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肉”部的一个字“”,“”在现代汉语已不用,改用它的异体字(注意,不是简化字)“散”为通用字,“散”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散”在现代汉语用法特别多,因此,本课的内容很长,请大家耐心学习。
(散)。读音有三个:
(一)sà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散,杂肉也。从肉,㪔声。”形声字。本义是杂肉。
关于散字的本义,各家有争议,可以先看一下字形演变:
(散的字形演变)
王筠《说文句读》:“散字从肉,故说曰杂肉,实是散碎通用之字,故元应取杂而删肉也。”这里的“散字从肉”的“从肉”字形,实际上是《说文》以后的讹变。
林义光《文源》:“散为杂,无杂肉之义……(古)从月,不从肉,月即夕字,象物形,从攴,‘[小小]’象分散形,本义当为分散之散……经传皆用散字。”这里分析散为会意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㪔者会意也。㪔,分离也。”关于“㪔”字,以后我们还会专门讲。
实际上,看字形,散从商代已有初文,从林从攴会意。同期金文,一形为手持酒器形,左边是古代古代爵一类的酒器之形,字形从甲骨文斝的省形,右边从攴,表示以手持之;二形左边是披麻的形象,右边从攴,会以手剥麻之意。后字形讹变,实际上是金文一形与二形的混合,将酒器的两个柱误为披麻形,将器体误为一块肉。于是有了杂肉之训。
从金文字形开始,散字所从形符“林”或省作“艸”,又追加了“月”为声符。战国字形讹变,至《说文》左下部已变为“肉”,作,训为“杂肉也”。到汉隶又进一步演化,“”左上角的“林”又变为“共字无八”的字形,成了“散”字的今字形。
(今人剥除麻皮)
散的本义是芟除,即上文所说的剥除麻皮,后引申为分散,它最初是会意字。在《说文》系统中,它是会意字的原因是字形在战国时发生了讹变的原因。
当然,《说文解字》说所的“杂肉”的本义也只存在于《说文》系统内。
散字最早的引申义是分离;分散。与“聚”相对。如:烟消云散;一哄而散。《广韵·翰韵》:“㪔,今通作散。”
《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到了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唐代韩翊《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以上各本义之外,散还有很多用法:
(1)打开;开裂。王安石《次御河寄城北会上诸友》:“香草已堪回步履,午风聊复散衣襟。”散衣襟,即打开衣襟。
(散衣襟)
(2)撒;散发。如:散传单;天女散花。《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欲散家资,招募义兵。”
(天女散花)
(3)散落,凋谢。李贺《牡丹种曲》:“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
(4)丧失;失去。《红楼梦》第五回:“富贵的,金银散尽。”
(5)排遣;发抒。如:散闷;散心。《世说新语·赏誉》:“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王平子给友人写信,称赞自己的儿子说:“他的风采和气量一天比一天长进,足以让人心怀舒畅。”
(6)罢休。《后汉书·王龚传附王畅》:“会赦,事得散。”事情得以罢休,结束。
(7)以竹括押马耳不使马惊。《周礼·夏官·廋人》:“及执驹散马耳。”郑玄注:“郑司农云:‘散,谓聒马耳毋令善惊也。’散马耳,以竹括押其耳,头动摇则括中物,后遂串习不复惊。”举行执驹礼,(用竹括押马耳)使马习惯声音的刺激。
(二)sǎn。读音出自《广韵》。用法很多:
(1)不自检束;松散。如:散浸;懒散;一盘散沙。《广韵·旱韵》:“散,散诞。”《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对于庸俗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管教他。
(懒散的生活)
又引申为潇洒;洒脱。《世说新语·贤媛下》:“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神态风度潇洒爽朗,确实有隐士的风采和气度。
(2)书法用语。有初无终。窦蒙《述书赋例字格》:“有初无终曰散。”
(3)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元王恽《王堂嘉话》卷一:“洛阳竹斋先生李得之云:‘制诰二体不同,宣辞必须散,诰词乃用四六。’”这其实是最早的“散文”定义。当然了,这与现代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大有不同了。
(4)零碎的;不集中的。如:散装;散页。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内有角子一包十元,散的四五元,铜子数十枚。”
(散装饼干)
(5)错杂;杂乱。《淮南子·精神》:“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精神澹泊无极,不随物质世界错杂。
(6)粗疏。《后汉书·曹襃传》:“此制散略,多不合理。”这篇(《汉仪》)很粗疏,多处不合经义。
(7)闲散的。如:散官;散职。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
又多余无用的。《庄子·人间世》:“是散木也。以为舟,则沉。”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
(8)昏暗。《后汉书·黄琼传》:“闲者以来,卦位错谬,寒烧相干,蒙气数兴,日暗月散。”李贤注:“散,谓不精明。”
(月色昏暗)
(9)粉末状药物。多用作中药名。如:麻沸散。《正字通·攴部》:“药石屑曰散。”沈括《梦溪笔谈·药议》:“汤、散、丸各有所宜。”
(10)中医脉象之一,指脉搏浮散,稍按即无。《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11)古酒器名。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别物装饰。《新唐书·韦安石传附韦韬》:“有司所承,一升爵,五升散。”
(12)琴曲名。《世说新语·雅量》:“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曲子,我吝惜固执不肯传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要失传了!
(嵇康奏《广陵散》)
(13)散声。弹奏琴瑟时,手指不按丝弦所发出的声音。《老残游记》第十回:“一段以后,散泛相错,其声清脆。”
(14)古赌具樗蒲采名。《战国策·楚策三》:“夫一枭之不胜五散亦名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乎?”一个枭子却不能战胜对方五个散子也是很明了的。如今您为什么不做天下的枭子,而让其它大臣做那五个散子呢?
(15)古代官名,即“散骑常侍”的简称。《唐会要》卷七十五:“开元中,勅一例冬集,其礼乐每年授散。”
(16)杀;衰减。《方言》卷三:“散,杀也。东齐曰散。”《墨子·非儒下》:“奉其先之祭祀,弗散。”于省吾新证:“散、杀一声之转。《仪礼·士冠礼》‘德之杀也’注:‘杀犹衰也。’”
(17)周代国邑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县西南,即《水经注》·渭水》中所说的散关城之散。
此外,散还是姓。《通志·氏族略四》:“散氏,文王四友有散宜生,今江都有此姓。”
(三)sān。读音出自《集韵》。
专用于“蹒散”一词。也作“槃散”。词义同“蹒跚”。《集韵·寒韵》:“跚,蹒跚,行不进貌。或作散。”《史记·平原君列传》:“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裴骃《史记集解》:“散,亦作跚。”
散的小篆写法如图:
(散的小篆写法)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