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13课:篆书的“肉”与“月”为啥容易弄混?

《说文解字》第813课:篆书的“肉”与“月”为啥容易弄混?
2024年06月14日 20:38 谈艺录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肉”部的部首汉字“肉”。“肉”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肉。读r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肉,胾肉。象形。”象形字。本义是供食用的禽兽肉。

所谓的“胾”,读zì,指切成大块的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对,最初的肉,指的是供食用的禽兽肉。

(供食用的大块肉)

关于造字法,它是象形字。看一下它的字形演变:

(肉的字形演变)

肉字在甲骨文里,本像肉块横放之形,到西周时字形像肌肉纹理的部分繁化作两笔。春秋以后,“肉”字写法由横势转为纵势,到汉代像肌理的两画因屈曲而各作两笔书写,最终成为今天的“肉”字。

值得注意的是:“肉”字初文与“月”字字形相似。隶变之后作为偏旁的“肉”多与“月”混同。

甲骨文中,肉与月形体并不相近,到金文时,“肉”的大多数内部已作两笔,“月”大多数内部仅作一笔,至战国文字,“月”字因中间的笔画拉长而写成了与肉相仿的字形,于是开始产生一系列的讹混。但某些战国文字中,肉与月的区别是在“肉”字一侧右上方加上饰笔。但更明显的区别是形态。

1、“肉”字大都作竖向上的走向,而“月”字则大都作横向上的走向;2、书写的方法不同。一般情况下,“肉”作“四笔”写成,而“月”字则由“三笔”写成,如下图所示:

(肉与月的书写区别)

简言之,在书写上,“肉”字的外框是两笔写成的,而“月”字的外框是一笔写成的。

《易·噬嗑》:“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咬啮干硬的肉脯一样施刑不甚顺利,但具备黄金似的刚坚中和的气魄;守持正固以防危险,要免咎害。《礼记·坊记》:“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分配酒肉,应该反复辞让,然后接受粗陋的一份,即使这样,民众仍然会冒犯长者。

肉也引申为鸟兽。《尔雅·释器》:“肉曰脱之。”郭璞注:“今江东呼麋鹿之属,通为肉。”宋代方千里《满江红》:“消息三年沈过处,关山千里无飞肉。”

本义之外,肉的用法还有很多:

(1)人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如:剜肉补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別也。”在早期,说人的肉,用“肌”,鸟兽的肉,用“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王冰注:“覆裹筋骨,充其形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皮肤),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负荆请罪)

(2)蔬果可食部分。如:果肉;瓜肉。《梦溪笔谈·杂志一》:“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者,多肉而甘。”

(白色的荔枝肉)

(3)使长出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我进见申叔,这个人就是所谓能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的人啊。

(4)吃肉。苏轼《答苏伯固三首》之三:“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不吃肉却能长胖。

(5)歌声。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弦乐不如管乐好听,管乐不如歌喉动听。

(6)外层;外表。如:土肉。宋陆九渊《语录》上:“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田肉,其实就是田地的表层。

(7)中间有孔的环状物的体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这个,我们在讲璧和瑗字时都讲过:边宽比孔径大一倍的称为璧,孔径比边宽大一倍的称为瑗。

(山字纹玉璧)

(8)乐音洪美。《史记·乐书》:“宽裕肉好。”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王肃曰:“肉好,言音之洪润。”

(9)方言。形容柔软。如:肉瓤儿西瓜。

(10)方言。形容迟缓。如:肉脾气。做事真肉。

肉的小篆写法如图:

(肉的小篆写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