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发现猝死规律:易猝死的人,有3个共同点

医生解剖5516例猝死者,发现猝死规律:易猝死的人,有3个共同点
2024年07月01日 23:02 医学原创故事会

北京时间7月1日,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及印尼羽协发布公告称,现年17岁的中国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张志杰在昨天傍晚的一场比赛中晕倒在球场上,被送往医院后于当地时间昨日23时20分去世。

17岁,一名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突然猝死,看到这样的新闻时,相信很多人都是扼腕叹息的,实在太可惜了。

其实,作为医生,最害怕的也是主管的病人突然发生猝死,即便发生在医院内部的猝死,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原因是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疾病,有时是很难控制的,猝死一旦发生,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没有把握住这黄金抢救时间,那么患者就救活的概率就更低了。

你可以想象,在医院发生猝死都难保抢救成功率,在院外发生的猝死,抢救成功的概率就更是渺茫了,而大多数猝死,其实都发生在家里、公共场所,很多时候,当家人或是路人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当救护车还行驶在路上的时候,患者就已经不幸去世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很多人认为猝死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这并不正确,《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曾刊登过一篇研究《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通过研究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发现了猝死里藏着这些规律:容易猝死的人,往往有3个共同点。

第一,一半以上的猝死者“过于激动”、“过于劳累”

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猝死者生前“太激动”、“太劳累”。其中,情绪激动的猝死者占比26%,过度劳累的猝死者占比25%,剩下的还有血容量改变、饮酒、过饱、轻微损伤等。

很多猝死的人往往年龄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年轻,但是年轻不代表身体就很健康,换句话说,即便平素身体健康,也不代表不会出现猝死。

如果我们总是把身体置入一个即将崩溃的边缘,那么在应激的作用下,我们的冠状动脉就很容易出现痉挛,痉挛的动脉就像一个会游泳的人在水里面突然出现抽筋一样,危险可想而知。

很多年轻人平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难以释放压力,他们往往过于激动,过于劳累,恰恰是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猝死。

就像这名17岁的年轻运动员,他在成为专业的运动员之前,应该是做过严格的体检的,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是其他的问题,不可能发现不了。

目前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也许太累了,在劳累+压力下,猝死发生的风险自然就很高了。

第二,30-53岁的中年人,更容易猝死

在5516名猝死者中,30-63岁的人群,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

为什么这个阶段的人容易猝死?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这个阶段的人,其实是非常累的,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生活的压力,来自工作的压力,都会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健康特别有自信,他们甚至觉得自己还年轻,不需要去医院检查,其实这个阶段,往往身体可能已经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慢性病,一旦忽视,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三,基础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虽然年轻体壮的人也有可能发生猝死,但那毕竟是少数,真正容易出现猝死的群体,往往都罹患了不同的基础病。

研究发现,在猝死的患者中,患有高血压最为常见,占比约38%;心脏病占30%,糖尿病占23%,其次是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

的确,这些基础疾病,有的是直接影响心脏,有的则是间接影响心脏。

比如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心脏的疾病,像高血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甲亢导致心脏受损,这些都是间接影响心脏的疾病,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升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