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与国家:东周至秦汉时代社会治理的二元结构

民间与国家:东周至秦汉时代社会治理的二元结构
2024年06月19日 09:04 柿子06028

民间与国家:东周至秦汉时代社会治理的二元结构

●活动时间

2024年6月23日19:00—20:30

●主讲人

曲柄睿  北大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李  亮  北大社会学博士,北大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主讲人

曲柄睿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和中国思想史。在《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两项。

李亮

李亮,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会员。

活动简介

东周至秦汉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社会治理结构也呈现出“失衡”的状态。即“德”与“术”的双向背离。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整个社会治理结构向着相反的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趋上,即国家治理秩序的重塑;一种是趋下,即民间治理秩序的重构。民间秩序场域中,“德”的比重偏大,向着个体性任侠风尚发展;而国家秩序场域中,在官僚制形成的过程中,“法术”的因素越来越强大。

政霸体制是东周时代国家秩序重塑的过渡阶段,它既植入了君主制政体的影子,也残留着封建制的基因。在这种近似混沌的状态中,政霸体制起到了消解旧制度(封建制)崩溃带来制度性真空,为君主制政体的生长预留了时间窗口。

同时,至战国中晚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在国家秩序之外,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民间秩序形制,即游士和游侠群体的出现。他们“扶危济困”,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所演化出的行为方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影响中古中国的“任侠之风”渐成。

那么国家秩序与民间秩序在形成过程中各自具有哪些特征?它们之间的内部关联性是什么?“德”与“术”在各自的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何种形制特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忽如远行客》和《楚兴》中得到些许的回应。

相关图书

《忽如远行客:秦汉的游士与游侠》

本书叙述了秦汉时代游士与游侠兴起又渐趋消亡的过程,描绘了这一时期广阔的历史图景和多彩的社会风尚。在关注历史运动的大背景和大关节的同时,将学术研究和非虚构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范雎、张良、韩信、刘敬、贾谊、汲黯、郭解等前人虽有了解但又缺少细致解读的人物,由心理历程到生命历程,做了深入挖掘和解析,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于诸如战国变法运动的开展、秦国的主客矛盾、汉初的王国、汉文帝的历史形象等学界虽有讨论但尚无定论的问题,本书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楚兴:霸主时代的政治与战争》

周制为什么演化为了秦制?为什么楚国发展出了比黄河流域任何国家都先进的政治组织?齐晋楚秦四大强国是如何通过战争维护国家间秩序的?本书以身处边缘的楚国为切入点,用历史社会学范式来剖析楚国兴起的地缘优势、先进的政治文明、优秀政治家的卓越智慧、楚人的进取精神等,为我们讲述了楚国从边缘地带逐渐发展为南方政治中心,并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化过程,也梳理了300年春秋史的政治变迁逻辑,即上承周制下启秦制的政霸体制,揭示楚国政治与3000年华夏文明的密切关系。

收看方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