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利好有点意外,医药行业要反转了吗?

这个利好有点意外,医药行业要反转了吗?
2024年06月13日 23:36 ETF令狐冲

这次涉及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的《生物安全法案》HR8333提案,意外的没有纳入到NDAA(国防授权法案)立法过程中,使得药明系个股放量大涨。

加上美国最新公布的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降息预期再起,利好医药行业。不少医药投资者,已经开始喊出反转的口号了。

可刚涨了一天,药明系个股又缩量调整,合着只要不出钱,怎么支持都行呗?

市场依然比较克制,还是因为药明的禁令提案今年是流产了,但年底选举结束后,明年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幺蛾子。

我看了下目前场内20个有产品跟踪的医药类指数,其中15个成分股都含药明系个股,而且基本都是前几大权重。

可见药明系对中国医药行业,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影响极大。

从图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是去年年底提交的,今年含药明系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大跌,但产品份额却以增长为主。

看来面对潜在利空,看好的投资者仍然不在少数。

我看了下目前规模最大的三个医药类ETF:医疗ETF(512170)、医药ETF(512010)、恒生医疗ETF(513060),近三年的份额增长那叫一个稳。

越跌越买,好像已经成为医药投资者的下意识行为了。

虽然从目前的结果看,好像并不是happy ending。但抄底医药,真的是韭菜行为吗?

就拿药明康德的业绩举例,营收利润年年增长,财报非常亮眼。但是股价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怎么都弹不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如果禁令通过,海外业务全砍,药明的营收自然也要打骨折。

头上悬着达尔摩斯之剑,是机构最害怕的事。

过去被内资机构重仓的医药赛道,现在已经逐渐变成了散户的战场。

从2023年年报披露的机构持有比例看,图一中的20个产品,机构持有比例超50%的仅有7个,规模前三的产品都在40%左右。

等2024年中报出来后,机构占比大概率会进一步下降。

机构少散户多,我认为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从短期看,机构少散户多必然造成行业筹码不稳定,上涨动能不足。

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机构占比较少,证明行业拥挤度过高带来的风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

现在敢公然看好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还剩几个呢?

一旦未来行业基本面发生转变,重新配置的机构,将带来充足的增量资金。

目前医药行业的估值基本处在历史个位数水平,加上越来越近的美联储降息,还有出现转机的禁令,我认为加大对医药行业的配置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千万不要仓位过重,看反转还是有点赌味过重了。

如果看好药明系,那产品就好选了。如果不想承担药明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可以关注那5个不含药明系的指数产品。

像是受益美国降息的纳指生物科技ETF(513290);对集采逐渐脱敏的医疗器械ETF(159883);全世界独一份的中药ETF(560080),都具有不错的配置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