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曾多次迁都,随着国土北扩而迁都邯郸

赵国曾多次迁都,随着国土北扩而迁都邯郸
2024年09月20日 11:13 未央长喟

赵国在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迁都至邯郸。此时,晋国的“国土”早已不仅限于现在的山西了;另外,当时赵国的国土,也不主要在今山西了。

赵国国都的确曾在如今的山西域内,而且数迁。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赵国在邯郸建都,也是从中牟(今河南汤阴)迁来的。建都邯郸,大约是因为这里有更深广的大后方,且赵氏已经在邯郸经营了逾百年——进可攻退可守,城防坚固,库廪充实。

春秋初,晋献公率晋国崛起。春秋中,晋文公一战胜楚称霸。春秋末,晋厉公见弑中行氏等,就已露出衰败迹象。

晋平公后,韩、赵、魏、范、中行、智氏等六卿逐渐执掌晋国大权,晋侯一家被边缘化。

晋国赵氏,先祖造父,与西迁秦始皇祖先本为同根。造父之下第七代叔带原为周廷官吏,因怨幽王无道,迁晋事晋文侯,始立赵氏。

屠岸贾

晋景公时,赵氏亦曾遭难,被司寇屠岸贾诛杀全家,唯漏一苗,即史传“赵氏孤儿”赵武的故事。后,景公迫于韩氏韩厥压力,“复与赵武田邑如故”,灭屠岸贾全族,赵氏遂重振。

赵武的孙子赵鞅,史称赵简子,经七年战事,于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大败范、中行氏,二氏逃往齐国。

赵鞅首府居晋阳。孔子修编《春秋》,还专门给赵鞅记上了在晋阳犯上作乱的一笔。

后来,他的儿子赵襄子又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联合韩、魏灭智氏,分其地。至此,晋国六卿,只剩下了韩、赵、魏三家。

周考王八年(前433年)时,晋公室仅余绛、曲沃之地,其他皆归三家,称“三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王赐韩、赵、魏为诸侯,与晋公同一级别。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此年此事起笔,并感叹,周朝的江山,就是从这次封侯完结的。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赵简子就攻下了邯郸,将其揽入麾下。他死后,儿子毋恤继位,即赵襄子,他灭了北边的代国。代国夫人是襄子的姐姐,被逼自杀。

战国形势图

至此,赵国的疆土向北扩展了很多,直接与燕国相接。这一带,就是所谓的“燕赵之地”,大部分在如今的河内域内。赵襄子死后,赵涣继位,是为献侯,都城设在中牟。

这期间,襄子的弟弟桓子曾赶走献侯,自立为侯,设首府在代地,一年后薨逝。赵人杀了他的儿子,迎回了献侯,都城还在中牟。献侯薨逝后,儿子赵籍继位,为烈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被周威烈王赐为诸侯。烈侯薨逝后,弟弟武公即位。武公薨逝后,赵国又让烈侯的太子赵章即位,为敬侯。

这一年是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当年,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失败后逃至魏国。下半年,赵敬侯将都城迁至邯郸。

11年后,韩、赵、魏三家正式分晋,晋侯家人没入三家为臣。

于是,韩、赵、魏遂成掎角之势,继续缠斗不已,这还不算旁边虎视眈眈的秦、楚、齐等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