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新璀璨20年,新电影人从这里扬帆起航

亚新璀璨20年,新电影人从这里扬帆起航
2024年06月21日 12:25 导演帮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而至,每年的初夏时节,这座充满活力的电影之城便会涌入大量的影迷与电影从业者,进行一场独属于电影人的狂欢。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竞赛与展映体系,设有主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单元、纪录片单元、动画单元与短片单元等诸多单元,每个单元根据自身的定位展映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具特色的影片,展映的影片数量每年基本固定在四百余部,处于国内电影节的头部。

多样的展映单元以及数量庞大的展映影片,满足了影迷观影的诸多需求。在这里,既能够重温影史经典,又能够一睹新片的风采,感受青年电影人的“冲劲”与活力。在诸多展映单元中,亚洲新人单元(以下简称亚新单元)是与亚洲青年电影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单元,该单元“面向整个亚洲地区电影产业,旨在聚集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挖掘电影新鲜面孔,助推亚洲电影新人创作,打造亚洲电影推新平台。”

自2004年第七届上影节设立此单元以来,亚新单元已经挖掘培育出了曹保平、宁浩、万玛才旦、张猛等国内知名导演。今年恰逢亚新单元成立20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第五届亚新单元评委会大奖获得者曹保平应邀担任今年亚新奖的评委会主席,更凸显了该单元传承与扶持的意味。

今年入围亚新单元影片共11部,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均为世界首映。11部作品中有6部来自中国,整体上看这6部入围的中国影片既有表达上的共性又存在方法上的差异性。

1

 家庭、性别与困境

在亚新单元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会主席曹保平提到了他评判影片的标准——“你在电影里面想干什么,想拍到什么。”“想干什么”其实包含了相当多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要表达什么。

今年入围亚新单元的中国影片在所探讨的问题上呈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六部作品全部关注“家庭”这一经典命题,并关照着与该议题有关的性别、成长、代际、生死的问题。此外,非常巧合的是六部入围影片中除了《冬旅人》外,另外五部影片的主角全部都是女性,总体上覆盖了不同的年龄段。

《鱼刺》聚焦少女李琪的一次成长。高考的失利,是母女二人间的导火索,在争吵与不解中,代际之间的问题被凸显。母女二人在那个闷热潮湿的南方夏天,被卷入了争执与误解的漩涡。《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关注的重点是年龄稍长的中青年女性与老年女性。在北京工作的女儿赵敔因母亲患癌,不得不回到云南老家探望母亲。母女二人的情感在北京-云南-北京的旅途中不断被深化,并在此基础上触及到了死亡这一人类生存的终极命题。

《这周五的游乐场》《岁岁平安》与《栖身塔》是入围的中国影片中性别意识最强的三部。《这周五的游乐场》试图在一部影片中呈现出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女主后背上的伤痕向观众透露着她被家暴的经历,一道道鲜红的伤疤构成了沉痛又无言的诉说。《岁岁平安》对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女主人公在不同家庭“流浪”的经历事实上也是电影创作者在对“家庭”这一概念进行着强有力地质疑。《栖身塔》则是通过女主对丈夫的寻找,重新审视了自身的个体生命。

至于为何入围本届亚新单元的中国电影会呈现出对于“家庭”及其附属问题的关注,一个原因可能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家庭”是每位创作者真正拥有过的生命体验,从自己熟悉的方面入手进行创作更有保障也更具可操纵性。正如评委沈暘在评委见面会时所说:“大电影的创作就是一个从个体的体验,包括生命和情感的体验,加工转换成影像的漫长过程。很多新人创作,他的第一部往往会从个体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出发去做这样一种创作,是一种原动力。”

《这周五的游乐场》的导演曾志坦言这部影片创作的缘起是他在住院时对护士这一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觉得妈妈这一群体更值得说,因此他就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了这部影片。《鱼刺》的导演张旭煜在谈到创作的初衷时表示自己特别想写一个与青春和家庭有关的故事。《冬旅人》的创作源泉,正是来自于导演鲁丹在大学期间经历的一次变故。《岁岁平安》的创作灵感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新闻,一方面来自于导演臧连荣自身的一些经历。

如果说从个人体验的角度进行影片创作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话,那么对于女性身份的集中关注则体现出了某种社会无意识,这可能与当代社会女性意识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某种变化有关。

2

 在这里,看见新人的创作活力

拍什么和怎么拍是电影创作过程中两个重要的部分。在“拍什么”的问题上本次入围亚新单元的中国电影呈现出了一定的共性,但在“怎么拍”的问题上则由于身份、性别、民族、阅历等条件的差异则呈现出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为不同的美学观念与叙事特征,也彰显着电影新人的创作活力。

《鱼刺》一方面能看到优秀作品对其的影响,片中一个非常巧妙的设定——“气味”,很容易让人想到前些年大火的影片《寄生虫》。片中导演同样是用气味暗示人物的身份,并以此来进行阶层的划分。另一方面影片中能看到导演在抽象化隐喻层面的能力,“鱼刺”在片中被导演虚化成一个未确定的能指,没有实体但又却无处不在,隐喻着成长的疼痛与生活巨大的苦闷。《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把“疼痛”二字放在了影片的片名这样一个如此显眼的位置,但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导演却处理得异常轻柔。日常生活的点滴织就了影片的肌理,也弱化了母女间的冲突。语言与诗句,赋予了影片独特的气质。《岁岁平安》与前者正相反,它有着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内核,并以此构筑了影片最为迷人的部分。

如果说上述影片出众的点在于某些整体性的构思,那么《这周五的游乐场》《冬旅人》以及《栖身塔》的特点则在于视听方面。《这周五的游乐场》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是用手持摄影来完成的小景别镜头,摄影机像是长了吸盘一样紧紧附着在人物身上,母女之间细腻的情感流动以极为细致的方式被捕捉。《冬旅人》和《栖身塔》视听层面的突出特点在于长镜头的使用,但目的和功能却非常不同。前者的长镜头是为了制造疏离的情感,传递创作者理性的审视态度。而后者则是用长镜头连接过去与现在,追求的是一种超现实与梦幻的感觉。

六部影片以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与叙事方式,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当今中国电影新人对于电影的多样化理解。亚新单元将六部影片进行集中展示,为亚洲乃至世界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电影新人的窗口,同时也对导演与影片起着一定的帮扶作用。

作为仅次于主竞赛单元的竞赛单元,亚新单元的影响力与关注度不言而喻。去年入围亚新单元的影片《漫漫长日》(现已改名《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乘船而去》《年少日记》《白日之下》《梅的白天与黑夜》在首映后便成为了影迷口耳相传的佳作,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上述大部分影片已在今年陆续上映,完成了一部影片所应走的全部旅程,相信今年入围亚新单元的六部影片也将借助这一平台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

在评委会见面会上,评委沈暘表示:“我一直觉得电影产业的核心,电影产业的活力一定是来自新人和新人的创作,所以每次看新人、新电影都会带着特别的期待和期许。”第一次以评委身份参加电影节的演员倪妮也坦言:“在这一次当评委的过程中,我能够看到亚洲各个地方很多青年导演新的视角、新的表达”。

电影新人最重要的便在于一个“新”字。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与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们总是会有一些异于前辈的想法,在完成个人表达的同时,也为电影事业与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历经20年发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单元为电影新人提供了一个被看见与被关注的窗口,正孕育着中国电影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

亚洲新人单元荣誉名单

最佳影片

《这周五的游乐场》

导演:曾志

国家:中国

最佳导演     最佳男演员

《以火之名》

导演:阿比拉什·夏尔马  演员:萨提亚·兰詹  

国家:印度

最佳女演员

异羽之鸟

导演:马诺哈拉·K  演员:贾亚士里

国家:印度

最佳编剧

《鱼刺》

导演、编剧:张旭煜 

国家:中国

最佳摄影

《栖身塔》

导演:张罗平 摄影:黄绍辉  

国家:中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