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之死:被蒋介石幽禁33年,获释2年即亡,5字遗言带泪含冤

孙立人之死:被蒋介石幽禁33年,获释2年即亡,5字遗言带泪含冤
2022年11月19日 09:56 飞春探微

32年前的今天,1990年11月19日,前国军著名将领、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孙立人,在台湾台中去世,享年90岁。

他是在被蒋介石、蒋经国幽禁33年,人生由巅峰直入谷地,由花发渐变白翁,熬过两蒋、重获自由的2年后,含冤而逝的。

他的结局,与他精彩的人生相比,极为突兀。

民国前1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十月,孙立人在安徽省庐江县出生。

其祖上,曾为耕读世家,后折节为商,积资百万,却又逢战乱,资产损丧殆尽。

在他祖父这一代,举家迁往庐江县,在金牛山南麓的一个小乡村,置地经农,重归园田。

经过两代人勤耕劳作,聪明的孙家人,又渐渐富足,在镇上经营了几家商店,还自办了牲畜场、酿酒坊等作坊。

中国人,农耕基因,儒学浸润,由农而商,商殷而学,学优而仕,大概是多数平民百姓,潜在骨子里的进步之道。

孙立人之父,孙熙泽,就是在家业富足起来后,学优而仕,考上了慈禧掌权时代的一个举人。

其伯父,亦为光绪时的登科进士。

兄弟俩,都是光宗耀祖的入仕官宦。

所以,孙立人一出生,就躺在了人生赢家的基本盘上。

而“严苛教育,考取功名”,这一成功的家训,注定要复制到孙立人身上。

他和弟弟的私塾,设在自家大院,单占最后排的一栋房。

他回忆,他和弟弟第一天上课,老爹就亲自奉上一方戒尺,恭恭敬敬交给先生,请他严格管教。

兄弟俩看了,不禁一身冷汗。

一次,弟弟在背书时没有背出来,被老师打得头破血流,血滴都贱在了挂图之上。

事后,老师觉得有点过火,颇为忐忑。

没想到,其父马上跑去安慰老师,连连致谢,说老师打得对,“严师才能出高徒,他非常感谢先生”。

孙家是个聪明的家族,但聪明的小孩,如果不经严酷的训练,也不可能在进取的征途中,拔得头筹,扬名立万。

多少贵胄之后,纨绔膏梁,躺吃本钱,难继家业,终致衰败。道理皆然也。

孙立人童年束于书房,除了吃饭、见家人,连睡觉都在书房,自言天天感觉“等于坐牢”。

但是,这牢,不会白坐。

(学生时期的孙立人)

1913年冬,北京,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校,开始招生。

那时的清华,由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支持创办,退还庚子赔款,用于教育,主要为培养赴美留学人才。分为中等高等两科。

它分配给安徽省的名额,一共5个。

孙立人和弟弟一同应试,千人考生中,孙立人摘得榜首。

翌年复试,正式入清华。

入学时,老爹带他来到清华园,又恭恭敬敬地朝校长作揖:

“请你把我这个小孩子,就当作你的小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打,打死了我都不心疼。”

天下没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

只有当过父母的人,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现在看来,打,肯定不科学,但无疑,是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成功“秘籍”。

(孙立人在缅甸战场树上战壕)

其实,孙立人是不经打的,他从小体质较弱。

5岁前,他常卧床啼哭,吵得全家不安。

母亲也不强健,为养育他,积劳成疾。病重时,躺床上含泪相顾,对他说:

“孩子,你不要吵了,我俩终有一个要去的。”

两个月后,母亲撇下7个孩子,走了。

孙立人有幸,熬过去了体弱的童年,但他的妹妹,却因失养而早夭。

从1914年8月入清华,到1924年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孙立人在清华园待了10年。

人生青年黄金期,10年留芳于清华,何其幸哉。

孙立人也自言,在清华的这些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

“无论是学习方面的熏陶,体育的锻炼,人格的陶冶,都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这得益于他的老爹,得益于那个特殊的时代。

在板荡不安的民国初期,勤力苦学的少年英才,仍然有得天垂青的一线生机。

放眼历史,每个所谓不幸的时代,或许都能找到志存高远,勤勉笃学,而又“恰逢好运”的成功案例。

在清华,20岁的孙立人,曾当篮球队队长,取得联赛冠军。

后来,成了国家篮球队,并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破天荒地,为民国在国际大赛上,第一次赢得冠军。

中国男篮在国际赛事上,第一次夺冠,竟然出自一个后来叱咤军旅的军人之手!这或许是一个历史冷知识。

1923年,23岁的孙立人,水到渠成,毕业后被公派到美国读书。

彼时,百名学子,齐同负笈留美。

同船渡中,有一个名叫谢冰心的女生。几十年后,两人仍不忘这一际遇。

在美国普渡大学,他仍然读的是土木工程。

但此时,国内军阀割据,情势动荡,孙立人感觉土木工程不太适合需要。

早年,他自己一直想学军事的思想,但老爹不许,所以学的是土木。

现在,军事念想又复燃,老爹再也管他不着,所以,毕业前,他就背着老家的人,在美国大使馆申请了就读美国军校。

在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孙立人读了3年。

毕业时,评语上写道,他在新生中“禀赋优异,超越同侪”

回国前,1928年,他又游历了英法德苏,考察大国军事。

甫一回国,就在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起了中尉教官

由于漂亮的学历,他成了炙手可热的青年才俊,多地争抢的稀缺性人才。

31岁,他受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之邀,任上校副总队长

(1948年的孙立人)

孙立人的军旅路线,大致有3个节点必书:

1、入宋子文派系

这是他人生军旅中,第一次真正的转机,时间是1932年1月。

他经人引荐,出任了财政部长宋子文的武装力量——税警总团的上校团长

之后的5年中,他带兵在江苏海州练兵,修筑海防工事,形成了中西特色结合的“孙氏操典”。

其训练的3000步兵,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与其他部队素质迥异的劲旅。

宋子文派系的基因,决定了后来与蒋嫡系的泾渭分明。

(退台后的新军训练)

2、13片弹伤战成名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孙立人带税警四团兵开拔淞沪前线。

11月3日凌晨,在苏州河攻守战中,37岁的孙立人,不畏火炮,置身桥头30米处,在最前沿的地方指挥突击。

不料,对岸的日军排炮齐发,瞬时天轰地动,弹片横飞,孙立人骤然倒地,埋在了炸开的土里。

在医院,经过8个小时的抢救、输血,虚弱的孙立人才苏醒过来。

此时,他发现,自己除了头部和腹部,全身都是伤,医生告诉他,共有13处,肺部被打穿,险中心脏。

幸运的是,不会落下残疾。

大命不死,必有后福。说的是平民。

对军人来说,大命不死,必有大战。

3个月后,孙立人伤愈,戎装挺拔,重返军旅。

13弹伤后,孙立人又参加武汉保卫战,两次立功,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3、远征军扬威名

迁都重庆后,他重组税警团,刻苦训练3年,扩至6个团,总兵力达2万多。

1941年底,财政部缉私总队的半数兵力,被蒋介石切走,重组为国军新38师。

2个月后,38师又被抽调缅甸,成为中国远征军一部。

其任务,凶多吉少:到境外抗击包围中国西南的日军,打通西方援助中国的通道——滇缅公路。

在3年的远征军战役中,孙立人带精锐兵力,着美式军械,以卓越的素质、战略、战术、技术,打得日军连连“愕然”,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啥是真正的中国军。

(孙立人与史迪威在前线)

其中一次,他以1千兵力解救7倍于自己的友军,歼灭日军一个大队,解救了大批西方传教士和新闻记者。

由此,西方认识了这支中国军队。

被救的记者们,浓墨重彩地报道,西方军事家称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丛林之狐”

之后,他军旅中的高光时刻,耀眼闪亮起来。

1945年春,为配合盟军打到日本东京,孙立人应邀,到德、法、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地的美军商计,成为巴顿的好友、艾森豪威尔等人的座上宾。

毋庸讳言,此时,在西方,在日军中,没有谁能拥有比孙立人还要高的知名度了。

李敖曾评价孙立人,说他“5个无人能及”:

“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然而,这样一个无人能及、叱咤国际战事的杰出将领,到晚年,却迎来了无比落寞的人生结局。

孙立人红遍欧美无敌手,本应可喜可贺,但现实不然。

好事弄不好,你会弄成坏事。

这中间,需要的不仅是才气,更是智慧、谋略、政治。

孙立人在军旅的制高点上,未注意这些,为他日后的岌岌可危,一步步垫下大患。

(1945年的孙立人)

1️⃣ 被蒋介石削掉兵权

1945年春,他在不经蒋介石之手的情况下,就私自应邀,赴欧考察,交好美军,这让蒋甚不悦。

其嫡系将领,对这位红得发紫的同侪,更是眼红生忌。

同侪矛盾、军中谣言,便不可避免地滋生开来。

1946年,孙立人卷入内战。

在关于新一军主力在占领四平后,是否应该向北追击的问题上,孙与杜聿明矛盾激化,最后公开冲突。

1947年4月,孙被蒋介石明升暗降,褫夺兵权。不久,就被调至台湾,训练新兵去了。

(蒋介石视察作战地形,右二为陆军总司令孙立人)

2️⃣ 卷入蒋介石政权斗争

蒋退守台湾,失去了美国支持。

为挽回颓势,他千方百计拉拢孙立人,欲通过他在美国的影响力,来获得美国的支持。

然而,这更遭到国军内部其他将领的嫉恨。

恰好此时,美国中情局正在酝酿台湾“换马”计划,由此,不可避免地将孙立人推进了政治旋涡中。

3️⃣ 孙立人与蒋介石不和的主观原因

在后世对孙立人的评价中,不少人都说他“长于驰骋战场,杀敌陷阵,但政治手腕应属低能”。

在军事系统中,他只服从蒋介石,但在与其他派系相处中,就“完全不及格”。

其一、与杜垏明的将帅失和,不再复举。

其二、后居台湾时,他竟轻率通过“政敌”陈诚,向蒋介石表忠,政治上的幼稚,也令人吃惊。

其三、孙立人性格耿介,对国民党的贪污腐化深恶痛绝,不屑阿谀奉承。

其四、他自持学识能力过人,也不把同侪放到眼里,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他的高傲,让他“和同辈的没有一个处得来”。

其五、更甚者,他不但与蒋的嫡系屡屡冲撞、不和,而且连蒋经国也不敬。

平时,在军事会议上,孙立人从不附会,遇有不满,便加以批评,这令蒋经国很不高兴。

1950年底,孙立人主持召开了一个名为“第一次年中扩大良心会”,让陆军高级长官们,来听听士兵的良心话。

他在会上说:

“现在社会黑暗,人心不古,不但做事骗人,说话也骗人。所以社会动荡不安,就是彼此不能开诚相见,埋没了良心之故。”

1954年,朝鲜战争的爆发,让美国对台湾重新重视起来。争取美援,蒋介石已不再需要孙立人。

孙长期来与诸多将领不和,对蒋氏父子不敬,在亟需巩固政权的新形势下,蒋氏父子果断过河拆桥,借“以孙代蒋”之谋,以“兵谏”谋反之名,成立调查组,将孙立人彻底革职。

由此,1955年8月,孙立人被软禁,成了张学良第二。

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

一个时代过去了。

冰释消融,孙立人度过了人生漫长的寒冬,被幽禁33年后,终于迎来了自由的春天。

1988年3月20日,白发苍颜老孙回到府邸,各界来贺。

88岁重获自由,悲喜人间,不知如何作评。

33年幽禁生涯,岁月不复,何慰时光匆匆?

他对媒体表示:

“自由对我这种年龄,已无太多意义,我目前这个时候,只要清白。”

老翁虽白首,更惜晚节重。

然而,但直到他去世,对他的平反,也没有一个正式的调查结果出来。

悬于历史的“孙立人事件”,旋成迷案。

同所有中国人一样,孙立人晚年十分念旧,尤挂安徽金牛故土。

他几次托老部下回乡,帮他扫墓、安宅。

但老天留给他的时间不够了,回乡亲自祭祖的夙愿,终未达成。

1990年3月,与孙立人同岁的冰心老人,通过中间人,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回大陆。

67年前,他们同船赴美国留学。转瞬白首,已入土半身。

(孙立人亲书信函)

孙立人感慨万千,回信道:

“回忆同舟东渡,转瞬近七十年,昔日少年,俱各衰迈……人事无常,真不可把玩也。

“立两三年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虽行动尚不需人扶持,而步履迟缓,不复轻快,有时脑内空空,思维难以集中。

“比来除定时赴医院作复健运动外,甚少出门矣。

“故人天末,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这是孙立人的最后时光,已经不时脑中空空,进入残年。

此时,他经医院检查,已有轻度老年痴呆。

此外,他还患有主动脉粥状硬化、脊椎退行性关节炎。

因便秘、肺炎等病,他需要不断去医院治疗。

1990年11月,孙立人因帕金森氏症吞咽困难,多次到医院抢救,病情仍然恶化、不治。

11月19日上午,他再次陷入昏迷。

家属见医治无效,要求出院,回家妥善安排后事。

在回家的路上,11点15分左右,老人因肺炎败血症,导致各器官衰竭死亡,享年90岁

在重获自由的2年中,孙立人始终最挂心的,就是自己的清白问题。

在临终前,他抓着荣总医院医生的手,连连重复数声:

“我是冤枉的。”

这几个字,含冤泣血,竟成他最后的遗言。

总结:

1,人生哪有尽得意?得意之时感谢周遭襄助,便是明眼;失意之时笃诚进取,便是智士。

2,如果不喜欢政治,那就不要想太多,守好自己的技术优势,任何时候,不要心动外界政事。

3,对聪明的孩子,还是要要求严一些——无论尊贵贫贱。(完)

参考文献:

●《孤傲的将军 孙立人》,黄亦兵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17.05

●《孙立人传》,李传玺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18.09

●《孙立人传》,汪泗淇,戴健,钱铭著,安徽人民出版社 , 1998.09

●《中国驻印军印缅抗战 下 孙立人著述和冤案》,王伯惠,宁大年编著,团结出版社 , 2009.02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