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价格联盟”瓦解的背后

车企“价格联盟”瓦解的背后
2023年07月12日 11:30 蓝白爱吃方便面

最近汽车圈赚足了眼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声明,把“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了。

这个声明的缘起,是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上,16家车企联合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

这个《承诺书》很短,第一条就说的很直白:“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这16家车企,既有上汽广汽一汽吉利长城长安这些传统大厂,也有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还有比亚迪特斯拉这两家新能源巨头,该有的都有了。

让这些相爱相杀的车企,像犯错的小学生一样聚到一块,乖乖的签承诺书再也不乱来了,哪有那么容易?

显然,是有人在旁边喊:你们不要再打啦。

业内人士说,这是有关部门针对今年大规模价格战、车企间进行非正当竞争的规范举措。

但现在我们看到,仅仅过了两天时间,第一大条款就被删掉了。

协会的解释是:涉及“价格”的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实,这个条款就算不删,我们也看到,效力似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足。

比如特斯拉,刚在6号签了承诺书,7号就宣布升级3和Y的引荐奖励,补贴3500,还有EAP的免费试用时间。

还有上汽大众,也是6号签了承诺书,第二天就宣布ID.3降价3.7万元。

仔细一想还真对啊,人家一拍大腿,上汽签的,又不是大众签的,我大众也是股东啊。

车企硬着头继续做活动,关于价格的条款也被删掉,这也就48个小时,车企价格联盟就瓦解了。

这来来回回的拧巴操作,折射出了今年中国车市的极度内卷。

签承诺书的那一天,我们看工信部提到的两个关键词:

肆意降价、网络水军。

今年的车市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乱,乱成一锅粥了。

2023开年特斯拉打响第一枪,3和Y创中国区售价历史新低,小鹏和问界硬着头皮跟上。

一向没有优惠苦等提车的比亚迪,也开始以处理老款车型的名义降价。

随后湖北联手东风祭出大招,20万的雪铁龙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

一向定位高端坚持不降价的蔚来,也调整用户权益,可以在原基础上立减3万。

不光是降价,车企之间的撕B也不再顾忌体面,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冷嘲热讽,群起而攻之,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等等斗争手段,比手机圈有过之无不及。

这边比亚迪说自动驾驶“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只是被资本裹挟和炒作的一个概念,最终就是一个高级辅助驾驶”。

那边余承东马上回应“大佬要么是对行业不了解,要么是故意这样说打击这个行业”。

这边吉利刚发了新车, 长安马上发律师函说跟自己的车有大量雷同,涉嫌侵权。

长城发1000万要悬赏网络水军,矛头指向谁没有明说,过了一阵实在忍不住掀桌子,公开举报比亚迪,你就说你用的是不是常压油箱吧。

就有种啥感觉呢,原来的车企老板高管们都斯斯文文,穿西装打领带温文尔雅,在各种论坛指点江山,剪个彩,领个奖,你好我也好。

现在一个个赤膊下场,公开diss,暗放冷箭,什么出格言论都能说得出,什么招都敢使得上。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不断壮大的车评行业,各种站队撕B,帽子横飞,评论区里为了自己钟爱的品牌能骂上三天三夜,大有赶超饭圈的势头。

价格战,骂战,举报打官司,什么形象不形象的,打不过就加入,这一场车市的血雨腥风,比手机行业更残酷。

五菱高管说,“为啥这么多车企集体要限制价格,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时代,赚钱的企业整个就两家,一家特斯拉,一家比亚迪,强大于理想的地表最强高效管理,到现在也还不赚钱!特斯拉价格一降再降,比亚迪一年就出冠军版”。

哪怕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两家赚钱的公司,利润相差又何止一倍。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说,特斯拉的单车平均利润高达75524元,是比亚迪的8.5倍。

这个时候,行业协会把车企叫到一块签承诺书,出发点也能理解。

现在都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打法,可以预见的是大量终端整车品牌被淘汰,上游的锂矿钴矿,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各路配件厂商的产能,都可能会过剩。

可要是能用一纸文书,就把车市的价格给管起来,先不论各家车企能不能遵守,“限价”本身,对汽车行业就是一种损害。

汽车市场,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汽车整车制造拉动产值超过180亿元的行业,高达72个。

今年卷到极致的车市,有一点符合“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之间的市场类型。

如果一味限制降价,那些占据规模和寡占优势的大企业,就会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限制性定价,形成数家甚至一家独大的局面,扼杀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影响车市的创新能力,这反而不利于我们向汽车制造业大国转型。

那紧接着,肯定会有人提出更直击灵魂的拷问:

为什么汽车不能限价,房子就可以呢?

从去年到现在,至少有20多个城市发了所谓的“限跌令”,一般都是降幅不准超过备案价的8%-15%。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从调控的难易程度来看,房地产,本身就是地方政府深度介入的市场,汽车行业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太强的管制。

高房价的本质是高地价,高地价的背景是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

从土地收储到七通一平,从开发商拍地到房屋预售,从网签备案到交房,从新房变成二手房流通,你会发现:

房子,是从根上就开始采取各种各样的限制性措施。

尤其是前些年,土拍有限价,触及封顶价后就摇号。预售有限制,主体满足要求才发预售证。

买房有限制,户口、社保个税年限都能成为门槛。卖房也有限制,有证满足年限才能挂出来卖。

汽车行业就没有严格的限制,不管是发动机变速箱还是电池电机,零部件供应和生产环节都是高度竞争。

政府除了对安全、环保进行基本的监管外,很少对产量、价格进行限制。

你可以在4S店买,也可以在汽贸买,还可以在直营店买,在商场逛吃也能试驾订车。

除了厂商建议指导价,还有经销商终端价、新势力的直销价。

想买车,可以跟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店甚至不同的销售去谈价格。

车企可以自由定价,可以像发布手机一样,在精美的PPT上蹦出震撼价格引得台下捧场的欢呼。

开发商能吗?当然不能。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楼市里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词,叫:因城施策。

北京的土地,跟鹤岗的土地能一样吗?

深圳的炒房客多,还是长沙的炒房客多?

杭州一年就能卖上千亿的地,沿海大都市圈集聚的人口,都快把中西部吸干了。

大城市加大住宅土地供应,对投机者限价、限购、限售、限贷。小城市限制供地,免得出现鬼城空城。

不同地域的房地产市场,背后是人口、土地、经济、产业的巨大差异。

车市不一样,你的电池是宁德时代,我也是,你有增程我也有,你祭出了大连屏音响大沙发,我也可以装上大彩电和智能座椅。

产品同质化,不同价格段的受众,也是同质化的,上百家汽车品牌在这种环境下厮杀,靠一张纸要求他们不降价,无疑是天方夜谭。

而房企呢,本质上就是个集合拿地、融资、施工、供应商的中介,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产品、面对不同购房群体的定价,当然没车企那么自由。

更重要的一点,房地产,既具有强烈的民生属性,又是金融体系极重要的抵押物,更是从财政收入到产业发展的支柱。

中信建投黄文涛有个报告,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开发数据始于1986年,在2018年最热的时候,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超过了12万亿。

12万亿,这个数字,是1986年的1200倍。

房地产这个行业囤积的财富是很恐怖的,房价涨的过猛了,大家怨声载道,土地要限涨,房价要限涨,交易要限制。

更可怕的是下跌,不少机构粗略估计,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值在300-400万亿之间,占居民财富的比重超过50%,去年即便楼市行情不好,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也达到了6万多亿。

地价可以靠城投托底,靠缩减供应,靠出让好地块维持。

房价,尤其是人口产业薄弱的小城市房价,只能靠“限跌令”来约束。

当然,房子做到完全限价也不可能,大家可以发现,限制降价的房子,都是新盘、远郊盘。

真想买便宜房子,二手房的定价更宽松自由。市区里二三十年的步梯老破大,一个比一个的便宜。

这几天我听说有城市出现所谓的“免费送房”的,只要能过户还房贷就行,当年买的房价和利率都太高了,现在跌透了,房贷比总价都贵。

那紧跟着的问题是,价格联盟不攻自破之后,中国车市该怎么办?

一靠国内创新,二靠国际出海。

创新,取决于氛围。

我最近看到,7月8号,在第九届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诺奖得主菲尔普斯提出了一个问题:

是什么让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其他国家的经济更有活力?

他说,“正统观点认为,任何维持自由市场的国家,都可以拥有自主创新的活力,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光有自由市场是不够的,创新者往往是那些脱离主流观念的人,整个社会所持的价值观是锐意进取、接受竞争,能够容忍创新可能造成的破坏。

这跟现在的中国车市非常像。

靠删除价格条款,靠亏本的价格战和骂战,靠表面上的自由市场是不够的。

社会应该对“创新”有足够的容忍度,骂电动车是“电动爹”的声音少一点,骂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少一点,骂换电、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少一点。

合肥押对了蔚来,宜宾引来了宁德时代,常州押对了蜂巢和理想,他们赌成功了当然要夸奖,南京押错了拜腾和博郡,也别嘲笑人家。

舆论场对车市多一点容忍度,汽车工业的转型,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更重要的一条路是:中国车市卷不动,那就出海。

为啥今年车市极度内卷,楼市死活起不来?

最近都在讨论资产负债表衰退,都在拿日本长期的通缩、失去的三十年,来理解我们现在的车市和楼市。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日本其实是被误解了?

民生宏观周君芝的报告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推出“黑字还流”计划,标志着日本从“贸易立国”向“对外投资立国”转变。

1996年至2022年,日本对外投资规模翻了8倍,日本对外投资规模存量已占日本2022年GDP的比重近50%。

1997财年,日本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占总公司收入比重为37.5%。

截止到2020财年,海外子公司营业收入已达到总公司营业收入的69.3%,占比近乎翻了一倍。

从制造业到非制造业,从大中企业到中小企业,出海投资让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资产负债表,海外扩表有效对冲国内缩表。

最终,使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过程中,依然保持令人惊讶的总量经济平衡与社会稳定。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

今年我们的出口增速在下降,房地产的拿地销售在下降,居民中长贷也在下降,车市也卷到姥姥家了,6月的PPI还在降,CPI也涨不动,也难怪都在讨论通缩和资产负债表衰退。

但很多人都忽略一个重要的数据:

今年1~6月,国内汽车企业出口214万辆,同比暴增了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了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按这个势头,全年出口甚至能超过400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呢?

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超越韩国,位居日本和德国之后。

2022年,全年出口311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如果2023年出口超过400万辆,就会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出海,制造业出海,金融业出海,才能对抗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承诺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林要以和为贵,要讲武德,不要搞窝里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