或事物的好感,比如经常见面的朋友之间关系会更亲密,重视宣传的企业品牌也会更加知名。但同时,如果某些事物本身让人反感,频繁出现反而可能加剧负面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善用曝光效应来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只要不再低头走过,而是积极地与周围人建立联系,就是一个积极的开始。

10

知识幻觉(Knowledge Illusion)

人们通常高估自己对某个主题的理解程度,误以为自己比实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股票论坛上,股民们热衷于追逐那些神秘莫测的小道消息,这些消息往往比官方消息更能刺激交易量。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是,股民们认为正规消息价值有限,而小道消息却让他们感觉自己掌握了不为人知的秘密,产生了"知识幻觉",进而导致"过度自信"。

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往往缺乏甄别和处理能力,容易基于错误信息做出决策,导致失误。即使面对正确信息,也可能因缺乏经验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斯蒂芬·霍金有一句名言:“知识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对知识的幻觉。”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谦逊的品质,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幻觉,承认理解的局限性,从而避免思维陷阱,做出更明智的思考和决策。

你还知道哪些行为经济学的原理?

谈谈行为经济学曾经带给你的启发?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董志勇 著

洞悉思维深处的奥秘

指出“荒唐”决策的本质

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