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其一,等于无知:写作须破除“论述题思维”

只知其一,等于无知:写作须破除“论述题思维”
2025年01月07日 21:18 记经典时刻

来源:吐槽青年博士

摘要:只知其一,等于无知,必须把一个命题放在“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去考察,才会碰撞出有价值的新命题,评论不是简单阐释某个陈旧命题的价值,而是与当下现实的对话中去挖掘新价值,见前人、庸人、不思考的人之所“未见”。作文命题,往往省略了很多关键词,需要你去填空,去对关键词进行琢磨。这个填空与琢磨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辨竞争的过程。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

 吐槽青年出品

疫情封控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现在我才知道,宅在家里独处的乐趣,有一半来自于“可以随时外出”。——这句话的深刻在于,价值不是一种可以单一可以计算的东西,他需要在“竞争”中才能显出。单纯谈“宅在家里的快乐”是没有价值的,这种宅缺乏某种彰显其价值的“批判性场景”,当疫情封控被迫宅在家里时,才对日常“宅的乐趣”有了深刻的见解,宅必须有“随时可以外出”这个平常习焉不察的前提,才有真正的乐趣。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一把断掉的锤子才更像一把锤子。什么意思呢?像锤子这样平常的物品,人们太熟悉了,熟悉到熟视无睹的地步,这种认知惯性会让人把日常所见当成不证自明的东西。惟当缺失的时候,这才看到所缺的东西曾经完整的样子,只有它手柄断掉以至于无法使用的时候,人们才获得一种新的视角。麦克卢汉也说过类似的意思,鱼上岸后才知道水的重要。

这就是“价值”的呈现方式。议论文写作,就是一种“彰显某种价值”“让价值凸显”的专门文体,在议论中去主张一种价值。每个高考作文题,它的立意都是引导考生去选择一种“价值站位”,这种价值通常都有着某种高尚性、高维性、公共性和普遍性,比如2024年高考的各卷作文题,坦诚交流的价值,历久弥新的价值,自定义的价值,认可度的价值,探索未知之境的价值,人的智慧和思想相对于人工智能的价值。——点须落在这些价值上,但如何彰显这些价值,在何种框架中让这些价值在议论中浮现,考验着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与“思辨竞争”对立的是,论述题思维,仅仅只是围绕某个标准答案、在单一维度、简单粗暴地去阐释价值。也就是,回答论述题的“答题思路”,踩那些零碎的知识点,而不是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很多中学生的议论文,很像是对这样一些论述题给出的答案:试论述读书的意义,试阐释奉献的价值,试分析新时代语境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价值,试论述经典历久弥新的意义,答案无非是围绕那个“意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议论文与论述题的区别在于,议论文不是答题,没有标准答案,不是直接奔向那个“题目所指的意义”,而需要在思辨中找到自己的论点,然后拿出论据去论证它。论述题只是结论,而议论文则通过思辨呈现出了步步得出结论的有机过程。论述题需要一种“迅速给出答案”的智能,而议论文则需要“将答案变成问题”的智识,这种智识,就是思辨的心智。

北京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小题叫“给你的师弟师妹谈你语文学习的体会”,有个考生的文章引起了阅卷老师的关注,是这样写的:“语文就像是一首歌,语文就像是一首诗,是一股从山间流出的淙淙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给我们以快乐与愉悦。语文伴随着我长大,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我欢乐时它和我分享,我失意时它给我勇气。我喜欢语文,它充实了我的学习,装点了我的生活,给了我无限的期望,我会永远热爱语文。”

有些老师觉得这学生的文笔很好,应该给高分,负责评卷的漆永祥教授认为,文不对题,没有回答“学习语文的体会”,所有句子都“似曾相识”,作者只是一味地无心无肺地如黄鹂婉转,虽悦耳动听,却不知所云。如果把此文中的“语文”换成“音乐”、“数学”、“物理”与“化学”,然后诵读,竟也文从字顺。——所谓“无心无肺”,就是在用论述题思维答题,套路,套话,装进一个标准答案式的模板套子,正确的废话,可以套万事万物。这属于“低配版AI”,AI最擅长这种朗朗上口的漂亮套话,没有漏洞,也没有任何价值。

直奔主题和答案,就语文论述语文,没有真正去把语文放到不同学科的分类框架中去思辨,语文这个学科相比其他学科,到底有什么“一句话、一个角度”就让人一目了然的特质?到底有什么特别不一样之处?钱理群先生就说得很好,语文是为学生打下一生的精神底子。人一生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素养,都能从语文教育中找到影子,这种与其他学科的思辨竞争中,语文的底色就显出来了。

有所中学的语文月考作文题叫“兼听”。考生们拿到这个题目,脑海里自然浮现的,必然是那个成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顺着这个成语,也自然会把“兼听”这个命题在内心里偷换成一道论述题:论兼听的重要性,试阐述兼听的价值,论述兼听为什么会明、偏听为什么会暗。如果缺乏思辨训练,面对一个命题的时候,应试的心智语法,很容易将作文题转换为论述题的提问,然后按论述题去答,写成一个缺乏思辨深度的“标准答案”,只有死水,而没有思想的水花。

兼听,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题,我拿到这个题目时,长期受到的思辨训练,让我的批判性思维立刻启动了。我们都知道“兼听则明”,但为什么做不到呢?当我们在说“兼听”时,到底在说什么?哦,我想到的是,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都是指着别人:你要兼听,你不能偏听。而不是:我要兼听,我可能已经陷入了偏听。当人人都把“兼听”当作一个赋予别人的义务,而自己可以逃避“兼听”要求时,本身就悖离了兼听原则。

我还想到了,兼听什么?当下舆论场上声音那么鱼龙混杂,再有共识的事情,都会有不同角度的声音,比如苏州女英雄救人牺牲的事件,对英雄的大义大爱行为,应该有尊重和点赞的共识,可竟然也在网络上形成争议,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形成了一种噪音,这时候,去“兼听”那种明显反常识的声音,只会形成对常识的消解,制造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兼听”不是无原则地听,听,需要一个智慧的耳朵。

还有,“兼听”这个词本身值得考量,当我们在说“兼听”时,说明已经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判断,主判断,然后去“兼”着听听其他的声音。只是一种参考,一种随便听听,当有了成见、偏见、主见,兼本身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姿态。需要真正去听,认真地听,避免先入为主的前见对其他声音的遮蔽,一个手拿锤子的看什么都像钉子。

作文命题,往往省略了很多关键词,需要你去填空,去对关键词进行琢磨。这个填空与琢磨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辨竞争的过程。天津卷的“定义与被定义”,上海卷的“认可度”命题,都可以用这样的“填空思辨法”跳出论述题套路。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