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廉政公署盯上的大额保单

被廉政公署盯上的大额保单
2016年11月14日 10:38 麦策

文 | Jessie

今年初,有位客户咨询我关于大额保单的事由,他本人是某家族的成员,想为自己及家人配置保单,最初的想法是想要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一份高额的保障。

他之所以知道“大额保单”,是因为我在3年前,曾为他家族中另一位成员配置过该产品。

这位配置过大额保单的家族成员,是家族创始人之一,也许是因为经历的原因,我们沟通到保障的部份时,想法非常一致。她也认同保险传承的功能,同时大额保单因为可以从银行融资,利用银行贷款的低利率发挥了金融杠杆的效用。

于是在2013年,透过一系列的身体检查,财务证明审核,保险公司给她发出了一张价值700多万美金的保单,而她只需要在海外银行存1/5的理财资金即可。听上去是非常不错的交换条件,但这只是最简单的表像。

从保险功能的理解,它只是一张带有死亡赔偿责任的人寿保单,同时保费的支付和保额都是可变的。但同时因为它的现金价值,它可以是一份有价证券,即是一个可流通的金融产品,可以被变现或抵押。于是,大额保单加上私人银行的配套融资业务,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产品组合。这类的产品有非常强的定制和私人的属性,由此它变的不再那么简单。

而在做完这位家族创始人的大额保单后,另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则更令我咂舌,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意外”。

在做完大额保单后的大约1年左右时间,客户在某一天突然接到国内某地检察院电话,询问是否买了一份香港的保险,并要求她配合香港廉政公署,接下去可能会对她进行调查。

客户非常吃惊,赶紧给我打电话。我立刻与我在香港的同事取得联系并确定该事件的始末。但当时我的同事并未给我答案,只是请我安抚客户,并请她配合调查。我带着抱歉的心情和客户解释,她不太理解,都是正规的公司,合法的流程,为什么会牵扯到调查案。但无论如何,她需要配合。这关系到她的投资和保障。(这即是我所谓的不简单,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她先是接到廉政公署来的电话,询问她在购买保单过程中的细节。很多细节即使她就是当事人,但时间已经过去1年多,她也早已忘记,于是只能答不知道,可她又担心对方不满意这个答案而因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在彼时,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被告知要配合调查而已。即使我们知道当时所有的过程都是合规进行的,仍然有一些担忧。不知是否犯了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错,或掉进了一些不知道的坑。

隔了半年,当她入境香港时,当天即接到廉政公署的电话,被通知到某地方见面接受询问。于是,再一次和廉政公署的人会面并再次被问及许多当时购买保险时的细节问题,而这一次,她得知了这个调查的一些缘由。

原来是当时为她签发这张保单的经纪人。

这位经纪人在上一家保险公司时,曾为另一位香港某外资银行的理财经理引荐了一家保险中介公司。而这位理财经理在为其客人推荐保险产品时,未通过银行平台出售保单,而是直接将客人介绍给了保险中介公司。一年之后,客人到银行要续保费时,银行未查到该客人的保险记录,而当时那位理财经理已离开那家银行。于是,银行将该理财经理告到法庭,接着,廉政公署即介入此案的调查。

理财经理飞单,走人,惹来了大麻烦。

这位理财经理所用的保险经纪人和中介公司都要被调查,而所有在该保险经纪和中介购买保险的客户也都被廉政公署审查了一遍。

这个背景的全貌,也是我在2年后该案被了结后才全盘得知的。

过程中都只有一缕缕的信息,因为在调查中,廉政公署要求所有被调查的人,都需要配合对案件保密。这样,我们经历了非常辛苦的2年,终于等到案件结束,也终于不用担心这张保单是否有问题。

这个事件令我们印像非常深刻,一方面我们赞叹香港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反思有没有做的不合规的部份。

正如前文所提,随着大额保单的个性化和功能化被越来越多的高净值客户所接受,市场上兜售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它的本质只是一份保险,区别只是原来是大家闺秀,深藏阁楼,现在则是名媛贵妇,人人争相一睹芳容。

我所看到的,是太多人让大额保单只是简单的在被售卖,并未发挥它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价值,而在后续配套的私人银行的融资中因为一些执行和交易的问题而带来投资的亏损,以致于到最后使客户利益受损

我不愿意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因此开篇所提到的那位家族成员,从年初向我提出的保障需求,到后来年中提到的基于资产缩水保护的需要,我为他做了好几套可实施的方案,但当他还不能确定他为何要做大额保单时,我一直在等他,并不急于他马上就下决定。而我始终相信,他真正从大额保单中受益的,是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能改变他对家人的那份爱与责任,保单可以为他实现。

(文章来自公众号“麦策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