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9,在这十年间,行业见证了中国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起草、颁布、执行,也见证了酱酒份额由小变大,酱酒品类由高端引导到全面引领,酱酒在高端市场份额由部分占领到“一香独秀”的全面跨越。
未来中国酱酒的市场规模应该会超过2000个亿,产区也会不断扩大,中国酱酒的发展品类和产品,也会在酱酒的持续热度下获得不断创新。
01
茅台引领酱酒热
茅台作为酱香型白酒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茅台深受世人追捧无形中助推了酱酒热。
2009年,贵州茅台实现营收接近100亿元,净利润40亿元左右;
2018年,贵州茅台实现营收接近736.39亿,净利润352.04亿元。
2009年,全国酱香白酒整体销售规模,在200亿元左右;
2018年,全国酱香白酒整体销售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在1200亿元左右;
2018年,全国酱香酒产量达到70万千升,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比约为5%,而销售额,在全国白酒的的占比提高到了8%,净利润约为45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33%,三分天下。
在这10年间,无论是销量、业绩、还是口碑,酱酒都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甚至掀起一股酱酒热,茅台在这股酱酒热潮中充当领头羊角色。
如今,高端酱香酒比浓香型白酒更受欢迎。《北京市酒类流通报告》表明:2018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一共喝掉65亿元茅台、15亿元五粮液、以及8亿元国窖1573。
02
酱酒工艺稀缺性
酱酒独特的酿造工艺,使得酱酒整个品类成为了白酒行业稀缺型品类的表率,其他名酒厂和香型都有稀缺型产品,但是酱酒是整个品类的稀缺型,造就了酱酒当前的市场井喷期。
简单来说,想喝好酱酒的人多了,但是真正的好酱酒却并不多。按照茅台镇官方统计的,整个茅台镇所有酱酒生产工厂加起来的酿造总量不超过30万吨,这几年因为查环保,还关停了一部分不达标的小作坊,因此真正纯坤沙的酱酒产品根本不足以满足市场销售需求。可以说,目前大多数的酱酒产品,尤其是低价的酱酒产品,大多数都是串烧、翻沙、碎沙工艺的酱酒,离真酱酒还有很长的品质距离。
从时间上来说,酱香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原酒储存最少5年,因此整个从生产到出酒,一瓶纯坤沙的酱酒,最少经历了5年时间。普通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周期28天,普通的浓香型的白酒一般以40-60天的发酵期为一个生产周期,因此造成了清香酒便宜,浓香酒中档一点,酱香酒高档一点,这是生产周期和决定的。
从时间角度来说,纯坤沙酱酒的稀缺性是有时间决定的,整个产区因此总量无法扩大,造成了酱酒产品的持续稀缺和未来持续的井喷。
知识普及:
民间的“坤沙”,一般指传统工艺的酱酒,以茅台酒为标杆,不顾及成本,只在乎品质。容易混淆的是碎沙酒、窜沙酒。其中,碎沙、坤沙都是生物发酵过程,只是传统、非传统之别,好的碎沙酒,可能好于次的坤沙酒。窜沙是物理制造过程,属于合法的新工艺白酒,常见于低端白酒。
酱酒是世界上酿造周期最长、酿造工艺最繁复、耗费粮食比例最大、香味物质最多的酒品。哪怕是一款糟糕的传统酱酒,生产成本也得40元。
03
53度酱酒更符合消费习惯
不管什么香型的白酒,消费者最后随着年龄变化味觉衰退,对于酱酒的依赖会越来越重。因为酱酒的口味比较重,所以更容易刺激中老年人的味蕾。越来越多的人一旦尝过酱酒后,就很难会到清香或浓香酒。
酱酒爱好者的普遍体验是习惯了酱酒之后,基本上很难再习惯其他香型的白酒。正如不经常吃辣椒的人,在成都吃一段火锅,在吃没有辣椒的菜肴,基本上没有“味道”,因为味觉被辣味强烈的刺激后,没有辣味等同无味。
目前,50、60、70后这个三群体是酱酒当前主力消费人群,50后2.03亿、60后2.4亿、70后2.17亿,总共有6.5亿群体的消费群体,从主力人群来说,酱酒可以收割的群体和时间最少有3亿人和10年周期。
从消费分级来说,白酒作为成瘾性食品,消费往往是从轻度消费者到中度消费者再到重度消费者的变化,是随着饮用的次数和频率不断变化的,口味也由轻向重转变,如果把清香型比喻成白酒轻度入门型产品,那么浓香型就是中度消费者普及型消费,而酱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产品形态注定是重度专业型消费。
04
酱酒喝后不上头
白酒上头是乙醛和杂醇油的影响,乙醛和杂醇油能使血压升高,引起头晕头痛。于酱香型白酒而言,它是采用自然发酵、手工酿造的纯粮食白酒,由于它没有烧制过程,不勾兑人工酒精,不添加任何的添加剂,酒中不含乙醛和杂醇油,喝后不上头。
此外,酱香型白酒喝了不口干。酱香型白酒是高温馏酒,工艺有利于低沸点挥发性物质的挥发和高沸点物质的有效提取,形成酱酒低沸点物质相对较少、高沸点物质相对较多的特殊成分体系,是酱酒饮后不口干、不上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茅台酒以“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为诉求,健康诉求迎合了消费需求。同时,经常喝酱酒的消费者以喝了不难受,醒酒快的美好体验爱上了酱酒。酱酒带给消费者的体验印证了健康,也是酱酒热的内在驱动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