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双巨头的资本之战

心脏支架双巨头的资本之战
2022年04月11日 09:58 ipo观察

乐普和微创都是心脏支架最早的国产企业,也是国产支架两巨头,常被外界比较。除了业务上的竞争,老板的身家财富、资本布局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曾经的创业板首富

乐普医疗1999年成立,期初由中船重工七二五研究和蒲忠杰太太张月娥的WP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股权比例为7:3。2009年“创业板”成立,乐普在创业板上市,也成为了首批28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之一。2014年中,蒲忠杰受让中船重工持有的5.58%股份后,成为公司实控人,乐普也由国营改为民营企业。

微创医疗成立于1998年,由留美生物学博士常兆华出资成立。2010年,微创医疗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两者无论是成立、上市时间何其相似,但两位创始人的身价却呈现不同的走势。

当年,乐普医疗上市当日,按照该股收盘价63.4元计算,乐普医疗市值达到257亿元。蒲忠杰持有乐普医疗6043.67万股,蒲忠杰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市值高达38.32亿元,一跃成为创业板首富。而微创医疗上市首日市值约为85.64亿港元,远低于乐普医疗。

随后许多年,乐普的市值常年在600亿以上,是微创的好几倍,直到近两年这一情况才发生逆转。

2020年开始,微创医疗一度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股价从10港元开始不断上涨,其股价涨幅曾超过10倍,市值最高涨至1300亿港元(约1057元人民币),反超乐普。

不过,近期因为行业对创新医疗器械预期的调整、集采政策的不确定性、外围环境的扰动等,微创医疗和的乐普市值又都一路下行,目前乐普医疗市值(364.35亿元)略高于微创医疗市值(253.24亿港元),但是微创已经分拆了心脉医疗(市值120.35人亿民币)、微创机器人(市值212.81亿港元)、心通医疗(市值50.48亿港元)3个上市子公司,微创系总市值明显高于乐普。2021年开始,乐普也紧随其后开始分拆公司上市,一场资产追逐战正在打开。

实际上,在公司战略发展上,近年来二家公司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两者差距正是在差异中拉开的。

冠脉支架的风雨江湖

乐普医疗、微创医疗是国内心血管器械双龙头,也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为数不多的能与进口产品竞争的企业。

早期,冠脉支架的热度堪比现在的“PD1单抗”,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全球高耗前三,美敦力、强生、雅培以及波士顿科学,DES都是或曾是其核心业务布局。

冠脉支架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是在基础冠脉狭窄基础上,因为某些诱因引发血栓的急性发作,因此和冠心病一样,背后关键都是冠脉阻塞。由于中国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的攀升,使得冠脉支架的需求不断扩大。

1984年,中国进行了第一例心脏支架介入手术,当时的支架基本为裸金属支架,国内市场被外资企业牢牢握在手中。

由于裸金属支架的植入通常会导致再狭窄的情况发生,因为支架周围疤痕组织的堆积,会引起再次阻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架需要涂覆一些可以缓慢释放的蛋白质表面聚合物,于是裸支架开始边缘化,药物洗脱支架开始出现。

2004-2005年,微创、乐普等国产先发药物洗脱支架,之后药监局提高了注册门槛,导致竞品获批被大幅延长。2007年前后大量研发产品的获批进度都被大幅延缓,这对之前获批的产品实际上构成了保护性利好。

较高的行业壁垒带来了高毛利,2006年到2008年维持了较高的毛利水平,乐普医疗这三年的销售毛利率达到70.95%、75.18%、78.58%。

据中银国际研报显示,乐普医疗主导产品“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2008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5.8%,居行业第二位,与行业第一微创医疗相差约2~4个百分点。

但2010年后,冠状动脉支架市场增速放缓,2011-2014年的支架植入量只有9.4%的年化复合增长,而在2005年至2011年,年化复合增长率为25.8%,下降明显。

同时,冠脉支架竞品的大量出现,对存量产生分流,易生、赛诺、金瑞凯利、垠艺等相继获批。当时医保扩围红利期结束,行业进入医保控费周期,再加上当时行业反腐整风单患者支架植入数开始回归,几个因素叠加后,对微创、乐普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微创和乐普,通过新产品的技术迭代,重新获得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压力相对较小,但是冠脉支架市场已经出现颓势,再加上高值耗材降价以及企业产品线单一,常兆华、蒲忠杰们不可能没有想法。

2011-2013年,对微创、乐普、吉威,都是影响深远的几年:

对微创而言,2011-2012年明确了“10+5”发展战略,坚定了“多元化”决心,从支架向骨科和起搏器等卡脖子的高端器械延伸,为日后重金收购骨科心律等业务埋下伏笔。

对乐普而言,也是坚定了“多元化”决心,从2013年6月收购新帅克跨界进入药品以来,乐普围绕心血管形成了器械、制药、医疗服务和新型医疗的全产业链布局,以此来保障乐普的总体业务在长期时间内实现持续高增长。

自此,走向“大产业布局”的乐普与“高耗内部外延”的微创,开始分道扬镳。

“拆拆拆”与“买买买”

在多元化的道路上,2家公司都坚持了主线产品自研,但主线以外的布局,乐普以收购为主,微创以子公司参股融资自研为主。

乐普收购的资产,包括仿制药,包括ivd检测,现在来看都是盈利能力很强的资产,很考验眼光。如乐普2013年斥资3.9亿元人民币,收购河南新帅克60%股权。遇到4+7集采前,新帅克大品种氯吡格雷从2014年营收1.2亿一路飙升至2018年的11.8亿元。

微创医疗共用研发平台、内生孵化的模式,从内生孵化的维度,微创的确有很多前瞻性布局,比如2010年成立了微创电生理;2012年成立微创心脉(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2014年涉足手术机器人,2015年成立微创心通(心脏瓣膜介入)等。

微创对创新赛道近乎偏执的拥抱,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钱、人、技术几大要素缺一不可。这也使得业绩表现不如乐普亮眼,能赚钱的心血管介入、心脉(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两个“成年儿子”赚来的利润,不足以贴补多个嗷嗷待哺的“小弟”,骨科、CRM业务并入后,也拖累集团业绩亏损、股价横亘多年。

这背后与两地资本市场特质有关,与A股市场投资者注重利润端不同,H股针对未盈利科技公司的制度有着极大的宽容度,这也使得微创能够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来,不用考虑利润的掣肘和市场的表现。

两者本身的战略方向也不同,在心脏器械领域,乐普选择了可降解支架和载药球囊路线,放弃了瓣膜赛道。微创相当于放弃了心血管赛道,重仓选择了心脏瓣膜赛道。乐普选择了心血管药物路线,曾经器械销售和药品销售达到一半一半,而微创始终没有布局药物领域。

乐普的资产盈利高,在过去没有集采的时候,但当集采不断推行时,资本市场的风向从盈利转到创新产品上,也就是远期的业绩。乐普就处于劣势,这几年除了可吸收支架,瓣膜,电生理这些新兴业务研发进度大幅落后于微创,这是二者分歧的起点所在。

另外,两者对于市值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乐普股价一跌,马上开会沟通释放利好,维护股价。微创暴跌,董事长一句话也不说,埋头苦干,同时为保证研发投入的永续性,子公司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在微创通过分拆上市,在资本市场却大杀四方,实现市值反超之后,乐普也走上了一条微创正在走的道路 —— 分拆。2021年,冠脉集采正式落地执行,国产支架龙头们,为了对冲国内集采带来的业绩挑战,更需要借助资本力量加大研发力度,全力拓展新产品,IPO也是顺势而为。

目前,乐普医疗分拆的乐普生物已经上市,乐普心泰医疗、乐普诊断也已经在IPO的路上了,微创也有微创电生理、微创脑科学等子公司奔赴上市,

目前2家公司产业布局都仍然在持续扩张,未来谁能发展成为中国版美敦力,蒲忠杰的资本布局能否超越常兆华,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观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