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后宫中看到自己觉得满意的宫女,一时心血来潮,在宠幸之后便立为“侍妾”,但要说皇帝很喜欢她,那又不至于,所以不可能立太高的地位,只能排在很末尾的位置,久而久之,这种介于“宫女”和“后妃”之间的地位,渐渐成了“女官”。
事实上,按照《周礼》的逻辑来说,除了“后”(皇后、王后)之外的所有后宫之女,都是“女官”,即便她们也还有着各种妃嫔的身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所谓“六宫”,这不是指皇帝有六个皇后之多,反而是说皇后有“六处宫殿”作为居所,地位非凡,而六宫之下,便是三个夫人、九个御嫔、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御妻”(实际上跟妻子没关系,是地位很低的妾)。
之所以说除了“后”之外,其他的后宫都属于“女官”,那是因为她们在后宫中不是每天负责享福、取乐的,除了岁月静好以外,也还要负责不同的工作来维持宫中运转:“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若将整个后宫比作一个“朝堂”,那么“后”就相当于“天子”,统筹整个宫廷的运转,没有具体的负责工作,但大小事的主要功劳都归她,而夫人则是有着具体工作,那就是替“后”来管理后宫妃嫔的“礼法”,御嫔就是管理后宫妃嫔的“德行”,世妇相当于“中层”,管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女御则是负责执行的底层后宫。
而且古人在设计出这一套“后宫”体系的时候,也是拿着天子朝堂的“模版”作为参考的:“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
所谓“六官”,可以视为天子的“总权”,先秦时期也是不常设的,而天子之下便是“臣”了,臣也可以叫做“官”,区别只在于官大官小,三公是官,九卿也是官,大夫也还是官,八十一元士人数众多,平均地位很低,但也还是官,只要有品级,那都叫官。
正是有了朝堂的政治模式,这才有了皇帝的后宫之中,除了皇后,其余的妃嫔严格来讲都是“女官”的说法。
只要有所指掌,那就是官,大小区别在于品级和封号,而和朝堂晋升所需要的“能力”不同的是,后宫妃嫔的晋升,靠皇帝的“恩宠”、“喜爱”。
后世人的印象中,天子后宫佳丽三千,和“宫女”、“女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总是觉得只要成为了天子的妃嫔,那么便是养尊处优,不用负责任何事情,事实上,很多朝代的“妃嫔”,根本就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就拿周代来说,生产力的不足,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宫女可以“脱产”全心全意进入皇宫为天子和一众后妃服务,这不是天子所能决定的,天子也要根据现实的情况来办,所以周礼的制定者,干脆就将天子的后宫妃嫔也赋予“职能”等级,每一个妃嫔都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天子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女官”来负责。相对应的,正是“世妇”和“女御”来做执行。虽然那个时候也一样有宫女,可数量肯定是不太多。而且“世妇”和“女御”都有可能就是从宫女演变而来的,她们偶然被天子宠幸,有了后宫等级,但这种宠幸并不能让她们成为后妃一般的存在。
早在周代时,也压根没有“女官”的概念,因为自古以来的传统“家庭观念”,侍妾帮丈夫洗衣做饭是一种常态,天子本质上也还是“一家之主”,只是拥有的物质财富等级高很多罢了,可该需要负责他生活的“侍妾”,一样不能免掉。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渐渐区分开了“后宫”和“宫女”的概念,也从而让“女官”这个概念明显地体现出来。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宫之中的所有宫女,在名义上都是属于皇帝的私产,即便有一些宫女,皇帝一辈子都没宠幸过她,甚至都不认识她,可在名义上,她都是皇帝的“禁脔”,这才是后宫的意义。
清朝雍正以前,历朝历代根本不存在“离宫”(宫女退休制度)的说法,也就是说,那些进宫的宫女们从进宫开始,就等于一生都不可能再离开皇宫了,一直在皇宫待到老死,随着社会的生产力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的女子能够从基本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于是就能进宫“当宫女”了。
当宫女,生活条件不能说很优越,但最起码是一个铁饭碗,而且比起一般人的生活,宫女的“前景”实在是太好了,就算一辈子都等不来皇帝的宠幸,只要攀上了一个后宫妃嫔,通过关系,一样能让自己的家族过得很好,假如是幸运的,还能被皇帝宠幸,从此改变命运。
一方面是没有退休制度的宫廷,一方面又是隔一段时间就“扩招”的宫女群体,久而久之,皇宫中的宫女数量就越来越多,除非有宫女因病减员,甚至是有宫女“老死”,不然的话,宫廷之中的宫女数量是不会减少的,加上每个时代的生产力不同,宫女进宫的数量就会不同。
随着宫女的数量增加,而皇帝的“妃嫔”总数达到一个瓶颈的时候,那么就必须在宫女中新立“女官”来填充后宫的中层管理,用来管理宫女的秩序和日常工作,这就形成了一种既不属于皇帝妃嫔,但却又是后宫有地位之人的现象。
第一个将女官“明确”独立并设置官职的乃是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并非是汉人,但他对汉化十分热衷,而且还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他在后宫的“宫女”管理制度上就根据前人的办法做出了巨大的改良,那就是“宫女中选官”。“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
或许是孝文帝觉得让自己的后宫妃嫔去做“女官”这种方法已经不合适了,因为后宫妃嫔和皇帝有着最亲密的关系,一方面又掌有一定的权力,这只会让后宫妃嫔之间所产生的摩擦愈演愈烈,每个人都想靠着和皇帝的亲近压对方一头,迟早就会变成大战。
所以孝文帝就决定,后宫妃嫔们不管是高等级还是低等级,手上的“职责”都放下来,她们就只做妃嫔就好了,工作什么的,孝文帝另外建立一个系统,提拔宫女成为“女官”,让女官来操办。
这便是“置女职”,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后宫的大家长仍然是皇后,而且地位最高的,也还是他的妃嫔们,不过那些宫廷的大小之事,他有另外安排的“管家”,比如职位最高的,统筹整个后宫的“内司”,她的等级很高,品级比拟朝廷的“尚书令”。
北魏的“女官改制”,可以说是古代历史上女官制度的一个“分水岭”,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孝文帝“体谅”妃嫔,让她们从以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孝文帝也许是为了减少“后宫风险”,明确分开“妻妾”和“管家”的关系,不至于被争风吃醋的事情影响正常的宫廷运转。
除了“大管家”内司以外,孝文帝还设立了一整个女官体系,职位高达二三十种,若是将人数加起来,大大小小的女官人数也超过上百人,比如内司以下就是“作司”、“女侍中”,这两个职位是为“二品女官”,领的俸禄也是朝廷二品官俸禄,再往下,又有“女史”、“女尚书”、“女贤人”等三品女官,主要是负责皇帝的日常“琴棋书画”的服务工作。
而最基本的生活任务,比如洗衣做饭,上菜传话,又有“青衣”、“女酒”、“女饷”等五品女官统筹,那么在以前,这些工作也是由皇帝的“八十一女御”来负责的,所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步也是非常大的。
当然,做了女官也并不是被“扼杀”了成为皇帝后宫的希望了,因为女官的本质是“宫女”,宫女也一样是有被皇帝宠幸的资格的,女官的机会更大,只是能否改变命运,看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对于高品级女官来说,做不做皇帝的妃嫔问题其实已经不大了,女官的待遇和地位足以让她们在后宫风生水起了。
之所以北魏孝文帝会进行这样的改革,最核心的一个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而且经历了南北朝之后,接下来的隋唐时期,还是宫女“井喷”的一个时代,宫女成为了一种炙手可热的职业,越来越多人将女眷送入宫中。
唐朝就一直被视为“女官制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唐朝能够“集大成”呢,根本原因就是,唐朝有过“贞观—开元”这个阶段的大盛世,富庶的社会让人口暴涨,人口的推动,直接就影响了宫女的数量,比如在唐玄宗开元后期,宫女的数量据统计达到了“四万”之数,这已经不是“后宫三千佳丽”的水平了,而庞大的宫女群体,就更需要完善的制度来服务了。
所以唐朝延续隋朝的“六局二十司”的女官制度,在细节上做出了更多的调改,但在大体结构上,维持不变。
隋唐时的六局,指的是: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
宫、仪、服、食、寝、功,其中“宫”仍旧是总览宫廷全局的存在,所以比较特殊,而“功”就是对宫女“奖罚”记载的一个机构,这是唐代管理宫女的核心,除了这两局以外,“仪”、“服”、“食”、“寝”就是皇帝和后宫妃嫔、宫女们日常生活的负责机构,宫廷的运转井井有条就是强大的制度保障来的。
相比当时朝廷的“三省六部”制度严谨性,其实女官的制度丝毫不逊色,因为其体系繁复不比政治制度差,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六局二十四司”是只服务于皇帝和他的后宫的机构,并不利于天下,而朝廷的“三省六部”,乃是利于天下的,两者的格局就不同。
也是因为有唐朝的“女官”制度,到了宋代也一直延续唐制,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包括后来的明朝更是如此,在客观原因上,宋明两朝没有太多的创新是因为社会的生产力顶峰,并没有超出唐朝的开元盛世太多,而且后宫本身也存在“饱和”问题,后宫规模的巅峰,就意味着制度进步的停滞。
而清朝则是一个“宫廷”制度变化极大的一个时期,最典型的两个变化:一、上三旗内部自选宫女充实宫廷。二、宫女可以退休了。
清朝的统治阶级乃是满族,所以自清朝入关之后,清朝的皇宫里的“宫女”,都不公开民间选拔,而是在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中选出来,这很大程度是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性。
虽然清宫中仍然有女官,但是数量已经不多了,而且因为宫女之中又有“满蒙汉”三族女子之分,因此满族宫女往往都占据优势地位,一般都默认为“女官”,如此一来,以往的女官体系就不再适用于清宫了。
到了雍正时期,清世宗还进行了宫女改革,不论是女官还是普通宫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够“申请”出宫回家了,在离宫之前,还能根据自己在宫中的时间向内务府讨要一份“遣散费”,银子数量也不菲,就因为清世宗的这个政策,后宫宫女的数量在雍正朝以后,开始得到缓解。
因为宫女退休制度的出现,宫女这个职业的“神秘性”就大大降低了,而且因为人数的骤减还有宫女内部生态的“崩溃”,女官很多职位都消失了,以前宫廷之中还有为宫女“养老送终”的部门,自宫女退休制度诞生后,自然就是被取缔了,诸如此类的变化非常之多。
清朝是一个时代巨变的重要阶段,社会的生产多元化也改变了女性的“职业选择方向”,宫女这个曾经的铁饭碗吸引力不再那么强大了,所以宫女制度曾经被社会的发展所推动,最终也因为社会的进步所瓦解。
女官这一种存在,从天子的妃嫔“兼管”再到独立出一个新的官职系统,这其中的变化本质上也是政治需求的变化,宫女的人数从少到多,最后还演变出了一个“政治环境”,其实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皇帝和后宫妃嫔的基本需求了。
作为和“太监”并列的存在,太监的“官”世人多有知晓,宫女中的女官却是鲜为人知,甚至让人分不清她们到底是皇帝的妃嫔还只是生活的管家,或许是因为历史对宫女们的重视根本就不及太监,才会造成这种现象。
在宫廷中“高高在上”的女官,却未曾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没有丝毫的痕迹留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