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张旭/李昌林团队报道大脑区分痛觉和痒觉信息的环路新机制

PNAS:张旭/李昌林团队报道大脑区分痛觉和痒觉信息的环路新机制
2022年08月14日 00:00 脑科学世界

北京时间2022年8月10日,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实验室(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研究组)与李昌林研究员实验室(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发育与疾病研究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线发表题为“Distinct neural networks derived from galanin-containing nociceptors and neurotensin-expressing pruriceptor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单纯疱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神经示踪技术,实现了从初级感觉神经元到大脑感觉皮层的整体神经网络标记,发现了传递痛觉和痒觉神经元大脑神经网络的差异,并进一步揭示了差异核团与痛觉和痒觉传递的相关性

痛觉和痒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但都起到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痛觉由环境中的伤害性刺激引发,导致动物的避让行为;痒觉由致痒源激发,引起动物的抓挠欲望。参与编码痛觉和痒觉的大脑神经网络是否相同,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HSV顺行跨多级神经元的示踪方法,利用免疫抑制剂增强了HSV在小鼠神经系统内的感染,成功实现了从特定类群背根节(DRG, Dorsal root ganglia)神经元到初级感觉皮层的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荧光标记,从而可以对痛觉和痒觉相关的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异同进行研究(图1)。

图1. Gal+伤害性感受器和Nts+痒觉感受器下游神经网络的追踪和重构

表达甘丙肽(Gal,Galanin)的DRG神经元是一种伤害性感受器,表达神经降压素(Nts,Neurotensin)的DRG神经元是一种痒觉感受器,它们具有相似的末梢结构,共用脊髓丘脑束将痛觉或痒觉传递至初级感觉皮层,却分别编码痛觉和痒觉,引发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利用重组HSV示踪技术,研究人员对Gal阳性(Gal+)DRG神经元和Nts阳性(Nts+)DRG神经元的下游神经网络进行了示踪。通过全脑扫描、三维重构和脑图谱比对,完成了对两类神经网络的定量分析(图1)。

研究人员发现,全脑有近1/3核团参与到这两类神经网络,其中近半数核团在两类神经网络中的标记水平存在差异。在上行传导通路中,脊髓延髓束同时参与Gal+伤害性感受器和Nst+痒觉感受器的下游神经网络。两类神经网络中,病毒标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 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的神经元数量相当,但亚核团分布却不尽相同。在运动系统中,控制躯体运动的初级运动皮层(M1,Primary motor cortex)和红核(RN,Red nucleus)在Gal+伤害性感受器下游神经网络中的标记水平较高,而参与情感运动系统的孤束核(NST,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和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DMX,Dorsal motor nucleus of vagus nerve)则在Nts+痒觉感受器下游神经网络中的标记水平较高(图2)。

图2. Gal+伤害性感受器和Nts+痒觉感受器下游神经网络的异同

研究人员进一步用c-Fos实验验证了伤害性热刺激能激活RN的神经元,而组胺诱导痒刺激能激活NST/DMX的神经元。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RN的活性降低了动物对伤害性热刺激的敏感性,而抑制NST/DMX的活性则减少了注射组胺后动物的抓挠行为。以上结果揭示了Gal+伤害性感受器和Nts+痒觉感受器的下游神经网络核团分别在传递痛觉或痒觉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建立了基于HSV的顺行跨多级神经网络示踪方法,系统地比较了痛觉和痒觉相关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异同,揭示了大脑区分痛觉和痒觉信息的神经环路机制。

广东省智能院陈琰博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宋玉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华东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广东省智能院的张旭院士和李昌林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富强研究员团队、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李安安教授和龚辉教授团队、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的合作和支持,并获得广东省科技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18501119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