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朝中期以后,南部沿海地区倭患严重乃是人所尽知的事情,但要说数十个倭寇便能转战三千余里,甚至一度杀至陪都南京城下,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如此匪夷所思的事件还真就发生了,包括《明史》在内的正史和文人笔记对于此事都多有记载。
数十倭寇转战三千里,一路杀至陪都南京城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七日,一队倭寇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上岸,与其他在沿海地区奸淫掳掠的倭寇不同,根据胡宗宪命人编纂的《筹海图编》记载,这队倭寇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而是登陆之后便直接穿府过县、杀奔内陆。
关于这队倭寇的行动路线,《明史·日本传》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
如果说这队倭寇是一路潜藏而行,一路溜到南京城下,那么倒也不难理解,毕竟由于人数过少,如果乔装打扮一番,躲避过官府的检查并不算难事。毕竟明朝虽然对百姓流动严格限制,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实际上已经是形同虚设。然而,从以上记载来看,这队倭寇几乎完全就是一路打过去的,根本没有隐匿行踪的打算。
彼时,虽然明朝已经迁都北京,但南京毕竟还是陪都所在,地位极为特殊。然而,这队倭寇竟然就这么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面对城高墙阔、守军众多的南京城,这伙倭寇不仅没有害怕,甚至还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
《明史》对此记载道,“贼遂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夹岗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秣陵关而去”。
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笔记中,对于这场战争进行了详细记载,“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可见,面对这队只有几十人的倭寇,南京守军在具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竟然还是被杀了两个把总,死了八九百士兵。南京城更是紧闭城门,就连百姓都被发动起来登城备战,最后更是坐视倭寇攻城不成自行离去。虽然关于倭寇的人数,这段记载与《筹海图编》略有不同,但无论是53人还是72人,这个战绩都令人难以想象。
当然,由于深入太远,这队倭寇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歼灭的结局。根据《明史》记载,自南京退走后,这队倭寇“由溧水流劫溧阳、宜兴。闻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百八十余里,抵浒墅”,结果还是被冠军所围,最终一路败逃,于杨林桥被歼灭。
南方卫所兵备荒废严重,数十倭寇杀伤官军四五千
根据《明史》的记载,“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数十倭寇,转战三千余里,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历经两个多月方被剿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夸张的数据呢?
1、南方卫所逐渐崩溃。明朝中期以后,其军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防备北部游牧民族的边军,二是内地的卫所官兵,而当时驻守内地和沿海地区的,便是主要以卫所官兵为主。
所谓卫所制,其实就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军事制度,兵源主要以世袭的兵户为主。军户之中,每户出一丁赴卫所当兵,称作正军,另有一名余丁随行。卫所官兵分为守备和屯田两部分,比例不定、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
然而,由于明宣宗以后,卫所将领常常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导致军户和卫所官兵生活日益艰难,结果导致卫所逃兵极多。在朝廷制度尚未崩坏的洪武年间,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洪武三年(1370年)的逃兵便多达4.7万人,到正统三年(1438年)时逃亡官兵更是多达163万人。
到了嘉靖八年(1529年),内阁大臣桂萼公布天下兵籍,卫所官兵的在籍人数已经从明朝初期的两百余万,减少到了九十七万,但这仅是在籍军士,实际上有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经达到了在籍军士的70%左右。可以说,到嘉靖年间时,明朝的卫所制实际已经崩溃,这也是嘉靖时期不得不以募兵制来补充兵力的原因。
2、卫所兵备荒废严重。在南陵县时,因见敌人人数不算太多,因而该县派出三百多名官兵对敌,结果占据人数优势的官军竟然被这伙倭寇所击溃,后倭寇冲入县城纵火焚屋。周围三个县得知消息,均派兵前来支援,用弓箭射杀这伙倭寇,结果令人惊叹的是“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也就是说,官军以弓箭射向倭寇,倭寇竟然纷纷以手去接箭矢,官军将士于是便溃败了。如果这段记载没有出错,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就是由于卫所官兵平日里疏于训练,已经根本无力拉弓射箭,导致射出去的箭绵软无力;要么是官军平日里为了应付训练,对弓箭做了手脚,他们所用的弓箭看似没有问题,实际根本没有杀伤力。
实际上,像南陵县的战例并不是个例,例如在芜湖时,县丞见对方人少,便率领官兵与其交战,结果倭寇没有杀伤一个,自己反而被杀。而在江宁镇,指挥朱襄和蒋升率兵和倭寇交战,结果朱襄战死、蒋升负伤,官军死伤更是多达三百余人。
卫所官兵人数本就不足,再加上由于南方内陆长期没有战事,卫所兵备的荒废同样极为严重,卫所将官忙着敛财,士兵忙于生计,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导致卫所官兵战斗力极为低下,即便在人数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往往也是一击即溃。
3、人数太少未引起重视。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之祸,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尤其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后,南部沿海地区已是倭寇纵横,《明史·日本传》便说道,“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
更为要命的是,除了当时从日本流窜过来的真正倭寇之外,很多海盗以及沿海百姓为了钱财,也加入了抢掠的队伍,以致倭寇的队伍日益壮大,例如“三十二年三月,汪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实际上,在当时倭寇为患时期,假倭的数量比真倭还要多,已经达到了“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的地步。
由于嘉靖年间倭患极为严重,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朝廷已经开始调集重兵平定倭乱,甚至召集了广西狼兵在内的大量少数民族军队,明朝抗倭第一女将瓦氏夫人便曾率领广西狼兵参与战斗。然而,由于倭寇来往毫无规律,导致朝廷军队往往被牵着鼻子走,哪里遭到袭击才调集兵力过去围剿。
如此战争形势下,朝廷军队所围剿的敌人,自然主要以那些大股倭寇为主,像这队仅几十人的小股倭寇,很难引起朝廷大军的注意。也正是由于其他大股倭寇吸引了朝廷注意,导致他们并未遭到围剿,所面临的也仅是一些疏于训练的卫所官兵。
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导致这伙倭寇虽然仅仅只有数十人,却在大明的土地上转悠了两个多月、转战三千余里,更是取得了击杀一个御史、一个县丞、两个指挥、两个把总和四五千士兵的辉煌战绩。
根据《筹海图编》的记载,由于这伙倭寇“所经历八郡,转战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于胸中”,因此当时不少人判断这伙精悍的倭寇极可能只是某支大股倭寇的侦察部队,并称“其志讵可测耶”。但从其流窜过程和最终结局来看,他们更像是登岸之后,由于朝廷在沿海地区围剿力度太大,因而想要深入内地进行劫掠,结果由于找不到向导,迷路之后四处乱窜罢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