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混沌学园
金惟纯,29岁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写下众多振聋发聩的文章,被李敖誉为“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一时风光无两。
35岁时,金惟纯开始创业,创办了《商业周刊》。不久之后,公司遭遇经营危机,业绩惨淡,几度借债度日。
一开始,金惟纯把一切问题归结为外因,抱怨周围的一切,他的心境也越来越糟糕,直至跌入谷底。
而这时,一种反弹的力从他心中生发出来。他开始彻底转念,不再纠结于外因,而是静下心来改正自己。
“我知改变外部世界不易,便从内在着手,每日反思,减少错误,做小善事。通过内在改变,公司一路高歌猛进。”
7年后,《商业周刊》扭亏为盈,成为中国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并发展为出版集团。金惟纯在台湾媒体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改写了历史。
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是因为“是非”、“对错”,是“脑”带来的结果,而最终决定能否做成一件事的其实是“心”。
向内求,发掘自己内心的力量,是金惟纯改变命运的关键。
创业之路,往往举步维艰,能够带领企业穿越低谷的创业者,内心往往都无比强大。如何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如何让自己充满“能量”?
前日,混沌创新大课·上海站特邀三位不同行业的老师:一件事学习中心创办人、《商业周刊》创办人金惟纯,柠萌影视联合创始人、CEO陈菲,心资本创始合伙人韩彦,围绕“创始人心力”主题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与独到见解,帮助大家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不断精进。
以下是本次课程中金惟纯老师分享的部分内容,仅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一,课程完整版请到混沌APP观看。
授课老师| 金惟纯 《商业周刊》创办人
一件事学习中心创办人
人生除了活好以外,没有别的事
各位混沌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人生只有一件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生除了活好以外,没有别的事。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说除了活好没别的事。这其实源于我个人的各种经历和体验。
年轻时,我同大家一样,热衷于学习各种方法、理论、技巧和观念。对于我所学的内容,我觉得有的有用,有的则无甚用处,有的运用效果则不佳。再观察了很多人和事后,我明白了,学习方法、技巧、理论、策略、观念固然重要,但能否真正受用,关键在于个人特质。换句话说,核心在于人本身,而非那些方法、技巧和观念。
作为《商业周刊》的创办人,多年来我见证了商场的沉沉浮浮。因此,我时常感到困惑,有时候会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或者说他们怎么能用那样的方法取得成功?我甚至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幸运的是,我已年过七旬,能将近半世纪的商海沉浮尽收眼底。因此,当我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发现了一个不变的规律:那些人品不佳、心情不好的人,要么最终出事,要么即便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也极度不快乐,连笑容都难以绽放。由此我深刻认识到,人对外在世界的种种追求,都不如回归自身,把活好这件事放在首位。
活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事半功倍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活好的人,会处于一种令人向往的状态。无论他走到哪里,别人都渴望与他相伴。因为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周围的人。例如,在家里,爱人乐于与ta相处,孩子也渴望亲近ta;在工作场合,所有同事都愿意与ta共事。
此外,一个活好的人,还会成为他人的榜样。因为ta活着的样子让人羡慕,心生向往,大家看到ta,都想与ta在一起,都想成为像ta那样的人。比如,孩子渴望与你在一起,渴望成为像你那样的人,那么当你讲述任何事情时,孩子都会立刻倾听,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必定是和谐融洽的。如此,你的人生是不是就少了许多烦恼和困扰呢?
所以,对于一个真正活好的人来说,ta做任何事情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一个活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则往往是事倍功半。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显著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在生活状态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事业上却能够取得成功。但我认为这类人大多难以持久成功,因为长久成功需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即使成功,他们的人生也难圆满,最终会觉得成功无意义。
在我看来,若想人生既成功又幸福且有意义,努力方向应从外在转向自身,把“活好”视为首要大事,这是实现高效能的关键——真正的高效能是通过每件事回归自身,审视生命状态,思考心性提升空间。
我们说,因缘果是世界运行的法则。我们追求成功、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期望影响他人、利益众生,但无论你遇到多少不同的人,经历多少不同的事。归根结底,这些都离不开因缘果。
例如,缘起相同的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各人的因不同。就像同为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成就、生活状态乃至人生轨迹可能迥异,根源就在于心性状态的差异。好消息是,尽管心性状态有天生差异,但可通过后天修养提升。那就是把活好自己当作人生头等大事。
像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等全球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他们影响了上百亿人。其实,他们生前只是在好好活着。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应将努力和认真放在何处。
我们自身之内,藏着无尽智慧能量
世间诸多事,往往身不由己,唯有自身之因,可由己掌控。你的努力未必能换来等量收获,现实中不乏努力却收获甚微的人。同时,也有许多成功者并未比你更努力,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努力方向正确,在“因”上发力。比如种苹果树,想收获苹果,需有苹果树种子这一因,还需土壤、气候、水分等缘起。这些缘起瞬息万变,但种子这一因必须是苹果树种。然后默默耕耘,必有收获,这是我坚信的人生体悟。
遇事若四处寻因觅法,虽便捷却非究竟。真正重要的是遇事反求诸己,回观自身,这是人生至要之学。遇事就急着向外求答案、找条件、寻杠杆解难题,那只是权宜之计。正如《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向外求知是学,向内修心、损去杂念是道,修道之人当如此行。
当你的道修养深厚,便能以道驾驭法,进而使术发挥至极致。反之,若道之根基不稳,缺乏力量与明悟,即便修习诸多法门,运用时也难免半途而废。如此一来,所修之法大打折扣,最终徒劳无功,虽努力耕耘却无收获。
儒释道均强调,内在世界藏无尽智慧能量,顺流回归信心源头,便能尽握。许多人虽知此理,却因缺信念、不信内在力量而未践行,总以为答案在外。但圣贤先哲早已明示:本自具足。
以小鸟立枝的比喻来说,小鸟虽处狂风中,却因有翅膀而不惧树枝折断。现实中,一些人虽有潜能却难自知,遇困境便惶恐,消耗心力于担忧。因此,我们需探寻内在力量,坚定信念而非盲目迷信。先相信自己,才有行动勇气,聚焦内在成长,实现高效能人生。
随着践行积累,我们终将全然信赖自己,笃定前行。每次都将注意力、专注度和努力倾注于向内打磨心性,正如王阳明所说,需在世间万物中修炼心性。践行此道,于经历和小事中潜心磨砺,终能收获内心安然喜乐,体悟人生真谛。
你会发觉,自身能量的持续提升,比在外界寻觅方法技巧更有效。市面上的方法、观念、技巧,源自他人成功实践,有其合理性。但你非他人,他人成功基于其独特特质、境遇和资源,你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个性禀赋和环境,不能全盘照搬。
更为关键的是,一个真正活得通透、活得精彩的人,可抛开外在套路。他们深知,只要充分激发内在能量,就能应对挑战,开辟康庄大道。他们凭借深度自我认知和精准捕捉内心渴望,从容前行,书写传奇,不依赖他人经验中的“工具”,不被其束缚。
在这方面,稻盛和夫是近代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集虔诚修行人、商业成功典范、尊崇教育家、知名作者于一身。他一生圆满,事业有成,活得洒脱自在,内心充盈喜乐,引无数人向他学习,声誉远扬。
面对难以逾越的挑战,稻盛和夫不慌乱地在外界搜寻答案,也不套用他人经验。他有句名言:生而为人,何谓正确。每当稻盛和夫叩问“生而为人,何谓正确”的时候,我仿佛能够看见,在那答案从内心喷薄而出的瞬间,他整个人仿若被一股炽热的能量点燃,周身散发着蓬勃热力。彼时,他的身、口、意全然融为一体,灵魂深处的感知、显意识与潜意识也高度契合,他无比笃定地知晓当下这一刻自己究竟该如何行动。
因为他深知,答案藏于内心深处,故选择回归本我,叩问心灵。他执着问己而非问人、问世界——在直面困境时,从内在探寻根源,找到契合当下情境的解决之道。此时,我们不再是模仿者,而是以当下的姿态直面身边人和事,思索对策。这才是最真实、有效的答案。
智慧源泉不在头脑的思辨,而在于内心的觉醒
机械的“拿来主义”绝非最佳效能之选,因为真正的智慧源泉不在头脑的思辨,而在于内心的觉醒。当内心的力量被唤醒,头脑便会随之协同运作,让人真切感受到生命奔涌的能量,进而调动起周身的浩然正气。正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所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再以王阳明为例,他倡导知行合一,龙场悟道后,大彻大悟。在战场上,他用兵如神,常以奇谋使敌陷困境,出征前严惩不守军纪者。有人疑惑,阳明仁慈著称,为何能果断?
在我看来,王阳明“兵不厌诈”,背后有大慈悲心。严明军纪,对违反者毫不手软,是为避免更大伤亡。军纪不严,可能导致战败,更多人丧生,对手趁机造成更大灾难。
修心不是成伪君子或假道学,而是使人拥有强大能量、内心无挂碍的修身方式。他心无挂碍,以大仁大义为准则,果断行事,不受小节羁绊。
儒家强调人心与道心区别,人心易受干扰,纷杂多变;道心虽微弱,却强而有力。修炼心性,遇事反观自身,洞察并化解念头、感受、思维和情绪模式。如此,相同问题再出现,不会以低效模式应对。所以,真正内在修炼有成者,不受常规束缚,不拘小仁小义,对体用、因果、道法术有清晰区分,以道御法,以法御术。
大家知道,伦理学曾提出一个电车难题,对此,很多人都提出过不同的见解,但又不断地被他人质疑和否定。此事说明,单凭头脑思考,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答案。在关键时刻,需让道心觉醒,方能迅速决断。
正如《道德经》所言:“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对错是非,在道心面前本就一致,即便千万人阻拦,亦要勇往直前。若仅凭头脑思量,有些事无论如何权衡,都似有对有错,难以抉择。
儒家因入世深而易理解,指出人心险恶、道心微弱。修行即察觉人心之险,那些纷杂思绪看似真实却虚幻,道心微弱难察觉。遇难题,应回观人心之险、道心之微,呵护培养道心,使其壮大,达“惟精惟一”境界。
在电车难题中,道心觉醒后,无善恶、是非、好坏之分,只需依心行事。所以,修炼能解决一切问题,是因为修炼有成者内心清明透彻,能量高度一致,意识、潜意识、脑、心、感受与灵魂和谐统一,从而拥有强大力量,对事物洞若观火。
对于修炼者而言,在每一个当下,他们只需做出两个决定:行动或接受。一旦决定行动,便全力以赴,哪怕面对千万人,亦毫不畏惧,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和对初心的坚守,且愿意承担风险与代价。而当他们选择不行动时,则是全然的接受,毫无怨言。若既无法行动,又不愿接受,那只会自寻烦恼,徒增困扰,更无任何效能可言。
我经常看到,在人生路上,常有人迷茫纠结,无论怎么做都觉不对,头脑矛盾困惑,担心违反原则或招致异样眼光,陷入“不得不”却无法行动的僵局,在人际、生活琐事、事业发展等方面被动无力,生命力量被束缚,遇挫折易动摇。
然而,真正致力于自我修炼的人,面对人生难题,展现出不同姿态。他们行动前已达全然接受心态,客观条件不允许时,接受现状积蓄力量。他们不做无用功,不内在消耗精力,不外在徒劳奔波。一旦行动,便能以饱满力量应对,展现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我的自我修炼之路:从创业失败到创造奇迹
我踏上自我修炼之路已15年。40岁左右,创业陷入困境,痛苦无处可逃。我曾是“点子大王”,有个人魅力,头脑灵活,但创新举措都无成效。无奈之下,我开始向内探寻,开启修炼之旅。
反思过往,困境根源在于傲慢。年轻时,我任台湾最大报纸社论专栏主任,少年得志,膨胀不已。那时,我靠复杂分析在评论界成功。创业后,需放下分析头脑,简单化复杂事,但我骄傲自满,固执己见,最终创业失败,给员工、股东和社会带来损失,我深感惭愧,决心改变。
我知改变外部世界不易,便从内在着手,每日反思,减少错误,做小善事。通过内在改变,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在台湾媒体发展史上创造奇迹,改写历史。
当时,我没意识到自己在修行,无既定框架束缚。我只觉人心泯灭,道心萌生,内心充满力量,世界随之巨变,从失败到胜利,从亏损到盈利。如今我才明白,那时我在修行,回归内心寻找答案,自我修炼带动周围人和公司改变,取得显著成果,当时却浑然不觉。
因此,道心起初往往十分微弱,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踏上修行之路并持续前行,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并为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框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道心的升起。当我们察觉到道心的萌动时,便要及时将其控制并妥善滋养,使其茁壮成长。
当道心得以充分启用之时,你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轻松与简单。
Q&A:
Q:许多人都提及了使命、心力、天赋与能力,但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使命?
A:我来先谈谈天赋与使命的关系。仅仅凭借头脑随意想象出来的所谓天赋和使命,并非真正的天赋与使命。天赋与使命实际上与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
我年轻时也曾执着于追寻生命的意义,却局限于书本知识之中,拼命在书中寻找答案。虽然知晓了许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现这些知识对我毫无用处。后来,我了解到西方哲学试图通过思辨思维来探寻人生的意义,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在做无用功,最终只会让人陷入虚无的境地。
修行达到一定境界时,你会进入一种“空心”状态。所谓“空心”状态,是指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没有固有的意义。许多人执着于为无意义的人生寻找意义,这其实是在自寻烦恼。
作为人,我们天生就存在着几种基本的焦虑:对生命意义的焦虑、自责的焦虑以及对死亡的焦虑。若仅依靠头脑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最终往往一无所获。如果用较为消极的词汇来形容,这便是虚无;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则是领悟到人生本无固有意义,一切皆是如此呈现。
当你意识到人生并无固有意义,明白用头脑去寻找生命意义这一行为本身不可能有答案时,你的身心才能真正安顿下来,不再活在焦虑之中。因为对生命意义的焦虑是一种无形的负担,当我们从这种焦虑中解脱出来,生命便能全然地投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简单瞬间,比如单纯地享受一顿饭。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当我踏上人生修炼之路后,有长达七年的时间,我全身心投入到做义工的活动中,在各种人生学习机构默默奉献。做义工的过程十分纯粹,那时的我追求“无我”的境界,因为在做义工时,你无法获得任何物质利益或名声,甚至连成就感都不能有,只有纯粹的付出。而这种付出并非基于自己的欲望,而是要满足他人的需求。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环境中,其需求各不相同。为了给予每个人恰到好处的帮助,我必须不断地修正自己,以更好地适应他人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自己了。
我们常常谈论爱自己是一种修行,而这种修行正是通过不断地付出与修正来实现的。那个狭隘的“小我”因不断付出与修炼而逐渐萎缩,最终消失无踪。当“小我”不再作祟,那些想要追求生命意义的妄念也随之烟消云散。我越来越喜欢真实的自己,与他人的连接也越来越深厚,从而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和意义感。
蜕变之后,我们便能愈发欢喜于自身,内心与外界的对抗亦随之消弭,从而生发出深深的满足感与意义感,不再四处寻觅所谓的意义。
关于使命感,我认为众人的本质是相同的。每个人一生仅有一个使命,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除此之外别无他事。
所以,我觉得所有人终其一生的使命与意义是相通的。当人们通过不断修炼,攀至生命的巅峰,所领略到的风景皆是相同的。或许在半山腰时,各人的境遇与感悟各有差异,但一旦登上山顶,意义与使命便趋于一致。意义与使命皆是活出来的,而非仅凭想象,仅凭想象得来的皆是妄念。
每个人的目标、使命,本就不存在一个所谓既定的模样。而且这些也无所谓绝对的对错是非,用来评判目标、使命、意义的标准,其一在于真假,虚假的毫无价值,真实的才有力量;其二要看在当下人生阶段,你所设定的这个目标或使命对你有无用处。若是真实且有用,那便是契合你的,评判标准仅此而已。
Q:刚才有提到“脑”“身”“心”这三个关键词,不少人都迫切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否进一步阐释一下?
A:说到“脑”“身”“心”,从某个角度来讲,最容易欺骗我们的就是大脑,它极为不诚实,思绪飘忽不定,一天里不知会冒出多少念头,来无影去无踪。一旦我们被这些念头牵绊,情绪瞬间就会被点燃。中国人有句话叫“喜怒哀乐之未发”,意思是当某件事发生,一种状态悄然升起之际,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尚未表露,这才是较为理想的心境。可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念头纷至沓来,诸如“这样做是不是不妥”“别人会怎么看我”,脑子里就像一群人在打架,混乱不堪,人也跟着变得糊涂起来。
实际上,我们时常混淆头脑的感受与内心的真实感觉。有人宣称“跟着感觉走”,实则不然,那种感觉常靠不住。一旦有事发生,便会胡乱解读、肆意放大,滋生出毫无意义与效能的负面情绪,当下或许畅快,事后却只剩懊恼。头脑就像一群争吵不休的人,一会儿说东,一会儿道西,情绪也随之大起大落,极不稳定。
而心是笃定、如如不动的。简单来讲,修行之人眼中的世界会逐渐不同。世间存在外在与内在两个世界,未修行者总是徘徊于二者边缘,一门心思向外探寻,在外界追求功名利禄,试图证明自己,四处找寻答案与方法。
修行初始,人虽还能看见外在世界,却会往后退一步,直至站在外在世界之外,此时方能先观照自身,看清自己的言行、念头纷飞与情绪起伏,却并不加以认同,始终保持如如不动。这般“看”的境界,便是心性的彰显。
在诸多经典中,常提及众生皆具佛性,儒家所言道心,道家所讲真心,古今中外诸多修行之法,其终极目标皆在于唤醒这颗心,使其达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之境界。王阳明有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此即为真正之心。我们虽拥有大脑与感官,所感知之情绪,诸如喜怒哀乐,皆非心之本质,而身体感受亦非心之本真。
然而,心往往最具欺骗性,最易迷惑人。相较之下,情绪尚算诚实,身体感受更是真实可靠。此前提及,腹部呼吸可视为灵魂与身体相连之通道。我们可从身体感受、头脑觉察等多方面去探寻,但最终又不完全认同仅从身体觉察即可。因为那些修行有成之人,即便身患重病,心中亦能泰然处之,毫无挂碍。他们虽觉察头脑、情绪与身体,却并不认同它们。因为他们深知,凡能被觉察之物,皆非真正的自我。
稻盛和夫曾言,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纯净一点,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回首一生,历经种种,无论是日常的琐事,还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只要我们懂得向内探寻,把每一件事都当作修行,便能在这一次次历练中,获得更加美好、崇高的认知。人生在世,灵魂的升华是我们唯一能真正拥有并带走的财富。
此外,在探讨身心脑的概念时,我们发现它们并非处于同一层次,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层次之分。心处于最高层次,脑位于中间层次,而身则处于最底层。之所以要划分出这样的层次,是因为高层次对低层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提升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便能知晓在进行自我提升或解决问题时,应从何处着手才能获得最高的效能。
再以道家养生中常提及的“精气神”为例,三者之中,神的地位最为崇高。当一个人能够抱元守一,使神安定下来时,气便会随之顺畅。气顺了,身体的精也就充盈起来,身体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健康。反之,如果仅仅在身体层面下功夫,而不去关注神的安定,那么效果往往是极为有限的。这就好比在末端努力,却忽略了源头的重要性。
再来看“身心灵”这三个字,灵无疑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当灵得到安定与提升,心也会随之稳定。而心一旦稳定,身体的行为、言语等各方面也就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在自我修炼或调整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灵的层面,从源头出发,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与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相用”也是一样。在这三者之中,体处于最高的层次。体一旦确定下来,就如同稳固的根基一般,能够使千百种用都得以恰当施展,无所不适,无论怎么运用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最后是“道法术”这一组概念,道无疑是最为关键且层次最高的。当道被明确且正确地确立后,法便会自然而然地与道相契合,无需过多的强制约束。道对了,法便会紧密跟随道的指引。当道与法都处于正确且和谐的状态时,术便能够发挥出最高效能,展现出善巧的特质,完全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
因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高层次对低层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低层次的完善并不能保证高层次的必然良好,它们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层次关系。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把握了这种层次关系,才能在面对各种问题和进行自我修炼时,找准着力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身心灵以及身心脑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升。
我们常看到许多人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养生上,若其脾气暴躁、心情不佳,整日愁眉苦脸,最终可能因情绪问题导致生病离世。这便是因为他们仅将力量用在了身体养生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方面。
因此,只有在没有犯罪等错误行为的前提下努力认真,其效果才是有限的。正如我之前所说,若努力方向错误,就会事倍功半;而若放在正确的地方,则能事半功倍。
Q:如何度过至暗时刻?
A:我先来讲一个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小故事。以前,我在自家院子里养花,一直悉心照料,满心期待繁花盛开,可花儿却总是蔫蔫的,不见什么起色。
我满心疑惑,跑去问老花匠:“我这花照顾得够用心了,怎么就开不好呢?”老花匠笑着告诉我:“你呀,水浇得太多了,所以花才开不了。” 我当时特别诧异,反驳道:“浇水多不好吗?花本来就需要水分啊。”老花匠耐心解释:“花得感受到危机才行。你要是不浇水,让它干一干,它察觉到干旱,觉得再这么旱下去自己就要没命了,就会赶紧开花,这是它繁衍后代的本能。”
我听着觉得挺有道理,之后就减少了浇水量,可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于是我又向老花匠请教:“要想让花更灿烂地绽放,还得怎么做呢?”老花匠给出的建议更让我惊讶,他说:“拿钉子把树皮划破点儿,让它受点伤。”我照做了,果不其然,花儿之后开得明艳动人。
从这件事里,我深刻体悟到了大自然的定律:植物的生命在面临威胁时,为了抓紧时间繁衍后代,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加速绽放、结果。这就如同人生,在遭遇挑战时,潜能也会被激发出来。
就拿我自己来说,创业三四年的时候,我遭遇了至暗时刻,项目一败涂地,无论怎么努力都看不到转机。但正是那段艰难困苦的时光,像一道严苛的考验,逼迫我挖掘自身潜力,寻找新的出路,让我明白了困境之中蕴藏着成长与蜕变的契机。
世间苦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生之所以苦,恰是将人逼至绝境,使其退无可退、逃无可逃。当外界世界无法寻得答案,种种方法与脑力创意皆失效时,人只能反观自身,面对内心。这便是求助于自我调整的开始,进而进入高效能状态,最终创造奇迹。
为何有些人需在巨大压力下才得人生突破?是因为压力不足,便不会直面问题,只会逃避。唯有施以足够压力,方能促其修炼。人往往需历经重大挫折方能觉醒,后知后觉者则仅需小小教训即可醒悟。
至于先知先觉之人,无需外在教训,只需时刻保持警醒。其头脑中一旦生出不良念头,便知此路不通,立刻着手修正。无需外在事件触发,内心情绪稍有异样,便立刻察觉并加以调整。
苦分为外在之苦与内在之苦。若修行的境界尚浅,便需借助外在的苦难来促使自己清醒,进而调整与修正自身。而当修行达到一定高度,便无需再经历那遥远而艰辛的修行之路。此时,事业顺遂,在所在行业已居于头部,名利双收,生活陷入舒适圈。
然而,即便如此,仍会感到人生无聊、缺乏满足感与意义,意识到人生不应仅止于此,从而生起修行之心。所以,每个人的状态各异,或在至暗时刻觉醒,或在舒适圈中因无聊而起修,这都是修行的信号。
所有信号归结于一点,即你是否从这些信号中真正觉醒。若你觉醒了,那么这些对你而言便是正确的。台湾有句谚语:“跌倒了不要随便站起来。”若你视自己为宝贝,那么跌倒便是上天赐予的功课。
最佳的状态应是外在虽苦,而内在却不苦。因为自身所行皆为正道,最终外在的苦难也会消散,内在亦无苦楚,还能顺势继续前行。这是一种不同的境界层次。所以,至暗时刻有时是有益的,但并非绝对必需。若生命在没有至暗时刻的情况下也能顺遂,那岂不是更幸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