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买房焦虑,2.6亿人要换一种方式生活

治愈买房焦虑,2.6亿人要换一种方式生活
2022年09月28日 19:51 蓝白爱吃方便面

最近喜欢晚上出去吃饭,来治自己的精神内耗。

才到9点多,饭馆里人就走完了,只剩我们孤零零的一桌。

老板搬个凳子笑眯眯的坐在旁边,也不催也不撵,我们实在顶不住这种被过分关注的巨大心理压力,落荒而逃。

同样的馆子,同样的饭点,同样的老板。

我记得,以前到大半夜,还是人声鼎沸。

听说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了457万,比5年前翻倍。

这种惊人的增速,明年很有可能会突破300万。

卷到极致,就会出现各种怪像。

以前是从下往上考,现在考研是倒流,从“双一流”考到“双非”,今年西藏民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报考人数暴增。

考公,对名校出身和学历的考量,也越来越苛刻。

专家说高考后就要准备考研,热搜上总是出现整个宿舍全部考研上岸的宣传。

是的,今年大家过的都不容易。

要说最惨的,我觉得还是房地产。

说一组数字,大家感受一下。

上半年,全国卖了6.61万亿的房子,对比2021全年18万亿的销售额,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全国排名前100的开发商,销售额腰斩。

37个重点城市,上半年卖地收入加起来8000亿,降了55%。

63个三四线城市更惨,加起来卖地收入也只有3266亿,降了64%,已经斩到膝盖了。

但有一个数据,挺有意思的:

房租。

前段时间,有一期我不是发了解读CPI的视频么,其中提到:

房租连续第4个月同比下降,降幅还在不断扩大。

然后评论区和弹幕,就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说,今年房租非但没有降,反而逆势上涨,合适的房子都不好找。

有人说,明显感受到房子更好租了。

大家看,收入、房价、消费、就业、预期,满眼望去,一股泥沙俱下之感,没有疑问。

但房租这个指标,怎么就产生这么大的争议?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分化。

CRIC城市租售系统数据,8月租金环比下跌的城市,达到了35个,同比下降的城市,多达43个。

从今年4月开始,55个城市的个人房源租金,同比进入负增长通道,目前租金水平已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

哪些城市跌的比较凶呢?

大庆,西宁,温州,哈尔滨和南宁,跌幅都超过了2%。

像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北海的租金,都处在20元/平方米/月以下。

郑州甚至还出现了房东摆摊求租,降40%还无人问津的事。

但另一边,我们看到,8月55个城市里,租金TOP5的城市,依然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

尤其是上海,6月之后,挂牌供应环比大增147%,租赁需求热度环比大增95%。

除了那些房龄超过30年、单间只有十几平米,家电家具老是坏的破房子。

如果具备大学周边、地铁口、好物业、精装这些因素,都非常抢手。

一个更典型的数据是:

不同收入群体的租房分化。

有份报告,上半年的疫情后,以白领为主力客群的3001~6000元/月/套价格段,需求占比上升4.8%。

但是,以蓝领为主力客群的1501~3000元/月/套价格段,需求占比下降5.3%。

追求租好房子、高品质房子的人,非但没有随疫情下降,反而逆势上升。

这并不奇怪。

一线城市的核心和近郊,新房供应极度稀缺,二手房交易占比超过60%,早已进入了存量房时代。

你这老破小炒的再高,学区再好,跟租房的人又有什么关系?

对一个租房的人来说,诉求只有一个:

房屋的使用性。

时间越久,房屋老化破败,小区无人管理,有的家属院甚至连“小区”都不算,停车困难,防火防盗都成问题。。。

还不如加点钱,找房龄更新、居住体验更好的地方住。

《经济日报》今年6月份有个报道,就提到了,这些规模巨大的存量房,保值增值难的问题。

报道里专门提到:

提升出租意愿,为租赁房市场提供更多的房屋供给,解决供给难题,才是盘活存量房的重点。

所以大家看,当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在寒冬里看不到尽头,巨型城市依然备受追捧。

房租分化的背后,可能就是世界的“参差”吧。

为什么房租这个指标,跟大家普遍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收入消费压力,房地产销售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呢?

上一期解读CPI房租数据时,跟大家聊过一个观点:

租房市场,与购房市场完全是两个逻辑。

租房,一面代表了就业,另一面,代表了对房屋居住这一项本质功能最渴求的刚需。

拿就业来说,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2.7万人,比去年增加2万人,增量是5年以来最多的。

如果再算上其他城市毕业,奔赴到大都市谋生活的人呢?

我们看招聘网站的数据,去年秋招,四个一线城市毕业生的招聘量,占总体校招量的32.7%。

占前十大城市的毕业生招聘量的比重高达54.6%。

虽千万人吾往矣,说啥也得去大城市找找机会,这是大城市房租与中小城市房租分化直接原因。

再来说居住。

“人房错配”,才是决定租房市场的核心原因。

我们看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9月14日,住建部副部长姜万荣说:这十年,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

他还引用了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6平米。

全国家庭户住房建筑面积总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0亿平米。

总量500亿平米,人均38.6平米,怎么看都够住了。

岂止是够住,只看总量和平均,住房早就过剩了。

但重点不是总量和平均,不是我和首富存款加一块有几千亿,而是结构分布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梳理过一组数据:

深圳、上海、北京、苏州、南京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比,全部低于30%。

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和武汉高于30%,但都没有超过35%。

不光是居住面积的冲突,还有住房品质的分化。

比如电梯。

统计局刚发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

在中国,只有19.7%的家庭住房有电梯。

这个数字是不是让你很惊讶?

惊讶的还在后面。

在繁华的上海,电梯房的比例,只有37%。

还有东北这些城镇化比较早,老房子比较多的地区,黑龙江、吉林电梯房比例只有25.9%和29.1%,辽宁也只有32.7%。

上面提到了存量房时代,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巨大规模的存量房,意味着好房子的极度稀缺。

有一期视频,蓝白跟大家聊过。

以郑州为例,看二手房网站的挂牌量,高达8万多套。

怎么说呢,给人一种遍地都是房子的感觉。

如果只看中心城区,不看下面的县市,还剩6万多套。

选房龄15年以内的,还剩3万多套。

选集中供暖的小区,还剩两万六千套。

选90-140平,三室的房子,小三房或大三房,筛一遍之后,符合条件的挂牌房源,只剩4000套出头。

一千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主城区,15年以内房龄,小三房,带电梯暖气,完全是主流刚需置业的标准。

这还没有要求临近地铁、品牌物业、外立面、容积率什么的。

所以,房子,早就不缺了,是好房子缺。

一切问题的源头,还要从我们的房地产机制聊起。

自从1998年第一次“房改”开始,房地产市场一直“重销售而轻租赁”,商品住宅才是楼市的主流。

朋友之间说起房子,提到租房的都是一脸鄙夷,提到买房都会竖起大拇指。

不能怪购房者势利,只能说商品房捆绑了太多资源。

租赁市场之所以无法成为主流,租户缺乏安全感,个人房东出租房源占主流,还无法享受到学区、落户、医保等一系列与业主相同的权利。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的工作报告里,有一个关键词:

新发展模式。

原话说的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新模式,对应的,就是上面说的“重销售、轻租赁”的旧模式。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和日本,是什么模式。

美国的长租公寓已经发展100多年了,投资这一块,有开发商、房地产信托基金、各种投资基金来做。

管理有专门的运营商,搬家、租家具、帮租客融入社区,啥服务都有,比如美国最大的公寓运营商EQR,1969年就成立了,现在拥有近10万套公寓。

日本的特点,是更凸显精细化,面积大多以25-30平方米为主,啥电器都有,基本都是拎包入住。

日本主要是规模化运营的包租模式,2000多家中介公司,绝大多数房源都是私人住宅委托,中介公司承担房屋租赁、装修、设计。

还有专门做公寓托管的机构,定期向业主汇报房屋的租赁情况,清扫、保持建筑物的美观和整洁,处理租客的投诉,甚至还给租客提供24小时的紧急联系服务。

现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日元,合人民币达到了7500多亿。

人家能发展到这一步,也是有原因的。

美国和英国的首次购房年龄是35岁,日本和德国达到了41岁。

我们的首次购房年龄,只有27岁,这我觉得还是往高里说了,身边不少大学还没毕业,甚至高考完家里就张罗着买房了。

中国人的买房焦虑,对房屋产权的狂热追逐,还体现在另一个指标上:

住房自有率。

咱们国家的住房自有率,达到了96%。

美国只有64.2%,日本只有61.9%。

现在,我国的机构化长租房占比还不到5%,而德国达到了22%、美国则是30%,日本最高达到80%。

政策的倾斜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说个最近的事,就在9月份,《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

为了杜绝黑中介和二房东各种乱象,从资质源头上,对中介和长租机构做了界定,干中介的只能做二手房买卖,只有长租机构才做称之为“住房租赁企业”。

新华网有个报告,叫《2021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

其中做了个预测:未来10年,是住房租赁市场的黄金十年,超过2亿国人,都要租房生活,市场规模会达到10万亿的级别。

10万亿是什么概念?

上面跟大家说了,上半年,全国卖了6.61万亿的房子,这都快顶得上房地产一年的销售额了。

所以大家看,房租分化这件事背后,藏着千头万绪的线索。

涉及到大小城市的住房面积冲突,房子品质的千差万别。

还有长时间过于依赖商品房,忽视租赁房市场的建设,导致奇低无比的租房占比。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搞租住同权,租房落户,租房积分,租房家庭的小孩也能上学。

从工作报告里的长租房定位,再到地方上新的租房条例,政策对租房市场的加持力度,只会越来越大。

顺着这几个逻辑,我们总结就是:

1,在大城市,租房难,租到好房子更是难上加难,与其说我们将迎来租房时代,倒不如说,即将到来的是“品质租房时代”。

“黑中介”,“隔断房”,“二房东”跑路,发布虚假房源,这是每一代毕业生出校门都踩过的坑。

只有让更多人租到真正意义上的好房子,才不会让下一代年轻人重蹈覆辙。

2,保障房、长租房,都是租房时代的重要拼图。

海通宏观测算,十四五全国要建748万套租赁房,今年要建200万套,投资接近3000亿。

保障房当然是好事,但有一点:

5年,700多万套,够不够?

当然不够。

且不论建设周期太长,很多人等不到建成那个时间。

就说规模,几十平米的小户型保障房,就算三口之家挤进去,那也只够2000多万人住,相比未来10年2.6亿人的租房需求,相差以十倍计。

剩下的巨大需求,只能靠长租房来填补。

从2011年开始,长租房已经走过了11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租赁市场里,专业化租赁模式的代表,自如在过去11年间,踩中了三次租赁发展浪潮。

第一个阶段的长租市场,存在三大错配:

产品错配,房东们租的,不是年轻人想要的房。

服务错配,传统租房模式,房东和租客都不省心。

品质错配,老旧房源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品质要求。

2011年10月自如成立,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长租赛道,填补了市场专业化机构的空白。

第二个阶段,政策加持,长租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进入爆发期。

10家头部长租公寓的存量房源总数,从2018年的35.6万套,增长到2020年的73万套。

在这个过程里,自如成为了中国城市租住问题的破局者。

进入10座城市,管理着100万间房源,累计服务50万业主、500万自如客。

家服产业链覆盖搬家、保洁、清洗、维修、保姆、收纳近200项生活服务。

深呼吸2.0房源,从板材、辅料、施工到空气检测,全面阻断甲醛污染。

第三个阶段,大浪淘沙,行业进入精耕细作时期。

房子也有年龄,怎么才能在房产有限的⽣命周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要说到房子的两块价值:

居住价值,和资产价值。

1,生活品质,自如推出了合租产品“友家7.0”,整租产品心舍2.0,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享受到美好居住⽣活解决⽅案。

配套上,有刚才提到的全覆盖家服,还有全屋一键智能产品的“灵之”,线上的自如优品家居商城。

2,资产品质这一块,值得重点说说。

在长租行业扩张的过程里,我们看到:不少公司用“高收低租、长收短付”的手段壮大规模,导致业主的租金打水漂,租客无家可归的乱象出现。

自如的“增益租”模式,能实现房东、租客、平台三方共赢。

简单说:无差价、无空置期、收益有保底。

业主选择自如,以成本价装修自己的房子,然后再商定出租的价格,双方签1-10年不等的长期合同。

无差价,意味着自如会向业主说清楚,每一分钱用在哪里、花每一分钱的原因。

无空置期,出租时效比起传统普租的45天,可以缩短到15天。

收益有保底,无论市场如何变动,自如都会向业主提供80%- 90%保底收益。

这种模式下,自如相当于从“长租平台”,变成了“房东合伙人”。

这么一来,租客有了更好的品质和服务,房东没了房屋空置和收租的顾虑,平台与房东、租客共同承担,所有的收益和风险,都是透明的。

简单说,在长租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

房屋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是二手房炒作买卖增值。

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

从买卖增值,过渡到房屋的使用性增值,才是房地产的健康状态。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里,似乎一直贯穿着巨大的买房焦虑。

我平时收到的各种问题:

毕业了要不要回老家买房?

准备订婚了要不要掏空家里的六个钱包买房?

想留在大城市,是否一定得背着巨额房贷?

买房,有多少钱就买多少房,哪怕外出打工闲置不住也要买,哪怕借遍亲戚朋友也要让孩子在大城市有套房。

开发商高周转盖房,购房者加杠杆买房,银行把房产作为最优质的信用抵押品。

为什么今年所有人都在抱怨内卷?

说到底,是楼市过去10年激增的负债,叠加今年的收入下降,日益剧烈残酷的丛林竞争,让亲戚朋友同事都陷入了比拼怪圈。

刚来B站的时候,蓝白跟大家聊过:

这是整个社会基于住房恐惧,房企、购房者、银行都“用力过猛”的产物。

想根治这种“群体心理病”,我们需要时间。

有钱人,当然可以去买动辄千万的豪宅。

但租房者,不会再被冠以“苟且、穷酸”这样的标签。

在巨型都市里,年轻人同样可以构筑自己体面、独一无二的生活。

数亿摆脱买房焦虑的人,他们可以过的更有尊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