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力微整合内部,后世在乱世中逐步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

拓跋力微整合内部,后世在乱世中逐步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
2024年03月19日 10:58 未央长喟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由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立朝有148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得不说拓跋家族还是很厉害的,能够在乱世建国立国,并能延续一百多年,前秦差点统一中原,但只存在了44年,所以拓跋家族着实不容易。

先来看看这个拓跋姓氏

一、姓氏的由来

拓跋姓氏来源于轩辕黄帝,亦是黄帝的后人。黄帝元妃西陵氏,号嫘祖,生了三个儿子昌意、玄嚣(少昊帝)、龙苗。西陵氏所生的长子昌意,降谪居于若水;次子玄嚣,名叫安,居住于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龙苗,名叫悃,迁居于北土。

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所以号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后来改为姬姓,居住于轩辕之丘,所以号称“轩辕黄帝”;黄帝有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有另外的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北土那地方的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即土德黄帝的后代为“拓跋”,并以此为姓氏,这就是姬姓的外姓之一,即南北朝时期北朝的鲜卑族拓跋氏部族姓氏的由来。

二、族群的演变

拓跋族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继承着夏朝的即以前的传统,一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到了西汉后期,第一代拓跋毛统一了其附近的大小部落有36个之多,使得鲜卑部族实力大大增强。

到了东汉初年,第五代拓跋推演率领族人向南方迁徙到水土丰盛的地方。到了第八代拓跋诘汾,由于觉得地处偏远,继续率领部族向南迁移至险山密林之处。

拓跋力微

到了第九代拓跋力微,整合鲜卑族相互攻伐,部众离散的内乱局面,并平叛酋长窦宾之子的阴谋作乱,使各酋长首领都服从他的领导,部众约有20多万。甘露三年(258年),继续南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各酋长首领更加畏惧服从,使得鲜卑族更加强大起来。同时拓跋力微也创造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活了104岁,且由于功劳大而被称之为北魏之始祖。

再来看看拓跋家族建国的兴衰

一、乱世立国

建兴三年(315年),拓跋猗卢(拓跋力微之孙)因为帮助并州刺史刘琨对抗匈奴族刘聪和羯族石勒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继而封为代王。鲜卑族对付匈奴族和羯族是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而且此时的鲜卑族强大起来了,如果没有拓跋猗卢的营救和抗击,刘琨早就败亡了,西晋也早些时候就灭亡了。

随着反西晋势力的扩大,建兴四年(316年),都城长安失守,西晋灭亡,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序幕正式拉开。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趁西晋灭亡的大混乱之际而起,建立代国,定都于盛乐。这个时候鲜卑族才有了国的称号,国家也逐渐强大起来。

永和六年(350年),氐族崛起,苻洪建立前秦。升平元年(357年),氐族苻坚杀掉无道的苻生取而代之登基帝位,然后逐渐统一北方。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扩展到后北方的代国,打败拓跋什翼健,继而灭亡代国。代国建国38年,被灭掉了,整体实力也有所削弱。

太元八年(383年),在北方统一后的前秦想统一中原,灭掉最后的东晋,而发生了实力悬殊的淝水之战,结果东晋提前发动突然袭击,灭掉前秦先遣队,继而大败苻坚军众盟之军,前秦瓦解,以前被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脱离前秦,独立为王,建立自己的国家。刚将一群“乌合之众”集中在了一起,现在又分散成了一群“乌合之众”。

拓跋珪

太元十一年(386年),趁前秦瓦解之际,鲜卑族也独立了,拓跋珪联合鲜卑族和代国各旧部,自立为王,恢复代国,并迁移都城由牛川至盛乐,接着改国号为魏。至此,北魏算是正式成立了,虽然牛头换成了马面,好歹也算得个国家。这里的北魏的建立,完全是乱世而为之。所以,每个朝代到了最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混乱时期,然后新的国家趁势而起,取而代之,这就是慕容氏的乱世好立国的理由,同样这个“五胡十六国”时期真是乱得很,甚至可以说是乱得不能再乱。

二、择机强国

太元十二年(387年),拓跋什翼健的少子拓跋窟咄在匈奴刘显的帮助下想夺位,在后燕国慕容垂的帮助下,拓跋珪成功胜出,巩固了魏国部落联盟的领导地位。但是在外交上还是臣服于后燕,所以说这时候的北魏还不能算是完全独立的国家。

太元十四年(389年),拓跋珪向南扩展,击败了文化落后的高车族,获得了善于骑兵的高车族军队,大大增强了北魏的军队战斗能力。实力增强之后,就不想长期居于后燕之下,但是考虑到后燕慕容垂的强大,蛰伏起来,等待时机。

太元十六年(391年),慕容垂已经是垂暮之年,于是政务就交给慕容氏子弟管理。七月之时,北魏拓跋觚出使后燕,为了让北魏进献良马,后燕强行扣留了拓跋觚。拓跋珪不想再委曲求全,不给后燕马匹,并与后燕翻脸断绝外交。此时,北魏在政治上才能算是独立的国家。

太元十八年(393年),后燕攻打西燕,北魏积极出兵援助西燕,彻底惹怒了慕容垂,西燕还是被灭掉了,并且此时的慕容垂已经身患重病。此战,北魏出兵帮助西燕,估计只是做做样子,目的就是惹怒后燕,让其出兵北魏,然后北魏才有正当的理由出击后燕,同时还能削弱后燕的军事力量,但是同时也存在被后燕击败的风险。

慕容垂

太元二十年(395年),慕容垂终于憋不住了,不顾大臣常侍高湖的和北魏的苦谏,毅然派出9万多的大军,出兵攻打北魏。拓跋珪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在慕容垂去世一年后的隆安元年(397年)终于灭掉了后燕。此时的北魏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实力强大,开始问鼎中原。

隆安二年(398年),拓跋珪迁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这个时候对外的宣称,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强大。

三、趁势兴国

元兴元年(402年)拓跋珪大败后秦。永初三年(422年)拓跋嗣惨败南朝宋军。元嘉三年(426年)拓跋焘大败胡夏国。元嘉八年(431年)在回撤之机拓跋焘顺便灭掉西秦。

元嘉元年(424年),柔然可汗大檀率领6万攻占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刚继位的拓跋焘,率领2万骑兵毅然急赴云中城救援。拓跋焘凭借他的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自己12岁时带兵对付柔然的经验,射杀北魏大将,纵深穿插奋力突击并搅乱柔然大军,柔然军队大败而逃,云中城之围被解。拓跋焘以2万骑兵对阵柔然6万兵力,并在被重重包围的情况下,正面冲杀而大败柔然军队,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拓跋焘更是个了不起的军事人才。

元嘉四年(427年),拓跋焘用3万骑兵攻破坚不可摧的夏国统万城。

四、开始衰败

拓跋焘驾崩后,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和限制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改革,大大地加快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对于社会历史来说,这些改革的实施,为隋朝和唐朝统一中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北魏形势图

然而,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理不当,导致统治者日益腐化,官吏逐步败坏;繁重的赋税使得底层百姓民不聊生家破人亡,编制内的民户越来越少,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就越来越少;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断爆发各种起义,军队镇压也疲于奔波。至此,北魏已呈现衰败之势。

五、分裂而亡

普通四年(523年)到普通六年(525年)之间的六镇之乱更是使得北魏的政权摇摇欲坠。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发生了河阴之变,致使迁都到洛阳的汉化鲜卑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被消灭殆尽。至此,北魏从形式上已经灭亡了。

普通五年(524年),高欢立元善见(永明十一年(493年),拓跋宏为了汉化改革,将王室拓跋姓改为元姓)为皇帝,并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政权”;普通六年(52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两魏分裂”,是由于皇室的弱小和权臣独裁造成的。

到了北魏后期的皇帝基本都是傀儡,所以在大宝元年(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了元善见,自立为帝,建立北齐;太平二年(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强制改回姓氏的拓跋廓(元廓)禅让,也自立为帝,建立北周。至此,北魏从形式上灭亡已经走向了根本上的彻底灭亡。

为何北魏拓跋家族,能够从小部落发展成显赫一时的北魏王朝?

一、立国时机

前秦淝水之战失败后,军队构成散架,各部纷纷独立。大家都在闹独立,谁也顾不上谁,所以拓跋珪看准时机,也独立了,这个时机选得很对。如果晚点独立,可能就会受到别国的攻伐兼并,早一点由于前秦的强大不敢独立,所以说此时的立国时机刚刚好。

北魏形势图

二、能力之君

北魏能建国和立国那么久,最重要的是有很多优秀的国君领袖,比如军事才突出的拓跋珪、仁厚守成的拓跋嗣、具有通晓兵法战争奇才帅才谋略家的拓跋焘、大胆改革迅速发展经济融合民族的拓跋宏和冯太后(拓跋宏年幼时执政)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国君的带领,北魏才能够很好的延续和发展,以至于延续了一百多年。

三、运用人才

北魏一路征战,本土有很多人才,一路兼并国土和居民,同时也收录和使用了各种人才,以至于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军事人才越来越多,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庞大和强悍比如屡立战功的北魏外戚大臣王建,具有将帅谋略善辩敏捷的北魏将领李栗,计败后秦姚兴的后燕降将李先等等。

四、立国策略

在北方统一之前,需要开疆拓土,因此北魏采取了先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然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继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术,适时而变,所以北魏逐渐兼并周边而强大。其中战术也是多样变化,比如大败后秦于柴壁,用到了围点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术;大败夏国于都城统万城,使用了示弱诱敌出城、引而疲之、利用天时大风之利的战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诱敌深入、扰而疲之、利用天时之战术等等。

北方统一后,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和激化,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北魏进行了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目的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迁都(迁都至洛阳)、汉化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矛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快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使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同时,这些改革的措施也是隋朝和唐朝建立国家制度的来源。

五、运气超好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的淝水之战惨败,虽然是必然也是偶然,但是对于拓跋珪来说,无疑是好运的到来。如果前秦的淝水之战没有失败,胜利了,那么就可能统一中原了,拓跋珪想立国难上加难;如果前秦的淝水之战没有惨败,只是进攻不利的败退,无伤根本,那么其他各部族也不敢轻易独立,或者独立了也很快被灭了,那么拓跋珪也很难立国。所以说,前秦的淝水之战的惨败是北魏立国的好运气。

拓跋珪

太元二十年(395年),后燕伐北魏,由于种种原因,欲撤军,烧掉了军队用于渡河的船只。结果没几天,天气突变,气温骤然下降,暴风大作,黄河迅速冻结,使得拓跋珪军部能够及时追击后燕的撤军。这个运气好在于,及时的天公作美,帮助北魏顺利渡河。

当后燕军队撤至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岱海)时,天色已晚,狂风突起,一个叫支昙猛的和尚再三进言慕容宝,让其防范魏军,慕容宝不理,最后在司徒慕容德的建议下,才让慕容麟带3万骑兵殿后;可是慕容麟完全不信支昙猛,任其士兵四处游猎,不做任何设防准备,结果可想而知,大败而逃。这里既可以说北魏运气好,也可以说后燕骄傲自大不重视好的建议,致使全军不作防范而几乎全军覆没。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拓跋珪率军乘胜追击欲灭后燕,不料在攻打后燕都城中山是伤亡惨重,且时值北魏都城内乱,北魏求和不许。燕主慕容宝派步兵12万、骑兵3.7万邀拓跋珪决战,趁魏军立营未稳之际,先发制人夜袭魏营,采取“火攻之术”,利用北风纵火烧营,同时发起猛攻;顿时魏营大乱,正在睡觉的拓跋珪惊醒,慌忙弃营赤脚逃跑,逃出军营以后迅速击鼓集合军队。恰恰是这个击鼓救了北魏的拓跋珪,所以说他的运气好。击鼓本来是进攻的号令,这里是集合的号令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亲眼看到北魏大乱的场景后燕主将乞特真却以为中计,慌忙命人鸣金,这里的鸣金当然在古代就是收兵的意思。后燕士兵听锣鼓齐鸣,当时就蒙圈了,不知道原因,以为是遭到北魏军队的伏击,相互践踏砍射,自乱成一团。集合军队的拓跋珪趁势猛攻,大败后燕慕容宝。之所以说北魏运气好,是因为后燕以为拓跋珪的集合鸣鼓是伏击的进攻号令,会错意了。如果后燕拖着不打或是夜袭一直猛攻,北魏的拓跋珪必败无疑,原因在于北魏都城内乱拓跋珪等不起和拓跋珪没有料到后燕会偷袭。

所以,想成立一个国家,并长久而存,一是需要有合适的立国时机,二是需要有才能出众的开国君主,三是需要有长期的伟大领袖守护国家,四是需要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共同治理国家,五是需要良好的治国方针和政策让民休养生息和发展,六是需要随着时代变迁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之间的关系,七是需要不停地发展文化和科技以增强综合国力,八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强大的国家和地方军队以维护地方和国家之间的安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