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制度使明朝在土木之变后仍可控制地方,但后期也出现很多弊端

卫所制度使明朝在土木之变后仍可控制地方,但后期也出现很多弊端
2022年09月08日 18:13 未央长喟

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中央还能牢牢地掌控明朝各地方,让各藩王没有心思学朱棣一样,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最重要的核心得益与明朝独特的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的由来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曾经因为明军的事情发愁。身为贫农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战争中成长。他深切体会到,农民和战士之间的因果关系,也知道如果国家没有常备军那么将会受到外族的侵袭,而当时的北元还在,北走大漠的元顺帝还存在一定的势力,很可能转土重来。

但是如果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要养起如此之多的将士,农民的压力就非常的大,这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毕竟当时经过混战,许多地方都是千疮百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

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就让朱元璋一度想不出的方法,既不可能学唐朝的募兵制或者府兵制,也不可能学宋朝的兵制,这是有一个元朝投降过来的大臣,给了他一个建议,这个建议立刻让朱元璋大喜,立刻执行。

就是后来的明朝卫所制度,而明朝的卫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正是明朝的独特的卫所制度,造成了明朝的崛起和兴衰。

浅说明朝卫所制度

简单的说,明朝的卫所制度,类似屯兵制。或者和满清的初期的八旗制度有点类似,就是国家建立军户,而军户门每家每户抽出人丁来进入卫所,并且还需要提供一个人负责照顾这个人的日常起居生活。

明朝卫所分布示意图

而明朝也分给军户家里土地和一些优待政策,但是卫所大部分开支,都是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这个算是古代屯兵制度的升级版。建制上也分的非常的仔细,一卫-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单位管理,而他们都只听兵部的话。

日常会训练,闲暇时会去种粮食,基本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自己种自己吃,还能将屯兵和就粮结合起来,又不用农民交粮养明军的制度。可以说这套制度在当时,确实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朱元璋就曾经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军户的来源和发展

明朝的军户分了两次发展,第一次是洪武年间,庞大的军户来源是元朝投降过来的军户,第二种是跟着朱元璋征战的军户,两者结合就成为了朱元璋百万之军,朱元璋正是靠着他们平定了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最后在捕鱼儿海取得了大胜,都是这些军户的杰作。

但是朱元璋驾崩后,这个军户的制度开始有些变样了,在管理上的松懈和后期靖难之役的发生,当然还有是一些社会问题的发酵。让许多无法脱籍的军户,纷纷逃离了,导致了明朝中期,出现了卫所战斗力低下,人员短缺等情况发生。

李自成

为了补充兵员,卫所制度就引入了一些犯人或者流浪汉等人,由于人员的结构复杂,让卫所形象大跌,更是失去了以前的战无不胜,攻不不克的勃勃生机,死气沉沉的卫所最后无奈错过了围剿李自成的最佳时机,并且没办法将努尔哈赤扼杀于微时,最终和明朝一起被历史淘汰。

忠于明君的卫所

虽然明朝中晚期的卫所在战斗力上,已经出现了滑坡,但是在土木堡之变时,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而土木堡之变只是失去了守卫京师的精锐,可是对于偌大的明朝来说,给上一定的补充是无惧这种损失的,

这也是于谦能够坚持受都城的底气和信心,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下来,各地勤王的卫所就会组织起来,保卫京师,正是因为卫所只忠于明朝中央,并不是某一位将领或者王爷的私人部曲,所以调动起来才能更加自如,而卫所之所以对明朝天子如此忠心,重要的还是自己生活来源,就是农耕结合,如果没有明朝给的地,那么他们将成为流民,在当时还是有效控制地方的明朝管理机构下,这无疑是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

只是后来的发展中,卫所的弊病越发显现了出来,导致了卫所制度遭受破坏,才出现了崇祯皇帝要大家勤王,大家都坐着看戏的局面发生,最后被满清一个一个的吞吃掉。当然其中还牵涉许多问题,但是拱卫明朝的就是卫所,失去了将士保护的明朝中央,在崇祯皇帝的昏棋连下之后,被推倒是迟早的事。

明朝的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虽然损失严重,可是毕竟只是损失了京师的卫队而已,在明朝的其他地区,还有驻扎着许多的军团可以随时进行补偿,而这些人听命的是明朝的兵部,也就是明朝兵部如何没有心思想自己做天子,那么对于地方来说,还是能很有效地控制的。毕竟将士才是国家的顶梁柱,只要他们一天保家卫国,那么及时有宁王这样的叛臣,也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是王阳明、戚继光和秦良玉这样的忠君爱国的名将会挺身而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